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冷知識週刊】第一四五號:為什麼「永和」會成為豆漿代名詞?

收藏

二戰結束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接手臺灣,部隊裡各省官兵與隨軍來臺的人民,也將中國邊疆、內陸與北方等地區的各色飲食文化帶來臺灣,豐富了這座島嶼的味蕾。


今天早已成為臺灣人習以為常的餐點選項,最為經典的組合則非豆漿加燒餅配油條三位一體莫屬了。雖然油條早在戰前便已是臺灣早餐文化的一部分,但燒餅與豆漿除了藉著外省族群的傳播漸漸成為早餐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實也跟運動賽事開始在電視上轉播有些淵源。


燒餅油條(Source: Philip Lai@ flickr

說到運動與早餐,可能有不少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看 NBA 或美國職棒大聯盟,比賽結束後再到巷口的連鎖早餐店拎一份早餐,開啟一天的生活。而回到戰後六〇末與七〇年代初的臺灣,當時許多人──尤其是臺北人,一天的結束與開始,則跟中華少棒緊緊地繫在一起。


那時候的臺灣,異軍突起打進美國威廉波特世界少棒大賽的中華少棒隊,無疑使剛從戰後的種種混亂中復甦的整個臺灣頓時沸騰。但並不是人人家裡都有電視,於是有賽事時,呼朋引伴地擠在某人家裡一起為中華隊加油成了很普遍的夜間活動。


但因為時差的緣故,比賽終了經常已是臺灣的凌晨時分,賣力為國家隊吶喊完使人飢腸轆轆,而且勢必要為方才的比賽七嘴八舌評論一番,消解觀賽後的激情。儘管臺北已然是臺灣最先進繁榮的首都,但當時 24 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尚未出現,上哪找吃的呢?


這時,由外省師傅們經營的豆漿店在誤打誤撞下成了最好的去處。早期豆漿製作非常依賴人工,包子饅頭燒餅都得費時擀麵、蒸烤,豆漿店的師傅們往往天尚未亮就開起店來。因此,看完球賽後到豆漿店吃份特別早的早餐,也就理所當然起來了。


說到這兒,你一定會想起今天臺灣各地四處都可見到的「永和豆漿大王」,而究竟為什麼「永和」會成為豆漿代名詞?


永和豆漿大王(Source: uemura@ Flickr

原來當時與國民政府一起遷來臺灣的大批軍民,除了屬於部隊家眷者會被安置在駐紮各地的眷村外,許多人必須另覓落腳成家處,而當時臺北市的人口已趨近飽和,百年來的發展中本省人也各自劃分了隱形的勢力範圍,這時與臺北市相隔一水之遙的中永和地區便成了當時這些「新住民」的落腳之處。這些外省籍的豆漿與麵點師傅便逐漸在中永和地區挑起擔子站穩了腳步,辛苦地在這塊島嶼上的每個凌晨時分建立自己的新家園。


如前所述,凌晨時分結束的球賽為他們帶來了商機,經過口耳相傳之下,有越來越多人從橋另一頭的臺北市來到這頭的永和喝一碗深夜與清晨之交的豆漿,再來上一套香酥脆真開胃的燒餅油條,實在好過癮!漸漸地這也成為了一種風尚。


而後在經濟成長、社會生活型態轉變的七、八〇年代,廣受歡迎的永和豆漿甚至比便利超商更早開啟 24 小時制的營業模式呢!


戰後的臺灣在面臨了種種離散與悲傷,並充斥著各樣混亂與衝突的同時,也迎來了更眾聲喧嘩的飲食饗宴,在滾滾時代洪流中流動的不僅只是國族與家園,舌尖上的滋味也風起雲湧地移轉著疆界。


豆漿、燒餅與油條,這樣一份平凡的中式早餐,帶來了源於海另一邊的濃醇酥香,隱約也夾著從流離到安定,那份充滿韌性與堅毅的焦澀,對某些人而言,或許也帶著一種鄉愁的滋味吧。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冷知識週刊
刊登日期 2019-04-01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