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SDGs×新北市】三十年的治水新思路,足以守護生態平衡嗎?

2025-04-30
白鷺鷥經過湳仔溝(Source:新北市觀光旅遊網/政府資料開放)

1986 年,「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首次提出,隨後於 1992 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上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f Biodiversity)。此後,大眾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逐漸深入。當永續發展目標(SDGs)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為第 15 項目標,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結合臺灣的實際情況,設訂立了臺灣的永續發展政策,在拼經濟的同時,從中央到地方也將眼光放在落實「生態保育」之平衡——新北市的治水案例,也許會給你一些啟發。

 

對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在保持生態平衡下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既保護生態又進行有效的治水呢?新北市政府給出了三份答卷:碧潭堰幫助魚蝦蟹找回洄游的道路;中和藤寮坑溝一改混凝土結構,打造自然生態水域環境;板橋湳仔溝蛻變為具有生態多樣性的新樂園。
 

新店:碧潭堰帶魚蟹「洄家」

2022 年,原生於中國長江和黃河流域的「白鱘」正式宣布滅絕,滅絕時間約為 2005 至 2010 年間,原因之一便是洄游通道被阻。魚類可能會因為天氣、進食等因素而出現季節性洄游,但在葛洲壩 1981 年完工之後,阻隔了白鱘返回上游產卵的水路,族群數量就持續下降。

 

水利工程建設往往會造成生態廊道阻斷,導致洄游性魚類無法回到合適的生存棲地,影響了原本生態系統的運作。碧潭堰位於新店,於 1977 年 7 月完工。最初設計未考慮為魚類等生物提供洄游通道,壩體造成的水位落差,使得魚類無法朔溪洄游,影響了魚類的遷移和繁殖活動。

 

即使碧潭堰也曾在 1997 年嘗試架設過簡易型的魚道,但由於模組式的設計不耐衝擊,在洪水過後即毀壞。隨著臺灣河川保育觀念的加強,魚道工程的必要性逐漸提升。2015 年 8 月,碧潭堰受到蘇迪勒颱風等災害影響後,為解決壩體及附近水域的潛在安全問題,新北市政府決定對損壞部分進行重建,並在原有基礎上設計全新的生態魚道,來滿足流域中的生物廊道需求。

 

魚類等生物洄游的原因複雜多變,設計魚道更需要掌握生活在此地區的魚類特徵。有哪些魚類或生物?牠們在哪些季節會進行洄游?體型大小如何?游泳速度有多快?例如,已能在碧潭堰觀察到的香魚,在翡翠水庫和石門水庫生活時就偏愛在水庫内繁殖成長,而到了梅雨季節則會開始洄游尋找更適合捕食的場所。


研究團隊對其下游河段開展了一系列生態調查,分析了新店溪流域的常見魚種,考量了游泳性魚類、攀爬性魚類、底棲類魚類及蝦蟹類的綜合特徵,新建的「豎槽斜隔壁水池式魚道」至今已為 30 多種以上的魚兒提供洄游需求[1]。而更值得欣喜的是, 2022 年 5 月底碧潭堰施工期間,還出現了 40 餘年未見之「毛蟹洄游」景象,證實了碧潭堰改善工程的生態成效。
 
碧潭堰空照圖(Source: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政府資料開放)

中和:人與生物共榮共存

「三面光」的混凝土渠道一度是河川整治的常見設計,通常為 U 字形的光滑垂直結構,不論是側面或是底部都直接用水泥建造。這樣的設計能達到更快的流速,卻讓水道失去了生物棲地的功能——植被無法從底泥中生長,野生動物一旦落入其中便難以脫困,導致周圍生物的數量越來越少。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藤寮坑溝是當地關鍵的排水道,曾經就是採用了「三面光」的混凝土河道,輕視了人工構造物對河川生態系統的影響。隨著社會對環境永續觀念的日漸重視,新北市政府完成了藤寮坑溝的環境營造改善工程,將原本的河道升級改造成了適合人與動植物共生共榮的河岸環境。


透過堆疊自然卵石、仿自然溪流的生態河道,營造動植物的棲息場所之外,還增加了原木及三角形丁壩,使泥沙掛淤,並打造不同水深的空間,供不同生物棲息。在 2020 年施工前,藤寮坑溝河段的鳥類數量為 11 種、水中生物魚類 2 種、底棲動物 7 種;待 2023 年 1 月的物種調查觀測時,該河段鳥類物種已提升至 16 種,魚類與底棲動物也都有一定的增加[2]。
 
藤寮坑溝整治後,成為民眾親水的好去處(Source:新北市政府/政府資料開放宣告)

