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步下神壇的耶穌,基督亦凡人──讀《革命分子耶穌: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王健安 2016-07-23
收藏

革命分子耶穌: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Zealot: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Nazareth,以下簡稱《革命份子耶穌》),是一本重新檢視耶穌作為勇敢凡人時的書籍。提及耶穌,常會和「基督」(救世主之意)一起稱呼,甚至可以說「耶穌基督」已成了世人熟知的專有名詞;但本書更偏好用「猶太革命分子」的稱號形容耶穌。讀者將會看到,政治史中的耶穌,其實是一位勇於挑戰現況,為猶太人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的革命者。而耶穌的所作所為,其實也是在此後被視為基督的重要因素。


革命份子耶穌》在解釋耶穌為何是革命分子之前,先試圖重建當時的時空脈絡。西元前一世紀,強大的羅馬軍隊橫掃地中海世界,猶太人也身處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羅馬人的治理方式展現了多元且富有彈性的手腕,並未將猶太人置於直接統治之下,而是藉由指派、支持特定國王或祭司人選的方式間接控制。只要猶太人不圖謀叛亂,定時繳納稅金,向皇帝表示效忠,羅馬人原則上也不會過度干涉猶太人的傳統生活與宗教信仰。然而,羅馬式的生活習慣不可避免地流入當地,一步步改變猶太人的生活模式,並塑造貧富落差極為龐大的嚴峻社會。備受羅馬當局保障的猶太國王及祭司階級,往往是這些負面影響的主要來源,他們獨占龐大財富與特權,草率處理各種不公義問題。對許多猶太人而言,羅馬統治下的故土絕非樂園。


935

日積月累之下,對社會現況的不滿加上信奉猶太教的熱誠,演變成具有宗教意涵的反抗聲浪,乃至於革命活動,許多人自詡為帶來新秩序的「彌賽亞」(救世主之意)。此番試圖改變現狀的宣言,不僅反抗猶太人中的既的利益者,更挑戰地中海世界的霸主羅馬。羅馬中央縱使注意到局勢的動盪不安,但派來的總督人選都無力解決這些衝突,反而讓局勢更進一步惡化。在耶穌出生之前,就有許多自稱彌賽亞的人反抗未成,在酷刑中死去。西元元年,耶穌就在如此不安的環境中,出生於猶太地區的偏遠小村拿撒勒。


20世紀初的拿撒勒。 拍攝:Karimeh Abbud 來源:https://goo.gl/YLuBiK
20世紀初的拿撒勒。
拍攝:Karimeh Abbud
來源:https://goo.gl/YLuBiK
現在的拿撒勒。 photo credit:אוסאמה דאמוני (CC BY 2.5) 來源:https://goo.gl/21JPzb
現在的拿撒勒。
photo credit:אוסאמה דאמוני (CC BY 2.5)
來源:https://goo.gl/21JPzb

「何以見得耶穌是革命分子」是本書的理論基礎。作者相信,只要我們注意到四大福音書的特殊寫作目的,小心辨識話語的意涵,許多證據其實都有跡可尋。例如第三章〈你們知道我從哪裡來〉討論〈路加福音〉時指出,其「讀者就跟古代世界大多數人一樣,對於神話與現實並不會做清楚的區分」,更重要的是:


古代讀者對於事實的興趣遠不及意義。古代世界的作家論述諸神與英雄的故事,縱然內容不合乎事實,但傳達的弦外之音卻不容置疑。


所謂的不合乎事實,除了因為時間的隔閡(福音的成書時間都比耶穌的時代還要晚了至少數十年以上),就是寫作者都有非常強烈的寫作目的,意在記述耶穌身為神子、救世主的一言一行。


聖馬太受上帝啟發,寫下〈馬太福音〉。(Caravaggio, 17th century) 來源:https://goo.gl/dLclcl
聖馬太受上帝啟發,寫下〈馬太福音〉。(Caravaggio, 17th century)
來源:https://goo.gl/dLclcl

從福音書得到可追查的跡象後,再與耶穌的時代相互參照,便得以儘可能地褪去神學色彩,挖掘出耶穌的凡人身份與事蹟,甚至是逐漸轉化為基督的關鍵時刻。讀者將不只一次看到,許多著名事蹟或話語,往往都有另一種可能的弦外之音。如同本書內文提到,耶穌在面對猶太祭司問他猶太人是否該納稅給羅馬時,耶穌的那段著名回應──「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其實極具顛覆性。在那個眾多彌賽亞前仆後繼地挑戰羅馬統治時,這段話並非如大多數神學家所認為,展現耶穌「超凡絕塵的聖靈」,反而是在宣示羅馬的力量不應該染指猶太人的土地與財產。


