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穿越六千年,從考現學與考古學的對話,觀看一座城市的誕生──《城市、演化、人》

馬雅人 2021-09-05
收藏
莫妮卡.史密斯(Monica L. Smith)著,吳凱琳、王年愷譯,《城市、演化、人:從消費文化到都市規劃,從中產階級到社會流動,從廢墟到網絡,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臉譜出版,2021。

根據考古學家研究,人類在 6000 年前,發展出一個新的人造空間,那就是城市。6000 年來,城市不斷地發展,無論是現代大城休士頓,或是深埋於熱帶雨林之中的提卡爾,都是人類六千年來精心營造「新創事業」。


今日,大多數的人類已經習慣生活在這個祖先新創成果,卻越來越難說出,到底「什麼是城市」?作者莫妮卡・史密斯身為一個考古學家,流連於曼哈頓與眾多的「古代城市」間。作者提到一個有趣的想像,一個剛搬進去古代城市的長者,如何跟自幼在城市長大的子孫,描述他剛進城市的那股新鮮感?我想他的子孫可能很難想像,有什麼好興奮的?正如同我們講著 56K 數據機,刺耳卻美好的撥接聲音,小孩卻滿臉疑惑的看著我,心想「你在講什麼鬼東西」?


這種新鮮感與種種難忘的經歷,或許就是「城市」本質的答案。綜觀古代城市與現代城市後,作者提出人口密集、經濟與貨物的多元性、種族的多元性等特徵,描述一個古今城市的共通性。這些共通性,或許就是讓人類在六千年間入住城市的致命吸引力。

 
位於土耳其的「加泰土丘」(Çatalhüyük)遺址(Source: Omar hoftunCC BY-SA 3.0

讀完整本書後,很難用學科去定義莫妮卡的大作。這是一本既不是純考古人類學,也不是純都市學的著作。有關於定位這本書,我想從考現學著眼。1923 年的關東大地震,帝都東京幾乎全毀,在廢墟之中日本人展開了重建工程。今和次郎開始關照城市生活中,個人的生活軌跡與方式。這種源於現代城市生活的觀察,被稱為「考現學」。就研究來說,有些人將考現學與考古學、人類學,從時間與空間之中對立起來。但是,莫妮卡的《城市、演化、人》告訴我們,無論古代城市或是今日城市有著共通性。例如,城市中狹窄的小巷、四處丟棄的垃圾,甚或是遊走其中的中產階級。


在書中,作者好像一個時空旅人般,有時在曼哈頓「考現」,看見現代城市如何處理垃圾。下一段又回到古羅馬城外,「考古」堆積城外的垃圾山。在考現與考古之間,不斷探問城市的本質。莫妮卡從城市廢棄物入手,看似是一個很小的問題,卻隱藏著很大的學問。從一個考古學家的立場上,考古不是發掘寶藏致富,也不僅是復原宏偉的建築物。更多時候,考古學家是在跟一個又一個的垃圾堆奮戰。


考古遺址遺留下的器物,大多是過往人類丟棄的物品。作者也提到,透過這樣大量的物資流動,創造城市的活力。這讓我想起 2013 年在貝里斯考古的夏天,每天 30 幾度的高溫,讓我「汗滴禾下土」,挖掘出來的是一片片破碎的陶片,一塊塊加工過的燧石廢料。這些看似無價值的東西,卻是考古學家的瞭解城市生活的無價之寶。考古不是種挖寶藏的學問,也不是盜墓。最直接的說法,考古是考掘人類過去的一種方式,目的是為了保護過去。基於這個目的,或許垃圾告訴我們的,比珍寶多更多。

 

如此看來,古代城市與現代城市真的有共通性!也難怪亞利桑納大學的實驗考古學,曾經帶領學生前往垃圾掩埋場觀察,藉由考現的經驗,回饋到考古身上。觀察現代人類處理垃圾的方式,反思我們在處理過去的垃圾堆時,還能注意到什麼?


莫妮卡・史密斯不僅是個時空旅人,也是一個擁有敏銳雙眼,俯視著地球的老鷹。跟隨他書中的文字,在古代城市中神遊。從我中美洲老家的提卡爾(Tikal)、隔壁鄰居提奧蒂華甘(Teotihuacan)、特諾奇蒂特蘭(Tenochititlan),跨越大西洋的羅馬、土耳其、美索不達米雅,還有我碩士論文研究的長安城。裡面有許多的知識,與我的人生產生連結。


同時,莫妮卡畢竟是個行內人,有關中美洲考古最新趨勢、方法掌握的非常清楚。像是光達在馬雅考古學上的運用,可說是近年來馬雅聚落考古學最重要的突破。對於提奧蒂華甘居住區的描述,也讓我想到 2018 年 12 月,那個令人興奮的冬日,我與知名馬雅銘文學家在 Tetitla 住宅區看到的場景。書中,東亞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長安城,長安的水資源運用,也是近年興起的長安學中,時常討論的問題。


唐長安城地圖(Source: ZunkirCC BY-SA 4.0

在這些古代城市中,我們看到狹小的道路、城市中房屋的佈局、商業貿易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文字上說著古代,卻又與今日城市上本質相同,展現考古學如何關照考現學,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同時,莫妮卡還揭示了城市作為不同文化的載體,卻又呈現城市本質的共通性。她特別舉出西班牙人第一眼看見特諾奇蒂特蘭城的時候,卻也關注著市集、水資源如何運輸?這些無論歐、美大陸城市都關心的問題。可惜的是,如果我們今天也能有個紀錄,是阿茲特克人造訪馬德里、塞維爾,所看到的城市印象。兩相對比,那種城市共通性的感受一定更加強烈。不過,歷史就是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如果我們沒有史料,也無法去捏造一個感受出來。


莫妮卡最後也不免站在現在,參考考古得到的過去,放眼城市的未來。就像魏德聖曾經在一次專訪中提到的,為什麼一定要從現在找未來,何不試著從過去找未來?我們或許可以從「古城」、「考古」尋找城市下個六千年的未來。


城市既然已經存在六千年,我相信如同莫妮卡的想法,崩壞成為人類社會最深層的憂慮,例如在這個疫情的時代,大家都害怕瘟疫公司真實上演。如同在馬雅的古典終結期告訴我們的,城市可能被遺棄,但是人們不會忘記城市的概念。城市性將會留存在人們心中,並且不斷重建城市。城市不會消失,只是不斷更替,讓我們繼續這場過去、現在、未來永無止境的對話。

 

臉譜出版《城市、演化、人:從消費文化到都市規劃,從中產階級到社會流動,從廢墟到網絡,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
無論古今,無論世界何處,為什麼有那麼多城市?
有些城市的歷史比它們所屬的國家更悠久,城市「大到不能倒」?!
本書將古代連結至當下和未來,探索迥然不同又有著共同特徵的古今大城市。教育和經濟機會、社會流動性、網絡基礎建設的發展、中產階級的魔力和焦慮,以及從外食到垃圾的一切事物,包羅萬象 6000 年。
城市或許會消長,但不會崩潰,並將永遠與人類共存。
文章資訊
作者 馬雅人
刊登專欄 馬雅國史館
刊登日期 2021-09-05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