板橋:從黑水流到綠水灣

湳仔溝是板橋人的母親河,農業、漁業、商貿都曾緊密地仰賴它的資源。舊時板橋就依靠湳仔溝來往新莊、大稻埕、木柵等地,同時也將茶葉、樟腦等貨物在「湳仔港」經由淡水河遠銷海外。1970 年代的湳仔溝還可供人戲水、抓魚捕蝦,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大量工廠排廢水和生活污水逐年排入,湳仔溝變得臭氣熏天、黑水流淌,路過時都要退避三分,被人們稱作新北「四大黑龍江」之一,成了附近居民的噩夢。可如今,湳仔溝已從過去臭氣熏天的水溝,成功翻轉成現在綠水相依的廊道。

 

20 世紀中葉起,以德國、瑞士為代表,開始以河川生態工程為主軸,因地制宜在設計時融合生態環境維護之概念。日本也早在 1987 年起推動河川生態工法,並在 1996 年提出自然共生研究計畫,針對棲地環境復育、水質淨化、魚道設計,探索適合在地環境特徵的生態工法。但對臺灣來説,「生態工程」的概念從 2000 年起才開始逐漸受到重視。


2007 年起,新北市政府開始施行湳仔溝整治工程。湳仔溝所面臨的挑戰,一是要解決在河道内累積許久且臭氣熏天的污泥,二是要減少排入湳仔溝的汙染源。同時,為恢復湳仔溝昔日生態,利用大小不同的礫石空間,讓污水在流經時由微生物淨化,再配合蜿蜒河道降低流速,讓魚群更適宜以此地為家,如今湳仔溝的水質和環境終於完成蛻變。根據新北市水利局的生態調查追蹤,2024 年湳仔溝的生物多樣性記錄已達到 52 種植物與 112 種動物[3],更曾出現過保育類紅尾伯勞、臺灣藍鵲。
 
湳仔溝的生態廊道(Source:新北市觀光旅遊網/政府資料開放)
 

小節:生態工程的明暗兩面

但生態工程並非可以直接參照其他國家之做法,還需要結合本土自然環境特性,推動符合臺灣的獨特路線。如今,進行河川工程的建設或修繕時,生態檢核手冊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參照,需對工程可能影響的棲地調查、掌握當地生物的數量和保育級別,我們也必須思考:生態檢核在執行中能真正發揮多大作用?

 

雖然生態檢核遵循「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等保育原則,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工程仍未有效運用在設計之中;即使在工程計畫調整後,生態影響評估缺乏統一的標準,難以達成共識,且開發商往往希望得到有利的環評結果,但工程對環境的潛在負面影響往往無法避免。需更深入理解如何將生態融入設計,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對於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共生,雖然新北市已經在水資源管理與生態保護方面取得了一些看得見的成果,但要達成更廣泛的永續發展目標,仍需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創新——這不僅是單一地方政府面臨的挑戰,也是臺灣乃至全球在永續發展進程中必須共同應對的重要課題。


[1]《新北新水:破舊 去痾 創新——打造新北水利黃金年代》
[2]《新北新水:破舊 去痾 創新——打造新北水利黃金年代》
[3]《新北新水:破舊 去痾 創新——打造新北水利黃金年代》
參考資料
  1.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 (2024). 新北新水:破舊 去痾 創新——打造新北水利黃金年代.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 https://www.wrs.ntpc.gov.tw/userfiles/1070902/files/%E6%96%B0%E5%8C%97%E5%A4%A7%E6%B2%B3%E4%B9%8B%E9%83%BD%E6%96%B0%E6%9B%B8.pdf
  2.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 (2024).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2023水利年報.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0qhCESuDWImbxGPGgoD5UIP2hZE-flNY/view?pli=1
  3.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 (2023).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2022水利年報.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m4VjVVUVm-wQ_VVddCR54uldlseJDBd/view
  4. Douglas Main. (2020). 長江白鱘宣告絕滅. 國家地理.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10431.html
  5. 胡通哲. (2019). 河溪工程生態核檢初探. 土木水利, 46(4). http://www.ciche.org.tw/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9/10/DB4604-P037-%E5%B0%88%E8%BC%AF-%E6%B2%B3%E6%BA%AA%E5%B7%A5%E7%A8%8B%E7%94%9F%E6%85%8B%E6%AA%A2%E6%A0%B8%E5%88%9D%E6%8E%A2.pdf
  6. 交通部鐵道局. (2024). 高鐵水雉復育. 交通部鐵道局. https://www.rb.gov.tw/showpage.php?lmenuid=4&smenuid=171&tmenuid=60#gsc.tab=0
  7.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05). 日本河川生態工法考察報告.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https://report.ndc.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09400539
  8. 徐如娟, 蔡立宏, 黃清和, 林綉美, 陳昌生, 林志明, & 林文欽. (2007). 生態型海岸保護工法研究(2/4).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本文由故事編輯部與百靈佳殷格翰共同製作
文章資訊
作者 陳然
刊登日期 2025-04-30

文章分類 副刊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