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什麼是「皇帝」?

林正昊 2015-05-19

在西方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君主,但是有的叫皇帝、有的叫國王。但皇帝和國王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讓我們先從中文皇帝一詞的用法談起。


皇帝是中國本來就有的詞,身為中文使用者,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歷代中國皇帝所共有的一些特徵,諸如領土遍及天下(在當時中國就是天下)、中央集權下的最高權威、在家天下思想下由世襲繼承、天命所歸而帶有神聖性等。


然而,這些特徵更接近對西方國王的描述,例如在日耳曼語系中,英文king或德文König的原始意思就是指「有高貴出身的人」,所以國王們都根據其血統世襲繼位,也都帶有君權神授的地位,並且基本上都是單一民族國家內的最高權威,唯一的差別只在於歐洲國王的領土都遠沒有中國這麼大。


但是,一般我們卻不將king翻譯成皇帝,那到底西方的皇帝又有什麼不一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追溯皇帝這個概念在西方語言文化脈絡下究竟指的是什麼樣的人?


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首先我們可以問,誰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可能有人會想到大名鼎鼎的亞歷山大大帝(Ἀλέξανδρος, 356-323 BC),或是凱薩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 100-44 BC)(如果最早的皇帝是羅馬皇帝,那應該就是他了吧?!)。


然而,雖然他們實質上擁有的權力,跟後來的皇帝基本上是不相上下的,但這些稱呼的原文都不是皇帝的意思,亞歷山大的正式身分其實是馬其頓國王、同時身兼他所征服的地區的國王,而凱薩則是羅馬共和的終身獨裁官(Dictator perpetuus)、獨裁官,就類似於國家戒嚴時期的總統,只是凱薩這回有了終身實施戒嚴的權利。


至於所謂的「大帝」,很多時候是用來翻譯西方語言裡「偉大的」這個形容詞的。在古代西方社會裡,很多人都叫同一個名字(可能可以用的名字本身就不多),尤其貴族常常是同一個名字加上幾世幾世的用到底,但不同國家的君主也會常用到同一個名字,這一下就全搞混了。


所以,當時的人習慣在人們的名字後面,加一個形容詞用以區辨,而那些曾有過豐功偉業或對歷史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的君王,人們習慣於給他冠上一個「偉大的」的稱號,這樣特別容易把他從其他同名之輩中區分出來,又彰顯他的偉大。所以被叫做大帝的還是有可能有皇帝身分(像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俄羅斯的彼得大帝),但也可能沒有皇帝身分(像普魯士的腓特列大帝)。


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
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
凱薩
凱薩

皇帝一詞,其實來自於西元前27年開始在位的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Gaius Octavius Thurinus, 63 BC - 14 AD)的稱號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從他開始歷任的羅馬皇帝都以這組稱號為頭銜。我們可以看到,後世被翻譯成皇帝的詞,基本上都源自於Imperator和Caesar這兩個詞:皇帝在英文裡是Emperor,這是從法語Empereur演變過來的,在德文裡則是Kaiser,在俄語裡則有源自於Caesar的Царь(沙皇)和源自於imperator的Император(皇帝)。


但這一組稱號也非屋大維在法理上的權力來源,反而是榮譽稱號的性質居多。儘管當時的羅馬從凱薩開始就已經實行獨裁統治了,但名義上還是一共和國,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構仍然是元老院,所以屋大維作為國家最高權威的正式職稱,是Princeps senatus(第一元老或首席元老的意思,中文常翻成第一公民)。


在羅馬共和時期,這個職務就相當於今天的國會議長,對內負責主持元老院會議監督執政官,對外則代表元老院發佈決議。只是到了屋大維獨裁統治的時候,行政權與立法權已經不再分立了,都獨攬在屋大維一個人手上,他以第一元老這個身分除了擁有原本元老院的權力,同時還兼執共和時期各種行政首長的職權,包括大祭師、執政官、護民官等的職權。


而事實上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這組稱號也不是一開始就是一組的,它們有各自的來源和意義。首先,Imperator來源於拉丁文imperare(命令),也就是發號施令者的意思,原始意義可以翻成統帥、指揮官。


這個稱號在羅馬共和時期,是用來稱呼為羅馬出征的軍事指揮官。羅馬的軍事指揮官由元老院任命授予兵權,是任務性質而非常任官,在任務結束返回羅馬後即交還兵權,就像二戰的太平洋戰區指揮官、歐洲戰區指揮官一樣。進入帝國時期後,皇帝不一定御駕親征,但他在名義上永遠是羅馬帝國的全軍統帥,就像今天的總統是當然的三軍統帥一樣,所以Imperator就開始變成皇帝專屬的稱號。


Caesar則是來自凱薩的名字,因為屋大維是凱薩的養子和繼承人,所以用凱薩的名號以彰顯他對凱薩的家族和榮耀的傳承。從屋大維開始,雖然名義上皇帝的權威(首席元老的身分)還需要元老院認可,但基本上此時元老院已經淪為橡皮圖章,皇帝指定的繼承人元老院都會無條件接受,所以皇帝實際上就變成世襲的了,而屋大維的繼承人理所當然也會繼承Caesar的名號。