透過這種研究方式,《革命分子耶穌》建構出一個相當具有英雄色彩的「革命分子」之一生:耶穌自幼生活在窮鄉拿撒勒,親身體驗許多不公不義的社會現況,萌生改變現況的革命性思想,起身反抗猶太祭司與羅馬的權威。雖然耶穌試圖低調行事(與其他的彌賽亞相比),但耶穌的主張仍舊引來猶太與羅馬當局的注意,以試圖顛覆當前秩序的罪名釘上十字架。


耶穌被捕時的場景。(Caravaggio, 17th century) 來源:https://goo.gl/SWq8Qw
耶穌被捕時的場景。(Caravaggio, 17th century)
來源:https://goo.gl/SWq8Qw

對基督宗教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縱使耶穌的生平真如本書所重建的模樣,仍須面對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如何解釋耶穌行使的奇蹟?作者解釋,在耶穌所生活的時代,施使奇蹟或驅魔並非罕見,耶穌並非唯一。重要之處不在於這些奇蹟的真實性,況且也無從考證;重要的是當代人如何看待耶穌的奇蹟,這已經是信仰的問題。尤其耶穌在死後三天復活,完全跳脫猶太教傳統,耶穌的信徒在此面臨兩難:假使堅稱此事真實性,更加坐實當局對耶穌的指控(自稱為彌賽亞),只會讓信徒烙上「反叛者」的印記,招來生命危險;如果信徒宣稱耶穌並未復活,雖可避免刑罰,卻也讓耶穌完完全全成為一介凡人。最後,許多信徒選擇在羅馬的刀劍下,堅稱耶穌死後三天復活。


致力於在帝國內部傳播基督宗教的聖保羅,最後也難逃死刑。(Rembrandt, 17th century) 來源:https://goo.gl/fLb51i
致力於在帝國內部傳播基督宗教的聖保羅,最後也難逃死刑。(Rembrandt, 17th century)來源:https://goo.gl/fLb51i

因為耶穌的一生帶有革命氣息,如何轉化其形象是基督宗教成形的關鍵。福音書之所以用濃厚的神學觀點描述耶穌的一生,相當程度是為了淡化耶穌的激進面,進而減少羅馬人的擔憂與疑慮,使基督宗教擴散至帝國各地。如此一來,耶穌與上帝的連結、救世主的身分、在彼世建立新世界等,不斷被世人強調與傳頌,反倒是挑戰不公義社會的形象逐漸模糊淡去。


乍看之下,《革命份子耶穌》似乎是想用理性的角度,否定耶穌的宗教面,但作者其實並未如此打算。「革命分子」這種稱號,反而更像是以不同於以往的角度,補充讀者對這位歷史人物的認識。作者希望的是挖掘出耶穌同樣值得尊敬崇拜的地方:一位敢於挑戰不公義世界,努力幫助貧困之人的英勇人物,而且充滿人性光輝的耶穌,依舊能帶給世人莫大啟發。如同最後的段落提到:


凡是深刻考察歷史耶穌的人都會發現,與耶穌基督相比,拿撒勒人耶穌──凡人耶穌──豪不遜色,他與基督一樣令人折服、充滿魅力與值得欽佩。簡言之,他是個值得信仰的人。


接受耶穌的凡人面,不等於否定了神學上的耶穌。福音書自有其所認定的耶穌,但如果要稱其為捏造也過於言重,畢竟世上許多事物並不能用「非黑即白」的觀點加以判斷。福音書的作者也是在特定時空下,基於特定觀點,重新詮釋或加以強化某些面向。他們看到的耶穌無關乎絕對的真假,而是以不同角度切入,《革命份子耶穌》同樣如此。


不同時空背景下描繪的耶穌形象。來源:https://goo.gl/8qVA8v
不同時空背景下描繪的耶穌形象。來源:https://goo.gl/8qVA8v

熱愛世人、引人向善的耶穌,與挑戰不公、幫助他人的耶穌毫不衝突,不是彼此矛盾的對立面。因此,大可不必將本書視為反基督宗教的言論,就算作者確實是位穆斯林。更何況,許多深具魅力的人物,總是有眾多特質吸引我們的敬佩,縱使每個人看到的都不盡相同,耶穌那豐富又戲劇性的一生就是很好的代表。

文章資訊
作者 王健安
刊登日期 2016-07-23

文章分類 說書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