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來自歐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

2024-12-13

17 世紀,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來到東亞的人們,他們可能是負責船上工作的船員、水手;負責據點駐守與擴張的士兵、牧師;領導公司商務往來與發展的文職人員、商人、以及長官。每位都有著獨一無二的人生與故事,也和臺灣交織出冒險、愛情、衝突等故事。
 

一、船隊上的重要螺絲-船員、水手

以船員、水手而言,其實留在臺灣的時間並不長,他們總是配合著船隻的貿易任務,只會在行商之時抵達臺灣,以裝卸貨物、運送物資,要長期留在臺灣的水手非常少,如在1631年,在臺員工共 400 人,士兵佔了 210 人,在船上的人為 90 人,而在臺灣的水手連同工匠、商人也僅為 94人。

日本繪師所繪製的荷蘭船隻(阿蘭陀船),也能夠看到如同葡萄牙船隻多色船員的現象。像是長崎畫派畫風的 18 世紀畫作《A Japanese scroll painting depicting a Dutch Ship》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荷蘭服飾的船員,也能夠看到攀爬在纜繩上的各色船員,包括唐人船員、黑人船員。
 
A Japanese scroll painting depicting a Dutch Ship》,18世紀晚期,收藏者:Zebregs&Röell
唐人船員
黑人船員
歐洲人船員、水手
唐人船員主要穿著較為寬鬆的褲子,上半身衣著也略顯寬鬆,腰間的綁帶應是讓行動較為便捷,頭上的帽子則呈現歐式的毛氈帽,屬於荷蘭紳士經常穿戴的帽子,在這幅畫中除了唐人船員、歐洲人船員以及在甲板上可能是商人或高等船員的紳士裝扮者,都帶著同樣一款毛氈帽;相較之下,黑人船員則是頭戴較為休閒的貝雷帽、身著花紋豐富的衣服,以穿著而言,應是屬於商人或高等船員的隨從。
商人或高等船員
歐洲人船員、水手
若再將歐洲人船員與甲板上的商人或高等船員相較,可以發現船員、水手的服飾是素色且單一形式的衣褲,但是商人或高等船員的衣服則是較為華麗、多裝飾,並且都會有內外層。若再從另一位甲板上的商人或高等船員來看,則可以看到這些人的內層衣著上,會是排扣長袖,腰間綁有腰帶。

至於 17 世紀的荷蘭畫師,承襲著過往歐洲藝術對「敘事」的追求,寫實主義的風格,使得作品則有較多接近實際情況的描繪。荷蘭寫實主義作品底下的人群們,也成為本次能夠參考的對象。像是 1608 年畫師克萊斯·揚斯·維舍爾(Claes Jansz. Visscher)所畫的《1600 年的貿易港口與商船》(Handel en koopvaardij, ca. 1600)中,可以發現荷蘭人的商港與在港口聚集、休息、交易的船員們。
 
克萊斯·揚斯·維舍爾(Claes Jansz. Visscher,《1600年的貿易港口與商船》(Handel en koopvaardij, ca. 1600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 RP-P-OB-77.523
身體
若與日本繪師所繪製的荷蘭船員相比,緊身的束口褲、長襪與鞋子這部分可以說是荷蘭船員特別的象徵;身上披著長披風,在整幅畫中的船員身上皆以此種服飾呈現;頭上帶著有整圈帽簷的帽子,形式類似上述的毛氈帽,但似乎有些高;領子則是特別的裝飾,常見於荷蘭繪畫中男子的領子。除了上述較為統一性的服飾之外,畫中則另外可以發現,身著較為破舊的船員、港口工作的人員,他們身上的服飾則與上述的船員有些許不同。

 
身著較為破舊的船員
港口工作的人員
圖片來源:故事StoryStudio插畫自繪 。


二、擴充商務與保衛領地的基礎實力-士兵

由於面對戰場上與戍守時等各種不同情況,士兵的種類也隨之有所不同,在形象上也有差異。就以收於《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Die Wundersamen Reisen des Caspar Schmalkalden nach West- und Ostindien 1642-1652)的〈荷蘭人舉行地方會議圖〉為例,在圖的右下角,有著鳴槍的荷蘭士兵,而在長官集中的涼亭周圍則是拿戟的士兵戍守。
 
〈荷蘭人舉行地方會議圖〉,《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重刊本。
圖片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登錄號:2002.006.0055。
鳴槍的士兵
執戟的士兵
其次,則可以看到 1663 年荷蘭發行的《福爾摩沙淪陷快報》(Verovering van Fort Zeelandia op Formosa door de Chinezen en de marteling en moord op de gereformeerde predikanten, 1661)裡頭,在上排除了四位傳教士之外,中間的畫中有著腰間掛著佩劍的戰鬥人員,預備壯烈赴死的表情;此外,除了兩側描繪鄭氏軍隊的殘忍無道外,中間大圖不僅是海戰場面,還有死命抵御兩側鄭氏軍隊夾擊的荷蘭士兵,士兵服裝沒有細節畫出,但從動作跟一些線條,可以發現第一排是火槍士兵、後排有拿著長槍/長戟的士兵,以及騎著馬的指揮官,至於執旗者則較為不明顯。相較之下,鄭氏陣營的軍隊,也同樣有前排的火槍兵、弓箭手,後排的長槍兵、戟兵、持短兵器與盾的士兵,甚至配有兩位敲擊戰鼓、專門持旗幟者、騎馬指揮官等。
《福爾摩沙淪陷快報》(Verovering van Fort Zeelandia op Formosa door de Chinezen en de marteling en moord op de gereformeerde predikanten, 1661),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 RP-P-OB-47.421
荷蘭軍隊
佩劍的戰鬥人員 火槍士兵 長槍/長戟的士兵
 
