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以槍砲彈藥推銷民主法制,美國會是大英帝國的繼承者嗎?

2016-02-11
收藏

如今的美國,可以從英國昔日建立帝國的經驗中汲取什麼樣的教訓?一個顯而易見的教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經濟體,例如在十八至十九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英國得以有效地將一己所推崇的價值觀加強給科技較為落後的社會。


另外,令人吃驚的是,英國在沒有高額國防開支的情況下,就能統治泰半的世界版圖。確切地說,1870-1913 年期間,英國每年平均國防開支為國民生產淨值的 3%,在十九世紀剩餘的時間裡,這一比例甚至更低。這項經費可說是花在刀口上,從理論上說,帝國主義希望建立開放的國際市場,但實際上,全球自由貿易過去不是自然產生的,現在更不是,實際上,大英帝國強行推動了自由貿易。


今日的美國比世界其他區域都富裕得多,更甚於早年的英國。1913 年,英國在世界總產值的佔有率是 8%,1998 年美國在世界總產值的佔有率是 22%。至少從財政角度來說,即使美帝國通過像阿富汗戰爭那樣小規模戰爭進行擴張,沒人敢說它的擴張成本十分昂貴。


2000 年美國國防支出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3%,1948-1998 年期間的平均國防支出佔比還維持在 6.8%,即使在大幅削減軍事開支的情況下,美國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具有無可比擬的金融和軍事技術實力,國防預算是中國的 14 倍,俄羅斯的 22 倍,與對手相較,大英帝國從未享有如此優勢。


伊拉克美軍,攝於2007.05.22。(Photo credit: Beverly & Pack @ flickr)

如果美國像維多莉亞晚期的英國一樣,從非正式帝國轉變為正式帝國,勢必向政治全球化邁進一步。假若歷史重演,人們可以完全預期到這一結果。帝國主義擴張雖然並不完全是在不經意間建立起來,但它一開始顯然並未打算將 1/4 的世界陸地面積納入統治。


正如我們所見,它的帝國起初不過是沿海基地和若干非正式的勢力影響區域所結成的網絡,就像 1945 年後的美國,但是,為讓自己的商業利益免受現實和想像中的威脅,英國一步步從非正式的帝國主義走向了正式的帝國主義,這就是世界地圖被大英帝國染紅的原因。


沒人能否認非正式的美帝國拓展區域有多廣,這是一個跨國公司、好萊塢電影、甚至福音傳教電視節目組成的帝國,與早期的壟斷貿易公司和傳教士組成的大英帝國究竟有多少不同呢?另外,觀察一下美國在世界各地主要軍事基地的佈局圖,很快就會發現與 100 年前皇家海軍的運煤港佈局極為類似,這並非巧合,甚至近期的美國外交政策也讓人起大英帝國在維多莉亞極盛時期的炮艦外交,大英帝國會以快狠準的「外科手術式打擊」解決邊緣地帶的小動亂,唯一不同的是,如今的「炮艇」已經會飛了。


2007年的美軍全球佈局,淺藍色代表駐軍超過10000人,藍綠色代表駐軍1000-10000人,紫色代表使用該國軍事設施。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2007 年的美軍全球佈局,淺藍色代表駐軍超過10000人,藍綠色代表駐軍1000-10000人,紫色代表使用該國軍事設施。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今日的「盎格魯全球化」進程由以下三方面展現出與過去的不同。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的實力可能並非是自然形成的帝國霸權,以前大英帝國的權力依賴於龐大的資本和人員輸出,但是美國自 1972 年以來一直是個資本淨流入國家,2002 年的流入資本達國內生產總值的 5% 之多,而且,它仍然是受世界各國人民青睞的移民目的地,但美國人很少向外移居和殖民。


