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大明快亡啦!小老弟救救我」明清之際,安南如何應變東亞變局?

何則文 2017-10-20

1644 年,李自成攻破燕京,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殘餘勢力在南方相繼擁立了弘光、隆武、永曆等政權。


而中原地區的一片混亂,也影響了整個東亞的政局。


整個南明政權多次的向外國求援,其中以向日本的次數最多,高達 17 次。最早由周鶴芝抵達日本薩摩地區「訴中國喪亂,願假一旅,以齊之存亡、秦之存楚故事望之。」德川幕府聞訊後,原有意相助「約明年四月發兵三萬,一切戰艦、軍資、器械,且取其國之余財。」


江戶幕府建立者:德川家康(Source: wikipedia

然而,這個日本乞師行動卻在南明內部有不同意見,許多大臣認為倭人正是有明一代的大患,從來不歸順大明,全然不可信,可能導致吳三桂引清軍的舊案再次發生,因此魯監國兵部尚書余煌、舟山總兵黃斌卿極力抵制,這個計劃最後不了了之。當時的鄭成功也曾經向德川幕府乞師過,然而當時鄭氏弱小,南明基本覆亡,日本人也沒興趣淌這個渾水了。


這時候的安南在幹麻呢?


到明朝末年,安南已經從黎莫相爭的南北朝情況,演變成加上一個在今天越南南部的廣南國阮氏的三國鼎立局面。且說上回說過的面對黎莫相爭,明朝基本誰也不挺,先是承認篡奪黎朝安南王位的莫氏,降封為「安南都統使」,想不到黎朝竟然最後中興復辟,與莫氏裂土對峙,大明只好搞個雙重承認。


為了也壓壓中興黎朝的銳氣,明朝沒有恢復黎氏的「安南國王」封號,反而讓原本是有正統王位的黎氏跟篡位的莫氏一樣降封為「安南都統使」以示對分裂雙方公平。


這點卻讓黎氏的小朝廷非常不滿,當黎氏被莫氏篡位時,遺臣多次到大明請求援兵,大明卻作壁上觀,置之不理,而黎朝好不容易中興恢復半壁江山,明朝卻也沒有恢復他們的法統地位。到了明末,中興黎朝對於明朝這樣毫無道義的作為積怨已久,恨之入骨。


在《大越史記全書》中記載,崇禎三年(1630 年),黎朝迎接明朝使臣時,竟然在講武樓(相當於司令部)上陳列貢物,大明使臣登上樓台,卻看到江河上的安南水師擺開陣仗,威嚇以示強盛,可以說是東亞朝貢體系下難得一見的叛逆少年。


明朝這樣對安南事務擺出事不干己的姿態,使得中興的黎朝也不指望天朝能幫助自己,1625 年發兵攻破莫氏佔據的高平地區,莫氏投降,上表向黎朝稱臣納貢,這時候已經步入癌症末期的明朝也沒有干涉。雖然莫氏投降,但是仍具有今天越南北部的地區,而黎氏也希望能恢復自己安南國王的封號,兩者都還是對明朝有期待。


隆武帝發起了最初向安南借兵的故事,結果「風逆而不得泊岸,望崖而返。」1651 年永曆帝再次派出使臣,要求黎朝「兵象糧統,以助恢剿」支援抗清。黎朝同意每年助銀二三萬兩。但這個援明抗清的計畫有沒有真的落實,雙方史料後來都沒有記載。


南明政權也感覺得出來黎朝對大明的不滿,為了拉攏,永曆元年(1647 年),南明主動遣使到安南封黎真宗為「安南國王」。這樣的情況緩和了萬曆以來,黎朝對明朝急難時棄黎氏於不顧的怨恨。


而當時安南雖然是姓黎的當皇帝,但是實權掌握在大臣鄭氏家族手上。鄭主為了試探南明的誠意,要求永曆帝冊封自己為「安南副國王」,這種前所未見、僭越禮法的情況也在南明內部造成許多士大夫的反彈,不過在存亡危急之秋,南明也不顧一切的豁出去了,就開始封號大放送。


