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浩瀚長河中,沒有什麼事情是突如其來發生的。一個國家的墜落有跡可循,而一個文明秩序的崩解,更是如此。在研讀歷史時,你總會看見一些決定性的關鍵時刻,它們碰撞出的力量之強、影響之深,不只改變了當時每個人的命運、甚至改變了整個歷史的走向。
表面上,這些大事件的發生似乎都只是巧合,但當人們深入探究下去,你往往就會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原來先前許許多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引起一些小小的波濤,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微小的枝節在我們看不見之處形成一條洶湧的暗流,最終在某個決定一切的時刻聚集在一起,最後徹底改變了那個時代。而《歷史的轉換期》這套書想要展現的,就是這樣的轉變時刻。轉變並不是在一瞬間發生的,而是背後無數匯流的累積、衝撞,最後才醞釀成一個偉大的時刻。
【歷史的轉換期2】《 378年: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書中時代大約發生在西元 4-5 世紀之交,同時觸及了中國與羅馬兩個巨大的古老帝國。很有趣的是,在東西方兩帝國在相距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都發生了一場決定性的會戰。這兩場會戰都起源於外族的挑戰,而在應對外族入侵的過程中,一個獲得了毀滅性的慘敗、而另一個則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但儘管如此,東西兩國仍然造成了一個相似的結局:過往的政治經濟中心開始發生改變、逐漸衰弱下去;而另一個地區則趁勢而起,取代了過往的政治中心成為新時代的秩序。
過程中發生的故事,要從現今土耳其西邊的一個城市埃迪爾內(Edirne)開始說起。這個如今充滿杏仁甜點與水果香皂的純樸小城鎮,其實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羅馬時期,哈德良皇帝以自己的名字將此地命名為阿德里安堡。而西元 4 世紀發生在這裡的一場關鍵戰役,改變了羅馬、也徹底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歷史軌跡──
原來,西元 4 世紀是一個不平靜的世紀。長久以來,羅馬帝國的周圍一直分佈著各種異民族,其中帝國東部最大的兩個族群,就是東哥德與西哥德人。這些人原本居住在黑海一帶,但就在4世紀時,一支他們前所未見的蠻族開始入侵他們的領域:匈人(Hun)。
西方的匈人與漢朝匈奴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很明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當時的匈人是一支連北方異族都感到畏懼的兇狠族群。根據當時哥德人的記載,這群人「.....是蠻族中的蠻族。他們不知用火烹煮食物.....只是把肉夾在騎馬時的兩腿間熟成之後生吃。.....他們的臉要說是人的臉不如說是平坦的肉塊,只有兩個會動的黑點讓人看得出來是兩隻眼睛......他們儘管有人的外型,卻過著有如禽獸般的生活。匈族一定是多年來住在森林裡的惡鬼與從哥德族中被趕出去的巫婆交媾所生的。」
就是這樣一支族群一路往西,逼得東哥德人不斷往西擠壓西哥德人的生存空間,導致西哥德人也跟著扶老攜幼,一路往更西邊的地區移動,終於到了當時歐洲的最強帝國:羅馬帝國的東部地界,這群可憐的西哥德人向羅馬請求庇護。剛開始羅馬並不認為有太大的問題,畢竟數量龐大的哥德族不僅能補充空虛的邊防、還能增加稅收。然而,後來因為帝國沒有供給的食物日漸稀少、加上羅馬指揮官又策動一場刺殺族人首領的計畫,西哥德人反抗羅馬的情緒已經抵達了高峰。
東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很焦急。在經歷過三世紀的內憂外患後,羅馬無論在政治、經濟與軍事上都已經大不如前。雖然他急於向西方求救,但是好幾個月過去,援軍總是遲遲未現身。就在此時,他突然聽聞西哥德人為了搜集糧食分散了兵力,如今主力部隊只有1萬士兵。心想機不可失的他,決定趁這個大好機會,一舉用自己手中的三萬大軍殲滅對方!
