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誰控制大數據,誰就控制你的世界──《隱形帝國》

2018-02-26
本書帶領讀者了解監控社會的組成、大數據應用的相關實例,並熟知如何應對與防範數據監控,並學著反擊。
收藏
本文為清華大學 106 年度【媒體與史學】課程作品

手機的隨身定位追蹤、個人資料日漸累積、社群媒體的資訊氾濫......「資料」,在現在的數據世代不間斷地湧現,混雜分散在個人電腦與網路社群的載體間,使身在數據世代的每個人,逐漸難以全面管控自我的每項資訊。失去掌控、放棄追蹤,商業利益的巨口便悄然吞噬一件又一件個人資訊,同時間,政府也可能正同步窺看著每項資料。


在數據時代的你我,皆共同乘載在網路的叢集網絡裡,這意味著每個個體將不再有任何一項個人資訊,他人是無法窺視並竊取而得。


隱形帝國:誰控制大數據,誰就控制你的世界 》,便完整闡述了數據時代下,執行網路監控的各種手法,提醒當今世代個人隱私易受竊取的危殆性。透過作者的分析視野,丟棄了繁縟的資訊與技術內容,並廣蒐大量的數據應用實例,平易闡述大數據應用的基礎架構,《隱形帝國》便無疑成為普羅大眾,了解大數據應用的最佳讀本。


本書帶領讀者了解監控社會的組成、大數據應用的相關實例,並讓此網路世代下的每個公民,熟知如何應對與防範數據監控,並學著反擊。透過大量確鑿的歷史例證,逐步闡述出此數位資訊世代下,掌握資訊操控權的三種社群實體──政府、企業、個人。


「隱私」是人類的生理基礎,它建構起自我意識的空間,在個人的隱私場域內,我們能自在的表達自我意志,並機靈地迴避監控自我的實體。


然而,在網路社群內,人們皆傾向在能提供效率、有效、便利的空間裡分享個人資訊,而忽略自我資訊、隱私的不安全性。譬如,人們偏好將資料儲存在雲端上,讓不同的電子載體皆能便利地同步等量的個人資料,但這也代表資訊的擁有者將不僅有個人,還有提供儲存空間的企業。


回歸生活中的實例,我們在 Google Gmail 收發個人資訊、用 Google  Calender 記載個人行程、在 Google Youtube 上無數次觀看喜好的影片,我們皆傾向使用便利與有效的服務,讓企業服務深度建構在自我的社群空間裡,儘管提供服務的企業已擁有過多個人的資訊與偏好,我們仍傾向忽視這項危機 。


於是,在有形的運用免費服務過程間,無形地讓企業掌握一切資訊,使企業構築出人們在數位社群中的虛擬印象。藉由這虛擬印象,企業透過演算法計算群眾的傾向偏好,提供各自應會感興趣的廣告、新聞、影片,進一步博得更多的商業利益。同時,企業也可透過此虛擬印象,分化每個虛擬個體在網絡社群的價值與地位,讓實體社會的不平等資本架構,在網路社群上重演複製。


顯然地,以上便揭露了數位時代潛藏的隱私安全危機。人們總認為,不論是為求娛樂或增加工作效率,利用免費的服務便能達成我們期望的效益,完全符合自我的經濟效率行為。然而,值得令人省思的是,在運用服務的過程間,使用者捐獻出過多專屬自我的可利用資訊,供給企業作為數據,使企業能藉此組織商業策略與營運方針,添增更高層次的獲利效益。反向推演下,我們似乎輕忽了自我資料的價值,也忽視了自我資料的易竊取程度。


然而,這本書又強調一件令人驚訝的事實:政府可能透過企業,進一步地秘密竊取我們的資訊。


從過往至今,政府嫻熟地透過情資系統,相互監控著政府與政府間的機密與資訊。然而,當時序推演至今,監控的主體也從政府間,逐步轉替到國家內的公民。以美國政府為例,由於其擁有全世界最密集的監控網絡,情資調查的預算也超過全世界其餘國家的加總,又擁有多條聯通世界各國的網路線體。透過中情局、國安局等多種特蒐政府組織的情資單位,美國無形間成為全球監控系統的霸主。


任意援引法律的效力,組織性地進行大眾監控,美國便進行過無數次的缺乏正當性監控。大至德國首相梅克爾,小至任一美國境內公民,情資系統為求達成監控目的,甚至逼迫企業進行資料捐獻、設後門,使美國情資單位得以操控每項欲獲得的資訊,每一個社群裡的個人也將顯得毫無隱私。


