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伊斯蘭的未來何去何從?──《伊斯蘭新史》

王紫讓 2019-01-27

 
卡蘿・希倫布蘭德(Carole Hillenbrand)著,何修瑜譯,《伊斯蘭新史》,臺北:貓頭鷹出版,2018。

「(真主)以智慧賦予他所意欲的人;誰稟賦智慧,誰確已獲得許多福利。惟有理智的人,才會覺悟。」──《古蘭經》2:269


貓頭鷹出版社近日面市的《伊斯蘭新史》使人眼睛一亮。本書包羅廣闊、筆調細膩,不僅描繪了伊斯蘭世界的多元樣貌,詳細梳理伊斯蘭宗教的歷史脈絡,更記錄了不同立場與觀點,使各方觀點能夠均衡呈現。


顧名思義,本書標題「新史」(a new historical approach)正是相對「舊史」而言。相對於伊斯蘭的「舊史」書寫,無論是穆斯林或是西方的傳統敘事,都因為宗教、民族之分而帶有刻板印象,甚至會出現歧視而不包容的情況。與「舊史」相對的「新史」,則是介紹各種不同對伊斯蘭的觀點,包含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以及伊斯蘭世界內部的不同看法。


本書的設定受眾是大學生與一般讀者,並不預設讀者需要太多知識門檻。在序言中,作者 卡蘿・希倫布蘭德(Carole Hillenbrand)首先表明了自己的身分──女性、非穆斯林、西方學術界的研究人員。作者之所以表明身分的理由是因為身分政治和認同的問題,如今已經成為西方社會主要的爭議焦點。更因為不同身分具有的視角與立場不同,例如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所見的伊斯蘭大異其趣,因此對自身身分的說明,可以使讀者清晰地知道這本書的基調為何。


雖然有些論者可能會強調只有穆斯林才能看到真正的伊斯蘭,但作者認為非穆斯林也能夠透過自己的觀察以及對歷史風俗的研究來接近伊斯蘭,畢竟人人都有權發表對伊斯蘭的意見,伊斯蘭已經成為全球現象,這也是本書作為「新史」的另一個目標。


登堂入室──伊斯蘭信仰入門

本書開篇即介紹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伊斯蘭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接受真主安拉的啟示,與阿拉伯多神宗教進行對抗,引導阿拉伯人走向一神宗教的道路,在與多神教的數次戰爭中勝利,利用伊斯蘭宗教與律法,將阿拉伯諸部落、城市統合為一體,替伊斯蘭的時代展開序幕。作者詳述了穆罕默德時代的阿拉伯世界背景,包含地理、歷史、阿拉伯人的世界觀,並敘述了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其他伊斯蘭指南書籍多半只介紹穆罕默德的生平,本書列出了記載穆罕默德事蹟的史料,更相當難得地枚舉出傳記的資料來源,包括《古蘭經》、《聖訓集》、伊本・易斯哈格(Ibn Ishaq)的《先知傳》,以及非穆斯林的史料記載。


穆罕默德的作為常常招致後世批評,例如穆罕默德的多妻、軍事行動等事蹟受到西方世界的質疑與詬病。作者對這些現象做出了回應與辯護──穆罕默德的作為是其時代限制下的必然,必須置於歷史脈絡下檢視。但作者也表示對穆罕默德的評價必然出現矛盾,因為穆斯林如果崇拜穆罕默德的言行,甚至將其編成《聖訓集》,那麼穆斯林就難以持平地評判穆罕默德的行為,因為一批判穆罕默德,就會導致信仰動搖,但現代社會對於宗教應當有批判的自由。


在伊斯蘭全球化的趨勢之下,評判穆罕默德的事件,勢必會不斷發生。如何在三者之間取得平衡是件困難的事情──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非穆斯林的需求以及尊重穆斯林與伊斯蘭信仰。本書顯然無法提供一個簡潔明確的解答,但本書可貴之處在於盡量達到各方並陳,並不大幅偏向一種觀點而批判其他觀點。


隨後,本書在第三章中介紹伊斯蘭的聖典:《古蘭經》。由於《古蘭經》具有至高神聖的地位,與一般的書籍相差甚大,所以《古蘭經》並不是一本日常的書刊。作者深入介紹了古蘭經的語言、篇章安排、核心主題,但評論者認為本章除了介紹《古蘭經》的內容之外,最有趣的還是《古蘭經》與現代學術的部分。


