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北投威靈頓山莊的美國往事

洪德青 2020-01-25
收藏

我的曾祖父曾是挑夫,靠腳吃飯。一百年前他挑著扁擔,從草屯步行到埔里,走遍了中彰投。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關係,我也喜歡走路,還走到西貢河與波多馬克河,如今往來於水磨坑溪與磺港溪之間,北投靠山,不愁沒路可走。


到離家最近的 Ubike 租車,沿著捷運旁的鐵絲網小路,遙想當年的北淡線,遇大業路右轉直行,到三合街左轉到底,穿過近年來主推大坪數的奇岩豪宅重劃區,車停好後,信步公舘路,附近有種時光停留的小鎮情懷,路窄窄的,房矮矮的,取道崇仰一路那棟綠色磁磚樓面,上面拼貼著像是大船圖案的白字寫著 WELLINGTON HEIGHTS。


攀著山壁的苔蘚與藤蔓,就在右手邊,夏天路過時覺得一陣沁涼,往上一直走,登高望遠,這就是威靈頓山莊的序曲。


威靈頓山莊念起來有種英式老派的發音。

之前寫《華府跫音》時,為了找資料曾找到一位退休的駐臺美軍 Taipei Air Station 部落格,透過這個部落格我才知道,至今有一小群美國人深深懷念臺灣,他們的部落格或臉書有好多畫質清晰、取景頗優的臺灣老照片,記錄了 1960-70 他們跟著臺灣一起呼吸的青春年代。


除此之外,還有好幾位退役的駐臺美軍部落格或臉書,都是同樣的「愛臺」風格。有趣的是,當我瀏覽當年他們在臺灣的足跡時,發現天母對他們來說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重要,反倒是北投的威靈頓山莊,幾乎是必提的地點,如此說來,老一輩的美國人對威靈頓的回憶還比天母深。


北投人都知道威靈頓山莊以前是美軍住的地方,但是哪一種美軍呢?


關於這個社區的資料,我能找到的並不多,目前有的都是房地產廣告的豪宅話術。而我從這些美國老兵的部落格裡,看到了威靈頓山莊的片段往事,也讓人想到北投長期以來都被溫泉形象壟斷,好像只有日式風格,只有泡湯文化,忘了它曾有非常洋派美式的一面。


威靈頓山莊約建於 1960 年代,這裡 200 多棟、每棟一兩百坪、紅瓦白牆、家家有壁爐的美式社區,全盛時期總人口將近千人,住在這裡的美國人都屬於總部位於華府的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派駐越南的家眷,爸爸們平常都在越南上班,有的在西貢,有的在峴港,有的在芽莊,每隔六週才能休假飛來臺灣,再驅車上威靈頓山莊與家人團聚,所以早年的威靈頓山莊其實是個婦幼特區,男人並不多見。


當年住在這裡的美國小鬼,如今都成了中年阿桑,直到今日,還是有人不斷在網路上懷念威靈頓山莊,也算是另一款的美國版灣生,每當有人回到臺灣,走訪童年故居拍照時,大家就會爭相回味:

 

小時候常爬到對面岩石裸露的狗頭山(Doghead mountain,今日軍艦岩)看臺灣人拍古裝片,好想再回去爬一次
雨天時,我們在警衛室前方那兩個日本陸軍留下的馬蹄型洞口躲雨(現已被水泥封起) ,等待台北美國學校的校車來接
十三歲時,我的爸媽帶我去麥考利海灘(McCauley Beach 今日新北萬里),我在那裡學會了衝浪,我在臺灣度過美好的童年
我們幾個小鬼曾跟當地警察借摩托車,從陡坡往下衝的闖禍舉動,非常難忘
捏麵人小販時常推著腳踏車進入社區,是最受歡迎的臺灣文化活動
颱風與地震把我們威靈頓家的陽台都毀了,房子倒了一半,記憶深刻
我們位於崇仰九路的家地點最高,視野遼闊,曾借給電影公司當場景
爸媽雇用了一對臺灣夫妻幫傭,還有園丁,最神奇的是有一位沒有什麼縫不出來的女紅
我記得以前威靈頓山莊並沒有游泳池,現在回去,游泳池倒成為臺灣人必備的室外家具

1979 年臺美斷交後,美國人撤出,威靈頓山莊的黃金年代也宣告結束,後來這裡變成派駐臺灣的外籍人士、或臺灣上市櫃公司大老闆們喜愛的高級住宅區。


我從綠意盎然的崇仰一路,慢慢爬到最高的崇仰九路,俯瞰整個山莊,在俗稱情人廟的照明寺歇腳喝水,不少日本人在寺裡的小木牌上寫字祈祝,其中也有臺越情侶的愛情留言。


必須說,威靈頓山莊的大環境真的不錯,望向軍艦岩、觀音山、關渡平原,可以想見夜景必定是鑽石級的璀璨美麗,但小環境部分,社區建築風格已不似當年紅瓦白牆的一致美感,有些房子還散發一種「隨人顧性命」的感慨,連續高升的陡坡與轉彎,即便駕著名車,想必也讓日常進出時不易放鬆。


下次你從捷運奇岩站往山上的方向看,一大片的威靈頓山莊就在那裡,它見證了半世紀前臺灣、越南、美國的緊密關係,而我的移動與書寫,剛好橫跨了這三個國度,因為這份巧合,所以在這裡特別寫下。

 

本文轉載自獨立評論〈北投威靈頓山莊的美國往事
文章資訊
作者 洪德青
刊登專欄 移動的頑固賦格
刊登日期 2020-01-25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