但屋大維家族的「尤利歐-克勞蒂亞」(Iulio-Claudia)王朝只延續到了尼祿(Nero, 37-68 AD)就終結了。但是由於凱薩的名字作為皇帝稱號已經形成一個傳統了,同時也代表了與凱薩和屋大維一樣的榮耀,所以後來與凱薩家族沒有任何關係的皇帝,也繼續沿用了凱薩的稱號,這樣Caesar就從一專名,變成了皇帝的類概念,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情況:凱薩本人並不是Caesar。


Augustus(尊貴、神聖)則源自於拉丁文動詞augere(擴大、提高)。這個頭銜本身帶有神聖性,因為它可以追溯Augur這個字。這是羅馬在宗教上擁有最高榮譽的一種先知,他們可以藉由鳥類的羽毛來得知神意(augurium)。


而更重要的是,這個字原來「擴大」的涵義也可以連結到羅馬的開創者羅慕路斯(Romulus),意味著開疆擴土,且羅慕路斯同時也是第一個Augur。因此Augustus這個稱號不僅代表了神意,更彰顯了開創了帝國時代的屋大維具有與對羅馬人來說像神一般的立國者同樣的地位。同樣地,後世的皇帝也不會只甘於當個人,他們也希望把自己神格化來鞏固自己的權威,所以Augustus的稱號也同歷代皇帝一起留傳下去了。


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
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

所以我們已經看到,雖然羅馬皇帝正式身分:首席元老,在形式上一點也不如我們所謂的皇帝,他沒有行政權、非世襲、權力基礎是由元老院和人民所授予,而非天授。但是他實質的權力完全,可以由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這組榮譽稱號反應出來,它們分別彰顯了中央集權、世襲、神格化等特徵。再加上羅馬帝國當時龐大的版圖(大部分的歐洲加上部分北非與西亞),在當時歐洲人的觀念裡,成為羅馬的統治者就等於擁有了天下,成為一個超國家、民族的天下共主。


這些特徵和中國的皇帝具有完全的可類比性,所以把羅馬帝國統治者的頭銜翻譯成皇帝是相當適切的,因而西方的「皇帝」這個詞,最早就是專門用來指羅馬皇帝的。


這樣一種形式上共和,實質上帝制的皇帝制度,一直持續到了西元286年。到了戴克里先皇帝(Diocletianus, 250-312 AD)的時代,皇帝才不以首席元老這個職位自居,而同時Augustus和Caesar這些稱號才正式成為皇帝法理上的稱呼,可以說羅馬皇帝從這時後開始實至名歸了。


只是,在戴克里先實施「東西羅馬帝國-四帝共治」的政策下,皇帝制度也有了一些轉變。首先,東西羅馬帝國開始分治,這使歐洲首度出現兩個皇帝。其次,皇帝開始有了正帝和副帝之分,這時後正帝就稱為Augustus,副帝則稱為Caesar,副帝為正帝的當然繼承人。若算入副帝,整個羅馬帝國一共會有四個皇帝。但基本上,皇帝概念仍然不脫羅馬帝國統治者的範疇。


西元476年,北方蠻族勢力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沒了皇帝,也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治體。一直到了西元800年,法蘭克王國的查理一世(Karl der Große, 742-814,又譯為卡爾大帝,或查理曼大帝)控制了西歐大部分領土,並由教宗加冕成了皇帝,西歐才開始又有了皇帝。


而之後到了962年,日耳曼地區東法蘭克王國的奧托一世(Otto I, 912-973 AD),同樣由教宗加冕成皇帝,奠定了所謂的「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西歐才在形式上重新有了固定的代表和帝國。由於皇帝本來就專指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所以查理一世的皇帝頭銜被叫做「羅馬人的皇帝」,同樣地,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是日耳曼人的帝國,卻也稱之為羅馬帝國。


但是查理一世和奧托一世既非羅馬人,也與原來的羅馬政權毫無瓜葛,又有何正當性被稱為皇帝呢?首先,他們的領土版圖涵蓋了以前西羅馬帝國的主要地區,但是,這跟羅馬帝國的關聯性還不夠。好在西元380年,被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 347-395)立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仍在西歐延續下來了,此時教廷在當時西歐世界,算得上唯一延續了羅馬帝國法統的組織,所以透過教宗的加冕,具有被賦予羅馬帝國繼承人的意義。


然而,這時後皇帝的意義發生了第一次重大的改變。


首先,由於是通過教宗的加冕成為皇帝,基督宗教的元素,與皇位的意義結合在一起了,以前的羅馬皇帝本身就是神格化了的人,但現在皇帝只是人,皇位的神聖性則是由上帝的地上代表-教宗所賦予的,所以也常發生皇權與教權的紛爭。不過與此同時,皇帝也被賦予了西方拉丁基督教保衛者的身分。