順帶一提,鄭成功也在這段時間受封「潮王」,不過堅辭不受,其後鄭克塽追諡鄭成功為「潮武王」。


這件事情,後來越南阮朝的文人潘輝注曾經這樣評價,看出南明當時的窘態:


「中興之初,累求王封,明人未許。至是則既封國王,又有副王…蓋當明人南奔,事勢窘蹙,所以望救於我國者…一代盛衰之會,亦當為一慨云。」


這樣送幾個封號,滿足了黎朝多年遺憾,雙方關係開始進入一個蜜月期。自從得到了「國王系列」的封號後,安南開始對南明獻出殷勤,受封隔年立刻派遣大使節團到南寧朝貢,獻上過去前所未見的許多異物。其中還包括了兩隻大象。同時也答應會協助南明抗清。


然而,蜜月畢竟是蜜月,隨著南明政權節節敗退,安南也不是那種不看報紙,搞不清楚國際政經狀況的邊緣人,永曆帝逃至昆明後,與閩地的聯絡竟然要借道安南,說明廣西已經完全淪陷,眼見苗頭不對,安南也開始開始積極規劃自己的出路。


明代遺臣,其後追隨鄭成功來台灣的東寧三子之一「徐孚遠」,就在這樣的變局中深刻體驗到安南對大明的毫無眷戀。


1658 年徐孚遠抵達安南後,當時的安南鄭主接見時要求其行跪拜禮,向藩屬國的權臣跪拜,對大明士大夫來說可以說是違逆禮法的嚴重污辱。幾次交涉後,安南方面仍堅持不再行賓客禮,並稱前年秦王、魯王的使節都是行跪拜禮。


被迫下跪讓徐孚遠覺得嚴重受辱,曾寫下了「十年荒島心常苦,一拜夷王節又虧」表述自己的遭遇。其後徐孚遠返回廈門,鄭成功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下令斷絕與安南的貿易關係。


徐孚遠(Source: wikipedia)

但形勢比人強,安南對明朝本來就有積怨,隨著清軍佔領廣西,正式與安南相接,安南馬上倒戈開始幫助清朝。多次的將逃往安南的南明皇室跟高官交給清軍,同時立刻交出了明朝赦封的「偽印」,並協助清軍組織軍隊清剿境內的南明殘餘勢力。


明朝滅亡後,安南完全沒有表現出任何懷念明朝的「思明」情緒,遠在北方的朝鮮則相反,李氏朝鮮甚至與南明各政權、乃至於台灣鄭氏東寧勢力合作企圖光復明朝,可以說完全是安南的反面。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當時的明朝對於朝鮮有抵抗豐臣秀吉的復國再造之恩,同樣在萬曆年間,黎朝面臨動亂存亡危急之秋時,明朝是完全置之事外,棄之不顧,爾後更降封人家,讓安南深覺受辱。這樣的怨恨讓明朝後期跟安南的關係本來就沒有很溫馨。


另外,清朝從來沒有跟安南有過正面衝突,清朝與安南接觸時,南明基本已經快消滅殆盡,安南對大明的不爽也呈現在支持清朝清剿南明勢力上,因此清朝與安南可以說是合作愉快。相反地,後金曾經有直接進攻朝鮮的丁卯戰爭、丙子胡亂,迫使朝鮮簽訂城下之盟,朝鮮仁祖出城投降的羞辱。


彼此間的地理位置也造成朝鮮與安南對滿清文化的認知不同。大明滅亡後,朝鮮認為是蠻夷入關的「華夷變態」使得「華夏文物、蕩然掃地」,雖然安南也認為清朝是「匈奴入帝」,但是對清朝的反感遠比朝鮮少。因為清朝與安南接觸時,已經進入中原一段時間,吸納了一批明朝文人,不同於朝鮮是在後金時期就直接接觸過。


這樣鮮明的對比,也是東亞文化圈一件很有趣的看點。朝鮮對於明朝是真的打從心裡的心悅誠服,而安南卻是對明朝的所作所為積怨已久,明朝滅亡時巴不得把殘餘勢力清乾淨。這故事告訴我們,因果在人間,善惡終有報,千萬不要辜負任何人啊!


文章資訊
作者 何則文
刊登日期 2017-10-20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