指揮官 執旗者  
鄭氏軍隊
火槍兵 弓箭手 長槍兵
戟兵 持短兵器與盾的士兵 敲擊戰鼓、吹奏戰樂的士兵
 
持旗幟者 騎馬指揮官  

1.火槍兵

在荷蘭畫家安娜·戈萊(Anna Goelet)於 1682 年的畫作《巴達維亞城的新大門一景》(Gezicht op de Nieuwe Poort te Batavia)中,除了可見來自各地的各類人員外,尤其接近大門的地方,還有戍守的火槍兵。
安娜·戈萊(Anna Goelet),《巴達維亞城的新大門一景》(Gezicht op de Nieuwe Poort te Batavia)。
圖片來源:wikimedia

 
位於大門前戍守的火槍兵:
  • 戴毛氈帽
  • 無鎧甲
  • 束口褲
  • 長襪與鞋子
  • 火槍
  • 火槍叉
另外在 1620 年代繪製完成,一幅描繪 1604 年歷史的《南印度卡利卡特王室扎莫林款待荷蘭人》(Ontvangst van de Hollanders door de Samorin van Calicut)畫中,領隊的將領戴著飾有羽毛的毛氈帽,上身穿的服飾相較於戟兵、火槍兵看似一般布衣服,將領的衣服裝飾較多,腰間掛有長劍,下半身依然是束口褲與長襪、鞋子;至於戟兵的服飾,除了下半身與眾人相似為束口褲與長襪、鞋子,上半身的服裝則是有領子的無袖服飾,頭上戴的並非毛氈帽,看似無罩頭盔。
《南印度卡利卡特王室扎莫林款待荷蘭人》(Ontvangst van de Hollanders door de Samorin van Calicut)。
圖片來源:wikimedia

相較之下,火槍兵則有較為多種類型:
與卡利卡特王室扎莫林寒暄的將領:
  • 飾有羽毛的毛氈帽
  • 無袖衣服裝飾較
  • 腰間掛有長劍
  • 下半身依然是 束口褲與長襪、鞋子
將領後的第一位士兵:
  • 頭盔
  • 無袖布衣
  • 手執長劍
  • 盾牌
  • 下半身依然是束口褲與長襪、鞋子
戟兵:
  • 頭盔
  • 無袖布衣
  • 手執長戟
  • 下半身依然是束口褲與長襪、鞋子
火槍兵

毛氈帽

頭盔

無袖布衣與彈藥背帶

可敞胸的無袖背心
腰間
短劍或長劍

長劍與彈藥
下半身  
手執  
在 1639 年由畫家海斯特(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繪製的《上尉羅耶夫·拜克和中尉楊·米歇爾斯·布勞烏的連隊》(Het Compagnie van kapitein Roelof Bicker en luitenant Jan Michielsz Blaeuw)中,可見執槍者身背彈藥背帶、束口褲裝、長襪與鞋子;另外,一位坐著的執槍者,能夠更清楚看到他身上的彈藥背帶;以及可以發現,一位側身坐在酒桶上執酒杯者,他的穿著共有三層,基礎是長袖服飾、中間是無袖背心,外層是及腰的鎧甲。
海斯特(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上尉羅耶夫·拜克和中尉楊·米歇爾斯·布勞烏的連隊》(Het Compagnie van kapitein Roelof Bicker en luitenant Jan Michielsz Blaeuw) 。
圖片來源:wikimedia
執槍立者 執槍坐者 執酒杯坐者



 
最底層長袖

 
身體
領子
中間層無袖背心
褲子
身體
底層長袖露出的領子與最外層的及腰鎧甲
長襪與鞋
長襪與鞋

 
 
圖片來源:故事StoryStudio插畫自繪。
 
 

2.戟兵/長槍兵

在上述的畫作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火槍連隊會在戰鬥時,作為攻擊的第一線、戍守時的一員。相較於此,戟兵、長槍兵,則是第二線協助抵禦敵人近距離攻擊的配置,另外在〈荷蘭人舉行地方會議圖〉一圖中,則可以發現戟兵戍守的位置,則是在於較為重要人員身邊,採取近身保衛的方式。

也因為遠近距離的需求不同,我們從諸多17世紀的肖像畫作中,能夠發現不僅僅是火槍配置的身影,長兵器的戟、長槍則是頻繁出現在畫作中。像是《上尉羅耶夫·拜克和中尉楊·米歇爾斯·布勞烏的連隊》中,也不知是刻意還是無心,又或是這是普遍的情況,隊伍中有人盡然直接徒手拿著鋒利的部分;不過,也有人是很正常地拿著戟。另外則是,畫中配置長槍的人並不在少數。
倒拿戟者 持戟者
配置長槍者
圖片來源:故事StoryStudio插畫自繪。
 

