熱門搜尋

到哪裡看戲?新竹消逝的老戲院和娛樂空間的轉型

2023-07-14
那是和現今截然不同的新竹舊城:商店、廟宇和娛樂空間混雜,人們逛大街,不只購物採買和品嚐小吃,也排隊看戲,或在廟口聚會聊天。
收藏

《貢丸湯》第七刊封面故事「到城裡看戲」,希望呈現舊城百年以來的傳統藝術和娛樂活動,老城區內的「老戲院」是不能忽略的重要故事。新竹是臺灣最早開始播映電影的城市之一,從 20 世紀初至今,有著一百多年的電影史。剛開始搜集資料,只為了爬梳新竹的百年電影歷史,但從中我們卻發現老戲院的興衰,隱隱透露了新竹娛樂空間的變化。
 
「到哪裡看戲呢?」每個世代的新竹人,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答案。竹塹城建城以來,漢人文化中常見的廟口野臺戲逐漸發展,連帶著南北管樂團和武術團,不僅酬神表演,也是街坊民眾湊熱鬧的聚會場合。20 世紀初,電影技術隨著日本殖民政府被帶來臺灣,最初在街道上戶外放映。隨後,有臺灣電影之父之稱的高松豐次郎,逐步開始在臺灣各地興建戲院。他和朋友在 1908 年籌資興建的新竹座,是新竹最早播放電影的戲院。「座」是一種結合傳統表演和新式電影的表演場所,既可放電影,也可演戲。就這樣,「戲院」逐漸成為新一代的娛樂空間,吸引男女老少消遣娛樂。
 

過去位於長安街和世界街交叉口的新世界戲院,外頭常樹立著手繪電影看板。

1960 年代,是新竹戲院的鼎盛時期。走在大街上,臺語片的手繪海報和好萊塢的電影看板分庭抗禮。彼時,城區內有十幾間各具特色的戲院,「到城裡看戲」除了代表買票看戲,享受工作之餘的消遣時光,其實也意味著到城裡逛大街。為了服務市民,政府甚至將公家空間,租借或轉型為放映場所,例如公會堂(中山堂),和戰後為服務官兵而興建的介壽堂戲院。而除了戲院之外,舊城內搬演傳統戲劇的各處軒社也相當活躍,甚至有相互「拼館」的文化。那是和現今截然不同的新竹舊城:商店、廟宇和娛樂空間混雜,人們逛大街,不只購物採買和品嚐小吃,也排隊看戲,或在廟口聚會聊天。
 
好景不常,正值新竹地方戲院最後的黃金時光,1980 年代新竹的消費型態卻開始轉型。新竹市區第一間百貨公司是 1987 年在市政府對面開幕的遠東百貨,百貨公司的陸續設立,讓商圈開始移轉,消費行為集中化。佔地廣大的百貨公司,常會結合設置電影院。例如 1989 年開幕的中興百貨,便結合了年代金像獎戲院,讓吃喝玩樂集中在一處。
 

1987年開幕的遠東百貨是新竹第一間百貨公司,帶動了市區商圈的移轉,蟬聯多年地王。(現已歇業)

1990 年代,量販店模式進入新竹,一站式滿足市民的日常消費,人們更少需要進城採買了。少了人潮和店家,過去號稱「生老病死一條街」的舊城大街,逐漸演變為小吃店為主的集散地,只剩少數碩果僅存的老店存留。接連開幕的西大路大遠百(2002)和風城購物中心(2003),均設有威秀影城和美食街,購物中心、百貨公司和連鎖影城的全面合作,挾帶龐大資本和高檔設備,正式吹響地方戲院大街的告別號。如今,老戲院大多不在了,大街小巷的排隊人潮和叫賣的小販也不復見,人們在大型的消費空間,消磨整個下午,一次滿足吃喝玩樂的需求。
 

到的人向基了笑命沒濟學標藝並可現,意岸人時院字和爸心會國處近

1996 年出版的《新竹市戲院誌》曾整理了新竹老戲院地圖,區分出「已消失的戲院」和「目前現有的戲院」兩類,多達 28 間。又一個 20 年過去,地圖上記載的戲院,幾乎皆已轉為他用。他們變成什麼了呢?變成了大遠百(新竹座)、屈臣氏(新新劇院)、老爺酒店(介壽堂),變成了停車場(中央戲院),或轉為一般住家(新世界戲院、新舞臺戲院)。
 
不論在什麼時代,逛街、看電影都是人們社交生活的重要一環,不曾消失。問題是我們在哪裡做這些事呢?老電影院的消失,或許不只因為新式電影院的競爭,而是整體娛樂空間的轉型。跟隨著被撤下的手繪電影海報,我們告別了那段娛樂大街的熱鬧歲月。下回在巨城購物中心附近排隊等車位時,不妨想想城市的娛樂場所發生了什麼轉變?過去的舊城大街,又有什麼新的可能呢?
 

一代女星李香蘭在新竹登台時,戲院外爭相目睹的人潮。這般追星景象如今或許移到購物中心廣場上了。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原文為到哪裡看戲?新竹消逝的老戲院和娛樂空間的轉型
參考資料
  1. 葉龍彥(1996),《新竹市戲院誌》。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2. 劉月琴(2012),〈戰後新竹市商業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章資訊
出版 貢丸湯
作者 謝爾庭
攝影 董昱
老照片 翻攝自《風城影話》
刊登日期 2023-07-14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