大英帝國的殖民文化可追溯至伊莉莎白時期,在其鼎盛時期建立起一個泰然自若的帝國主義文化;反觀美國並不願意統治其他國家的人民,正如布萊爾的演講所暗示的,美國並非是從廢奴戰爭中誕生的,而是從反對大英帝國的戰爭中崛起的。自 1913 年伍德羅.威爾遜幫助墨西哥的民選政府重新執政開始,美國的行動模式大致上都是先有初步的軍事行動,之後介入該國事務、舉行選舉、迅速撤退,直到下一次危機來臨,最近的幾個例子是海地和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證明。


大英帝國最偉大的詩人魯德亞德.吉卜林早在 1899 年就強烈呼籲美國承擔帝國的責任:


大英書衣_3
《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

 
承擔起白人的責任,
派出最優秀的人才,
約束離鄉的子嗣,
為你的俘虜效勞,
整裝待命,
為焦躁不安的人民和未開化的部落,
方才俘虜的怏怏不樂子民,
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孩童。

承擔起白人的責任,
重回舊時榮耀,
就算苦心求益卻仍遭其譴責,
就算誠心守衛卻仍受其憎恨……

如今沒人敢用這些政治立場不正確的語言了,但無論美國願意承認與否,美國已經承擔了吉卜林所鼓勵的全球責任,它認為自己不僅有責任向恐怖主義和流氓國家發起戰爭,而且有責任向海外傳播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益處。如同過去的大英帝國,美國不厭其煩地以自由的名義行動,即便其自身利益明顯被放在首位。


自 1940 年的黑暗時期回顧米爾納創立「帝國主義者養成教育所」[1]的鼎盛時期,約翰.布臣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我夢想著世界各族人民能夠手足情深,如同出自同一個民族和信仰,共同致力於世界的和平,英國用它的文化和傳統豐富著世界其他國家,自治領的精神如同一股強風,給古老的土地帶來一股清新。我們相信,我們奠定了世界同盟的基礎……「白人的責任」如今已是個幾乎沒有任何意義的詞彙,但包含新的政治哲學和道德標準,是嚴肅的思考,絕非墜落的妄想。

就像邱吉爾一樣,布臣在大西洋的彼岸找到了大英帝國傳奇的繼承人:

 

目前在地球上只有兩個大規模社會組織─美國和大英帝國。大英帝國已不存在,但是美國是聯邦的最佳典範。世界要和平昌盛,就必須結成某種形式的聯邦,我倒不認為聯邦各國必須是民主國家,但它們必須接受法制的觀念。從這一觀點來看,我認為美國註定是領導者。

撇開戰時的說詞不談,這番話倒也道出不少真相,比大英帝國,如今統治世界的帝國有過人之處,也有不足之處,它有更強大的經濟、更多的人口,更強的武力。但是,這個帝國缺乏向落後地區輸出資金、人口和文化的動力,儘管這些地區十分需要協助,同時一旦其需求被忽略,它們將成為危及帝國安全的最大威脅,簡單地說,這是一個不敢稱自己為帝國的國家,一個否認事實的帝國。


此塗鴉繪於被遺棄的美國大使館牆上,地點位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拍攝時間為2008.10.18。(Photo credit: Desmond Kavanagh @ flickr)

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說過一句名言:「大不列顛失去了大英帝國,尚未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也許,現實的情況是,美國人承擔起我們以前的角色,卻不願意面對成為帝國所必須面對的事實。統治海外的技術可能已經改變,F-15 戰鬥機早已取代了無畏戰艦,但是,無論喜歡與否,就算是加以否認,帝國存在於今日的世界是既定的事實,就像是英國在過去 300 年間統治世界並形塑現代歷史一般。


[1] 譯者註:米爾納的「帝國主義者養成教育所」(Milner’s imperialist kindergarten),意指第二次波爾戰爭到南非聯邦成立期間服務於南非公務體系米爾納旗下的英國公務員,當米爾納退休之後,多數仍在繼任者威廉.帕莫爾(William Waldegrave Palmer, 2nd Earl of Selborne)的帶領之下繼續服務,許多人因這段經歷而在政壇表現突出,因而被貼上「帝國主義者養成教育所」的標籤。

 

(本文作者為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文章資訊
作者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
刊登日期 2016-02-11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