同時間,另一層面的政府監控,則建構在類似中國的網路管控系統。密集網絡的監視網,追蹤每個人的行蹤與資料,使管控下的個人在進行自我言論表達、資料搜尋時,皆顧慮「老大哥」型的嚴密政府的監視,深怕從此成為政府機構追蹤、調查、審視的對象。值得我們探討的是,寒蟬效應發生的影響層面 。壓制異議的社群結構,使社會從網路社群激發社會改革的淺動能難以存在,這個社群體制便難以有卓越性的改革與變化。


總結而論,不論是九一一事件後,社會集體恐懼讓國家有監控人民正當性的政府,又或國家體制本就存有壓迫人們的政府,我們可以發覺,當他們恣意在網路社群上結合企業,進行監控大眾的實體操作,都可能造成若干程度的社會損失。


損失的層次在於,人們可能針對會設裝置後門的國家(如美國)所販售的產品,表現出對於資訊安全的疑慮。並且,在監控體制的社群網絡結構下,人們倘若無法在社群中尋覓出自我的安全疆界,便會造成對網路社群的不信任,使數位資訊世代下的人民無法有效利用網絡的便利性,創造出具社會價值的改造與創新。


從個人、企業再到政府監控,我們發覺數位時代下,每個社群實體所掌握的各項資訊,都有被竊取、監視、追蹤的可能性,自身隱私不再存有保障,任何涉及個人的資料,也不復存有安全性。導因於恐怖主義的盛行,人們傾向妥協政府監控而拋棄個人隱私。誘因於大數據的優勢,在缺乏個人資訊安全的思維下,人們偏好讓大企業掌握更多自我資訊,好讓企業能統整提供出最符合消費者的數位內容。


於是,當政府監控系統正悄悄監視我們的生活,企業主正試著將我們的個人資料包裝出可獲利價值,我們漸漸難以對抗龐大的監視系統時,拆解探究「大數據新科技」糖衣下的真實,我認為便是此現代公民必須必須審思的課題。


或許我們不必等到史諾登揭發政府的侵犯監控,才喚起自我的資料安全意識。對於個人、企業、政府,應該扮演好的社會角色,與應該保有安全意識,本書書末給予了完整的解答。


對於政府,不論是為預防他國或駭客組織竊取資訊、又或實踐「公民隱私保障」的價值,皆要盡可能地強調透明化,並建構起有應變彈性的政府組織,以因應資訊攻擊或保障公民隱私。同時,架構起有監督機制的監控系統、避免破壞產品設下後門、大幅度限制軍方在網際空間的監控角色,並有效提供網路公有空間,使每個公民在陌生且私人切割的網路場域內,能建構起信心並自由地應用資訊。


對於企業,應秉持「數據最小化」的概念,試著蒐集最少資訊而創造最大效用,並從初始產品設計就包含保護隱私的思維,讓隱私回歸為基本人權而非企業財產權。同時,建構起良善的「選擇參與」產品,透明化企業蒐集資料的過程,逐步讓人民對該企業可建立起信任,對產品使用感到安全,並同時,肩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


對於個人,在自我生活圈裡,必須建構起敏銳的資料安全意識,透過改變行為避免監控、採取安全措施封鎖監控的可能性,同時,也可製造資訊噪音讓監控者獲得的資料失真。更高維度的公民防護監控,則可透過談論監控、政治動員,使大眾建立起資訊安全的敏感度,進而對抗龐大商業體制與政府機構的監控行為。


大數據的應用與分析,開拓出現今數位科技的新視野。集體資料的價值,不僅為企業帶來全新的商業策略依據模式,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也替政府明確化社會問題的導向與肇因。一步一步的政府政策改善與企業服務優化,也帶給每個社群個體諸多的正向益處。


然而,本書延伸出的重要省思,是期盼我們以更審慎的角度,去觀察我們應用科技時個人資料的安全性,並以更宏觀的視野是審視大數據科技與自我生活之間的互動關係。


當 Google 能依據個人郵件主動提醒搭機時間,政府組織合作的「十四眼」監控系統正關注著每位公民,我們便能發覺個人隱私正倍受監視。如何讓大數據的科技,使社會整體受益,又能同時保障個人的資料安全?解答也許正如本書的章節結構排序:體認個人資料的不安全性、發覺政府與企業的資料收集事實、應用有效的因應策略防衛竊取。認知危機、謹慎應用,我想才是在此大數據世代中,博得個人與社會最大效益的不二法則。


文章資訊
作者 江岷錡
刊登日期 2018-02-26

文章分類 說書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