三、領導商務的行政職-臺灣長官、行政人員、商務員

「臺灣長官」作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首席代表,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位於巴達維亞總部的總督任命,負責「統領福爾摩沙島」,執行貿易、行政、軍事指揮等各項職務,可謂各項要務集於一身,但他們也非一人獨大,而是存在著臺灣評議會,以限制長官的權力、行動。在1624年至1662年,實際在臺灣執行職務的臺灣長官共有十二任,首任為宋克(Martinus Sonck),末任為揆一(Frederik Coyett)。
 
任次 姓名 任期
1 宋克(Martinus Sonck) 1624-1625
2 德·韋特(Gerard Frederikszoon de With) 1625-1627
3 納茨(Pieter Nuyts) 1627-1629
4 普特曼斯(Hans Putmans) 1629-1636
5 范得堡(Johan van der Burg) 1636-1640
6 特羅登紐斯(Paulus Traudenius) 1640-1643
7 勒·麥爾(Maximilian le Maire) 1643-1644
8 卡隆(François Caron) 1644-1646
9 歐沃特瓦特(Pieter Anthoniszoon Overtwater) 1646-1649
10 費爾勃格(Nicolas Verburg) 1649-1653
11 西撒爾(Cornelis Caesar) 1653-1656
12 揆一(Frederick Coyett) 1656-1662
第九任臺灣長官歐沃特瓦特,是全面推動原住民單一荷語教育的臺灣長官。在來到臺灣之前,曾在日本出島的荷蘭商館任職,因此在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Nationaal Archief)中收藏《日本商館關係文書》(Archief van de Nederlandse Factorij in Japan)裡頭,便有收藏一份據傳為歐沃特瓦特的素描畫像。
  • 毛氈帽
  • 白色領口
  • 無袖背心
但也不妨參考巴達維亞總督的肖像畫為參考對象,就像庫恩總督(Jan Pieterszoon Coen)他便留下諸多畫像,其中一幅彩色的上半身圖繪更可以看到他華麗服飾的紋飾。
 
《楊·彼得生·庫恩》(Jan Pietersz Coen)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 SK-A-4528

至於在臺灣長官之下,則是由行政人員負責管理者角度的工作,這些行政人員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職務主要是抄寫員、商務員,以及在原住民族村落中的政務官等。他們負責推行管理事務,也經營貿易,像是登錄貨運明細、管理庫存、舉行拍賣;更需要維持殖民地的營運,像是在末端徵集稅項、貨棧管理、主持各類地方議會等。

在荷蘭專門繪製風景畫畫家阿爾伯特·庫普(Aelbert Cuyp)於 1650 年代繪製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高級商務員及其妻子與一名僕人》(VOC Senior Merchant with his Wife and an Enslaved Servant)一畫中,可以看到帶著黑毛氈帽、白色領口、黑長袖衣服、黑背心、黑束口褲、黑長襪、黑皮鞋的商務員,手裡拿著雕飾多個分節的拐杖,相較於總督的服飾素色許多,卻不失隆重。
 
阿爾伯特·庫普(Aelbert Cuyp),《荷蘭東印度公司高級商務員及其妻子與一名僕人》(VOC Senior Merchant with his Wife and an Enslaved Servant)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 SK-A-2350,2

進一步,則可以看到雅各布·柯曼(Jacob Coeman)在 1665 年的畫作《皮耶特·柯諾與柯妮莉雅·范·尼延羅德,以及他們的女兒們與兩名僕人》(Pieter Cnoll, Cornelia van Nijenrode, their Daughters and Two Enslaved Servants)中,可以看到身為高級商務員的柯曼與荷日混血的女商人柯妮莉雅,他們身著相對華麗的服飾,而兩位僕人則顯得黯淡許多。
 
雅各布·柯曼(Jacob Coeman),《皮耶特·柯諾與柯妮莉雅·范·尼延羅德,以及他們的女兒們與兩名僕人》(Pieter Cnoll, Cornelia van Nijenrode, their Daughters and Two Enslaved Servants)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
圖片來源:故事StoryStudio插畫自繪。
 

五、傳教、教導荷蘭語以及管理-牧師

首位到達臺灣的東印度公司牧師是 1627 年抵臺的干治士牧師(George Candidius)。干治士希望將基督教義傳達予原住民族,因此他很快就開對原住民族進行傳教活動。東印度公司所屬牧師絕非所有人都對傳教有熱誠,更會與臺灣長官起衝突,如在第十任長官費爾勃格(Nicolaes Verburch)任內,曾發生過政教衝突。

至於牧師的形象,在許多畫作中都頗為一致。像是上文引用的《福爾摩沙淪陷快報》版畫中的四位牧師。
《福爾摩沙淪陷快報》中的牧師版畫
圖片來源:故事StoryStudio插畫自繪。
文章資訊
作者 康皓雲
編輯 故事StoryStudio
刊登日期 2024-12-13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