其次,這時後的日耳曼地區其實普遍實行封建制度、大小邦國林立,所謂的皇帝不過各邦國之間的共主,無法過問各邦國內政,講好聽一點是一超國家首領,但實際上不過是眾邦國中勢力較強大的一員,不能實際統治整個帝國,本身要有夠大的實力,才能起一定的影響力。


此外,皇位在形式上也非世襲,而是根據日耳曼各部族推舉部落共主的傳統,設立了選帝侯制度。所謂選帝侯,是由帝國境內幾個重要的邦國領主選出皇帝候選人,稱之為「羅馬人的國王」,之後在由教宗加冕為皇帝。當然形式歸形式,實力夠強大的皇帝還是希望自己的子孫繼位。從十五世紀開始,皇位基本上由實力龐大的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所壟斷。


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特徵,共有:1. 羅馬繼承人。2. 西歐代表。3. 基督教保衛者。4. 封建共主。5. 非世襲。


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
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

我們可以回頭來看一下東羅馬帝國的命運。


東羅馬帝國比西羅馬帝國多堅持了將近一千年,期間保加利亞曾打敗過它,而君主開始自稱沙皇,但東羅馬帝國仍未滅亡,直到西元1453年,終於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打敗而滅國。


一個大帝國殞落自然會有人想繼承它的名號。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Иван III, 1440-1505 AD)由於娶了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的姪女,而與之有姻親關係,所以在帝國滅亡後,便開始以它的繼承人自居,稱莫斯科大公國為「第三羅馬」以及東正教的代表。


到了1547,伊凡四世(Иван IV, 1530-1584 AD)正式自稱為沙皇,到了1721,彼得大帝(Пётр I, 1672-1725 AD)則開始自稱為皇帝。與西歐的情況相同,東歐這個時期的皇帝也轉變成並非羅馬皇帝,但是是羅馬繼承人的概念。


俄國彼得大帝
俄國彼得大帝

皇帝概念的第二次重大轉變,發生在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 AD)登基為皇帝時。


1804年拿破崙在法國稱帝,他邀請了當時的教宗庇護七世(Pius VII, 1742-1823 AD)來到他的登基大典,但是一反當時西歐皇帝由教宗加冕的傳統,拿破崙本人將皇冠從教宗手中取走,親自戴到了自己頭上。


這一舉動有兩個重大的意義:


1. 皇權與神權脫鉤,皇帝不再是教宗代表上帝授予的頭銜,而是一世俗霸主便能自封為皇帝。


2. 皇帝的概念正正式與羅馬帝國脫鉤,原來教廷是西歐唯一延續了羅馬帝國法統的組織,如今不再透過教宗加冕為皇帝,拿破崙因此成為了第一個與羅馬帝國無關的皇帝。


除了拿破崙本人的登基,他的戰功更加強了此一轉變。1806年,拿破崙支配了日耳曼和義大利地區,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末代皇帝法蘭茲二世(Franz II, 1768-1835 AD)以所統領的剩下領地稱為奧地利帝國皇帝(1867年改組為奧匈帝國),與羅馬的法統再無關聯。此外,拿破崙也滅亡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導致其拉丁美洲殖民地紛紛獨立,最後也成立了墨西哥帝國和巴西帝國。與帝國的原始意義相比,它們的相似點可能只在其皇帝領有廣大的領土。


拿破崙登基
拿破崙登基

到了十九世紀更晚期,許多單一民族國家的君主也開始稱帝,幾乎與原本所謂的國王毫無分別。在這之前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與奧匈帝國,儘管形式上完全脫離了羅馬法統,但仍不失為一統領多民族與多國家地區的大帝國,與帝國原始的樣貌保有僅剩的相似性。


1852年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 1808-1873 AD)在法國稱帝,成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他之所以稱帝,就是夢想要恢復伯父拿破崙一世的光榮。然而,此時他所統領的國土已經與之前的法國國王無多大分別。


1871年,普魯士統一日耳曼地區成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 I, 1797-1888 AD)在巴黎凡爾賽宮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皇帝,這個帝國也是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單一民族國家,不過至少它在地理上,繼承了原來神聖羅馬帝國的大部份範圍,並實質上統一了原來在其中大小林立的諸邦國。


此外,十九世紀歐洲列強積極向東方發展,此時皇帝的概念也普遍使用到了歐洲文明之外,可以與歐洲文明相對比的文明古國統治者,也都同樣被用西方語言稱為皇帝,例如中國皇帝和日本天皇。


因此,英國在1858年鎮壓了印度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的起義後,原本與皇帝頭銜八竿子打不著的維多利亞女王(Victoria, 1819-1901 AD)也就繞了一圈,因為統領印度而開始稱為女皇,不過以當時日不落殖民帝國的盛勢,女皇的稱號倒也算是實至名歸。


然而,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君主專制帝國紛紛殞落,直到今天,原本源自歐洲古羅馬的皇帝概念,反而只剩下在亞洲的日本天皇適用了。


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
日本昭和天皇
日本裕仁天皇
文章資訊
作者 林正昊
刊登日期 2015-05-19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