在西元 378 年,整場關鍵戰役隨著羅馬方的主動出擊揭開了序幕。然而,就在兩邊僵持不下的時刻,先前被派出去搜索食物的哥德援兵正好返回,一整群哥德騎兵從附近的山上滾滾而下,如入無人之境般地衝進羅馬軍隊的左邊防線,被殺的措手不及的羅馬軍隊頓時土崩瓦解。最後,連羅馬僅剩的反擊力量騎兵們也跟著崩潰。
太陽還沒下山之際,整場戰爭已經分出勝負,羅馬折損將近三分之二的官兵、皇帝本人也與少數臣子一同遭火燒死。阿德里安堡之役是晚期羅馬最慘重的失敗,自此之後,羅馬再也無法阻止異族進入帝國、甚至擔任地國內的重要職務。四世紀末時,羅馬帝國徹底分為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免強維持了現狀,然而西羅馬帝國卻無力阻擋異族,最後在西元 476 年劃下了終曲。
巧合的是,不出 5 年之後的西元 383 年,在遙遠的東方也發生一場決定性的會戰。和西方的狀況一樣,這場會戰也是外族對本土政權提出的挑戰。當時的中國版圖上有兩個主要政權:一個是北方的前秦、另一個則是南方的東晉。前秦的君主苻堅出身五胡之一的氐族,在蕩平了前燕、前仇池、前涼、代等國後,他建立起一個席捲中國大半北方的巨大帝國。然而,苻堅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復興漢帝國過往的輝煌!西元 382 年,苻堅終於下定決心討伐東晉,他用一句話就表示了自己人數眾多:「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因此在隔年,苻堅就組成 87 萬大軍、分五路南攻東晉。
苻堅認為,偏安江南的東晉早就衰敗不堪,但東晉遠沒有苻堅想的那麼脆弱。當時的君主司馬曜是一位明君、而在宰相謝安的治理下,整個東晉政治安定,並擁有了一支十萬人的精銳軍隊:北府兵。當時,兩軍正隔著淝水兩側佈陣,之後東晉傳來使節,說兩邊僵持下去也不是辦法,建議前秦軍稍向後退,等晉軍過河後一決死戰。
原本所有將領都勸苻堅不要答應,但符堅卻認為:我可以等到晉軍過河到一半時下令突襲,這樣就可以快速殲滅對方了,接著便下令後撤。但符堅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軍隊其實也是東拼西湊的軍隊,這一後退就煞不住了。眾人紛紛只想逃命,加上夾雜在軍隊裡面又有人大喊:「秦軍敗了!」更讓局勢雪上加霜。最後的結果,就是以前秦軍大敗收場。不到十年,前秦就在各族混戰中滅亡。
《378 年: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全書就圍繞著這兩場戰爭,分析羅馬與晉帝國衰亡的原因、以及戰爭之後造成的影響。雖然兩國在經濟、政治上的環境有差別,但是在相隔萬里之外,竟然能意外的看見兩國情況的相似性。兩個都是曾經興盛、如今卻緩慢步入衰弱的大帝國,而在衰敗的途中也遭遇到了外族的挑戰。是什麼樣的因素造成了兩者的差距,最後導致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而這裡最讓人耐人尋味的是:即使戰爭的勝敗不同,兩邊的環境變化都是相似的。
在羅馬帝國裡,西部的義大利開始逐漸失去傳統的政治中心地位,而東帝國則在君士坦丁堡的水道建築完成以後,逐漸取代西部、開啟了漫長的東羅馬帝國時期;而在中國,傳統的北方政治中心華北地區陷入了長年戰火,而以江南為核心的華南地區,正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究竟為什麼不管是戰勝或戰敗,最終都躲不過一樣的結局呢?
也許答案就是:只要戰事一起,就沒有人成為贏家吧。
西方:日耳曼民族大遷徙,西羅馬帝國步向滅亡,古典時代晚期開啟,拜占庭世界的建立
東方:西晉滅亡漢人南遷,北方游牧民族進駐,多元混雜的南北對立之勢
這一年,由西羅馬皇帝親自率軍出征日耳曼民族的亞德里安堡戰役,最後以大敗收場。至此,羅馬再無力抵擋北方「蠻族」進入帝國,過往的榮光也一去不返。差不多同一時代,由「五胡」之一的氐族人苻堅率軍攻打東晉的淝水之戰,最後也無功而返。至此,分裂成南北兩塊的對立局面逐漸定型,中國同樣無法重現大一統盛世。兩場戰役都宣告了帝國秩序的崩解,各地呈現分裂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