伊斯蘭傳統上認為《古蘭經》並非由凡人寫成,而是真主降示給先知穆罕默德的話語,但這種說法受到了現代歷史學的挑戰。《古蘭經》是否可以被研究、詮釋是一個論爭的焦點。作者講述了現代學術如何研究《古蘭經》──包括現代學術對《古蘭經》進行文本分析、文本批判的嘗試、《古蘭經》古代抄本的發現、如何將《古蘭經》翻譯成其他語言、《古蘭經》的版本學問題。這些現代研究挑戰了《古蘭經》的地位,並有質疑伊斯蘭本身之虞,但《古蘭經》不僅是伊斯蘭的聖典,也是人類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書籍,絕對有研究的必要,如何在兩方觀點之間達到平衡,也是新時代的課題。


穆斯林相信什麼信條,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實踐什麼行為,在本書第四章〈信仰〉中有詳盡的說明。簡單來說,穆斯林相信宇宙唯有真主一位真神,而穆罕默德是神的使者。穆斯林實行「五功」:念誦、禮拜、齋戒、天課、朝覲,作者清楚解釋了實行五功的過程,並解說五功背後所含的意義。讀者閱讀前面幾個章節,獲得伊斯蘭的基本知識之後,作者在隨後的篇章,探究伊斯蘭更深奧的思想。


以大量金色圖案裝飾的〈開端〉 章,袖珍版古蘭經。由知名書法家伊本-巴瓦布以極為清晰的草書抄寫在紙 上(巴格達,約一〇〇〇至〇一年)。穆斯林相當熟悉〈開端〉章撫慰人心的文字,如同基督徒熟悉 主禱文。這些經書有助於 個人的虔誠祈禱。(Source:貓頭鷹出版提供)

尋幽探微──伊斯蘭的思想世界

對臺灣讀者而言,伊斯蘭法(sharia)是相當陌生的法律制度。直至現今,雖然伊斯蘭法在世界上相當重要,但是對台灣的影響並不大。伊斯蘭法並非台灣施行的歐陸法系,也非在影視作品時常出現的英美法系,更非衙門公堂古裝劇常常見到的中華法系。伊斯蘭法的源頭又是深奧難解的《古蘭經》,跟篇幅浩瀚的《聖訓集》,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一般人相當難以理解。


因此,在第五章〈法律〉中,作者釐清伊斯蘭律法的演變,包含律法史、伊斯蘭法理學、不同的律法學派,還有伊斯蘭法庭實際的審理與執行辦法,當然也述及伊斯蘭法如何現代化。本章一一指陳了律法的來源,包含《古蘭經》、《聖訓集》、聖行、公議、類比、福利、習慣、獨立推論,這些不同的律法來源在何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又有哪些限制,皆有清楚的分析。本章是筆者閱讀此書時最大呼過癮的部分,雖然知識密度相當高,需要用抽絲剝繭的方式反覆閱讀,但是收穫也非常豐富,十分值得一看。要理解伊斯蘭世界,伊斯蘭法這個陌生繁複,影響重大的法律體系無疑需要介紹。


第六章〈多元性〉則著重於描述什葉派。相較於人口佔全世界穆斯林絕大多數的遜尼派,什葉派思想顯得特別,包含了一些殊異的思想傳統,並具有與遜尼派不一樣的史觀。除此之外,什葉派還有許多出奇的分支,其思想可能與正統伊斯蘭相距甚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了許多篇幅讚美伊斯瑪儀派及其領導者阿迦汗,或許是因為現在的伊斯瑪儀派常與歷史上進行刺殺活動的阿薩辛派畫上等號,但兩者其實是不同的團體,因此有必要指證這種迷思。


第七章〈思想〉介紹伊斯蘭的「神學(kalam)」與「哲學(falsafa)」和近代伊斯蘭思想,並強調伊斯蘭思想的核心觀念是「絕不妥協的一神論」。本書用許多篇幅說明了伊斯蘭的神學,乃因神學是伊斯蘭信仰的核心,而臺灣讀者可能比較熟悉的伊斯蘭哲學,卻自始至終都是非主流的理論,是古典希臘羅馬世界的產物。伊斯蘭哲學因為伊斯蘭的擴張才被納入伊斯蘭的思想體系,直到伊斯蘭世界面對外族的暴力入侵變得剛強排外,哲學也面臨神學的挑戰,逐漸衰微,被伊斯蘭思想家嘎札里併入主流神學之中。


