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0 日,週六的午後,在臺南生活美學館 5 樓阿伯樂戲工場的排演場,聚集著許多戲劇工作坊的參與者;活動一開始,燈光一轉暗,想像回到 1661 年 4 月 30 日鄭成功帥軍來襲的前夕,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戰前情資的簡報開始,透過故事引導、角色扮演,發揮大家無窮的想像力,一起「體驗」生活在熱蘭遮的感覺。
.png)
這是一場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主辦、故事 StoryStudio 與阿伯樂戲工場合作舉辦的戲劇工作坊【當我們生活在熱蘭遮】。首先由故事 StoryStudio 的經理張哲翰透過《熱蘭遮城日誌》與荷蘭時期的圖像史料,重現 17 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以及他們認識鄭氏及其部眾的樣貌;緊接著由阿伯樂戲工場帶領,從認識彼此、互動、想像再到體驗,逐步走入荷蘭東印度公司角色的身份,並且透過劇情與專業演員的互動,成為荷蘭時期故事裡的一角。
一、想想如果荷蘭東印度公司要舉行一場戰前簡報
我們對荷蘭時期臺灣的認識也許並不少,只是不容易與日常生活產生連結。張哲翰希望透過引導帶領思考:「如果荷蘭東印度公司要舉行一場戰前簡報。」但荷蘭東印度公司會做戰前簡報嗎?如果有,又會是什麼情況呢?會是像日劇中警察們在昏暗的警視廳會議室看著簡報的情形嗎?.jpg)
其實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會把人們聚集起來開會,像是在普羅民遮地區(赤崁)「大庭園」招開的北部、南部地方會議,即是聚集來自各方原住民聚落的酋長,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向大家宣達規定與注意事項、給予酋長肯定與懲處,可見這就是荷蘭時期臺灣「戰前簡報」可能發生的場所。
由此他引導大家想像:「各位現在就是 1661 年的荷蘭士兵,現在就來進行一場戰情分析。」接著便從鄭式陣營的成員、形象、領地以及與周圍勢力的互動關係開始說明,並引用了 17 世紀荷蘭土地測量師 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 的《梅氏日記》中所談的鄭成功,呈現荷蘭人眼中的國姓爺:
除了鄭成功,他也提到了武將 Angpignia〔洪兵爺〕洪旭、Kamja〔甘爺〕甘輝,以及財務重臣戶官 Sauja 〔祚爺〕鄭泰,以及學界研究資料所指出的,當時的人員會透過商務活動的機會,進一步搜集情資。國姓爺坐在帳幕正中央⋯⋯身穿一件未漂白的麻紗長袍,頭戴一頂褐色尖角帽,帽沿約有一個拇指寬,上頭飾有一個小金片,在那小金片上掛著一根白色羽毛。右手拇指戴著一個骨製指環。
.jpg)
他也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熱蘭遮部署的角度,介紹荷蘭士兵、船員、商務員的形象,以及在熱蘭遮市鎮內生活與做生意的唐人。最終並分享《熱蘭遮城日誌》與諸多 17 世紀史料中,對於戰爭發生前的「怪異事件」。
由重現一場戰情分析的會議開始,不僅讓參與者逐步進入故事裡,也逐步建構起民眾對於荷蘭時期臺灣人、事、時、地、物的認識,以及與自身生活的連結。
二、士兵們集合,來向長官報告
本次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所舉辦的 2025 年「穿越時空遇見熱蘭遮」系列活動,希望透過《熱蘭遮城日誌》的轉譯,讓更多民眾得以認識荷蘭時期的臺灣。其中由阿伯樂戲工場於安平進行的 6 場戲劇走讀活動「揆一的緊急信」,便是呈現荷鄭之戰戰前到戰後的故事。.png)
阿伯樂戲工場帶領參與者圍著圈席地而坐,從認識彼此開始,逐步透過「找名字」、「確認怪事」的活動,重現當時謠言傳播的情況,透過互動逐漸讓參與者融入氛圍中。所謂「找名字」、「確認怪事」的活動,是讓每個人創造屬於自己的「形容詞+名字」或是「形容詞+怪事」,而在向他人亂數傳遞的過程中,可能有來自不同人的資訊造成的混淆,形成另一個有趣的組合。過程中產生不少笑聲,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png)
.png)
.png)
.png)
三、結語:說故事的方式可能不只一種
透過本次工作坊,期望讓民眾從不一樣的角度來認識《熱蘭遮城日誌》以及荷蘭時期臺灣。這些歷史透過轉譯之後,用戲劇的方式讓參與者得以「體驗」,讓這些歷史對於參與者來說不再只是「史料」,而更能夠與生活有所連結,讓參與者得以透過畫面進行想像,進一步也更認識了《熱蘭遮城日誌》以及荷蘭時期臺灣。
或許,說故事未必只能用「説」的,「體驗」也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png)
本篇文章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