蘇非主義是伊斯蘭宗教中的神祕思想及實踐,包含禁慾苦修,不同於「五功」的讚頌與禮拜,以及充滿內在涵義的詩歌、音樂與藝術。蘇非主義並不強調用理性進行論辯,重要的是用心感受真主的力量,雖然乍聽之下相當神秘,不過「意在言外」便是蘇非主義的特徵。本書第八章〈蘇非主義〉介紹了蘇非主義的歷史源流,諸如蘇非道團的發展、蘇非主義的演變以及蘇非主義在現代西方的盛行。蘇非主義和律法、思想互補契合,三者構成了伊斯蘭的精神世界。


動態的崇敬儀式。薩瑪尼亞蘇非兄弟會週五的「讚誦」儀式(蘇丹烏姆杜爾曼)。謝克・哈珊・嘎里巴拉坐在椅子上,在蘇非教友同時一起往上跳並吟唱古蘭經經文段落或真主之名時,以拍手帶領團體。每個兄弟會都有不同的讚誦儀式。(Source:貓頭鷹出版提供)

破除迷思──伊斯蘭觀念辨誤

吉哈德,也就是俗稱的「回教聖戰」,或許是被誤解最嚴重、被濫用最多的伊斯蘭術語,因此在第九章〈吉哈德〉中,作者分析了這個名詞的用法,明確區分了「大吉哈德」與「小吉哈德」,前者指穆斯林內心對信仰的奮鬥,後者才是武力討伐異教徒。作者枚舉了歷史上著名的幾次小吉哈德,並質疑這些侵略的正當性,其中許多戰爭的動機僅為掠奪財富,而非討伐異教徒,從而不具備小吉哈德的正當性。作者認為使用暴力襲擊他人並非伊斯蘭所認可的事項。最後,作者談到伊斯蘭媒體使用「吉哈德」的時機,可能跟與西方媒體使用「十字軍」一詞相似,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侵略之意,只是慣用語而已。


對女性的看法向來是伊斯蘭教為人爭論誤解的一點,作者在〈女性〉一章中破除許多常見的迷思,並代之以正確的概念──《古蘭經》在靈性上對男女一視同仁,生活上男尊女卑,則是當時社會條件之下的不得不然。穆斯林女性的地位其實比當時其他地區的女性地位要高,因此置於歷史脈絡下檢視,伊斯蘭並沒有特別歧視女性。作者也指出,《古蘭經》中並沒有「女性割禮」,或「榮譽處決」這些對女性的暴行,這些行為其實源自於前伊斯蘭的部落傳統,但難以徹底革除。除此之外,穆斯林也崇拜耶穌之母瑪麗亞,並且對瑪麗亞相當敬畏。在本章結束之時,作者強調穆斯林女性在現代世界也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


性別平等的宣告。二〇〇五年,非裔美人阿米娜.瓦杜德在紐約清真寺帶領男女信眾進行週五禱告。這次事件反映出伊斯蘭教適應變遷卻又不失其靈性完整性的能力。依傳統為女性保留的上方樓座空無一人。請注意信徒衣著形式不一。(Source:貓頭鷹出版提供)

結語

面對鋪天蓋地將伊斯蘭汙名化的媒體,近日出版的伊斯蘭介紹書籍幾乎都有為伊斯蘭辯護的意味,本書力斥將伊斯蘭汙名化的現象,當然也在這波出版潮流當中。然而,本書可貴之處,就在於沒有把伊斯蘭刻畫得完美無缺。伊斯蘭是一種宗教,但同時也是一套政治制度,而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免不了擁有許多矛盾與缺陷。作者沒有逃避敘述伊斯蘭的問題,而是透過補充伊斯蘭教的脈絡避免誤解,並盡量使用客觀公正的態度,取得伊斯蘭與非伊斯蘭敘事的平衡。


從這種觀點來看,本書正是一種新的歷史解釋,有別於伊斯蘭強調宗教優越的傳統敘述方式,或西方觀點對伊斯蘭的汙名化或刻板印象。此種敘事或許與現代世界中伊斯蘭、非伊斯蘭共存的樣態更為貼近。


最後,作者在〈展望明日〉中提出伊斯蘭世界面臨的巨大問題──基督教與伊斯蘭要如何和解?伊斯蘭世界要如何統一聲量?在劇烈變動的伊斯蘭社會中,宗教與政治應該要保持何種關係?伊斯蘭世界要如何處理恐怖主義與暴力?社會的變革與現代化進程,會如何影響伊斯蘭世界的生活樣貌?在未來,穆斯林與非穆斯林應該如何相處?作者討論了這些重大的課題,不過並沒有提出武斷的答案,因為作者認為,只有時間能夠說明一切:伊斯蘭的新史,探問的是伊斯蘭的未來。


文章資訊
作者 王紫讓
刊登日期 2019-01-27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