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城市到帝國,羅馬如何成為地中海的強權?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2018-04-25
收藏
本村凌二著,廖怡錚譯,《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臺北:八旗文化,2018。

從西元前[1]三世紀起,羅馬[2]自義大利半島逐步向地中海的東、西兩側擴張,自西元前一世紀起即已掌控環地中海世界的多數地帶,在羅馬帝國的極盛時期,其疆域涵括西起直布羅陀海峽,東至兩河流域的廣大區域。即使在將近兩千年後的今天,羅馬文化的蹤跡仍可見諸倫敦、以弗所(Ephesus)以及帕爾米拉(Palmyra)[3]等地的建築。


從四世紀上半葉起,基督教更在諸多羅馬統治者的護持下快速傳播。因此,存續數百年的羅馬帝國毫無疑問地在政治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在文化上,型塑當今世界的重要基石:希臘─羅馬文明以及基督教文明更因羅馬的支持、推廣而得以在地中海生根,從而深入各地。


然而,如何為身處遠東世界,又已距離古典地中海世界一千多年的讀者們介紹這樣一個極為重要,卻也極其複雜多元的文明乃是極大的挑戰。本書的作者本村凌二專長羅馬社會史,其著作亦多與羅馬世界的宗教、社會議題相關。相較之下,這本《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處理的課題則略有不同:作者以重大政治、軍事事件為經,著名人物的生平為緯,勾勒羅馬從一個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城市發展至地中海帝國的進程與轉型。


全書前兩章的導論性質濃厚。第一章以迦太基在西元前 146 年為羅馬劫掠的場景為引,略述羅馬於西元前二世紀向地中海兩側擴張的進程。作者對著名史家波利比烏斯(Polybius)寫作《歷史》旨趣的分析亦呼應了前言中對「羅馬經驗」的認識、參照。第二章「世界帝國的原始樣貌」則以西亞等地亞述(Assyrian Empire)、波斯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 Empire)等帝國的興起、壯盛為主軸,期望藉著以下篇章重建羅馬成為地中海強權的進程。


儘管本書涵蓋的時間跨度頗為可觀,但作者並非僅是呆板地按照年代平鋪直敘羅馬建城千年以來的諸多史事,而是將書寫的焦點集中在數個案例與層面之上。首先,布匿克戰爭(Punic Wars)是羅馬在共和時期重要的軍事擴張。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中,作者聚焦於漢尼拔與羅馬在第二次布匿克戰爭(Second Punic War)之中的衝突。同時,作者亦花費相當篇幅書寫共和晚期的政治局勢,以及凱撒、克拉蘇等人的權爭。


由奧古斯都開創,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尤利烏斯─克勞狄王朝(Julio-Claudian dynasty),以及當時的政治、軍事要角是作者書寫的另一個焦點。相較之下,有關自一世紀末起,同樣持續將近百年的「五賢君」(Five Good Emperors)治世敘述則較為簡略。從三世紀末葉開始,至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的「古代晚期」(Late Antiquity)則是本書在「羅馬帝國」部分的第二個書寫核心。


在政治、軍事史之外,本書更述及羅馬社會的諸多面向(第五、七章),以及古代地中海的重要課題,如自歐亞草原(Eurasian Steppe)而來的部族、多元的信仰世界與基督教等(第八至十章),可讓讀者在掌握相關背景下對羅馬世界的不同面向有初步的了解。對大部分讀者來說,較之一般由事件、證據以及相關討論堆疊而成的學術著作,本書以重大史事為主軸的書寫方式可讀性顯然較高,書中對重要人物,如老加圖(Cato the Elder)、龐培等人事跡的描寫將可讓許多為古代政治、軍事史著迷的讀者一窺這些帝王將相的生平。


作為一本涵蓋諸多主題的著作,在部分細節的處理誠然無法如學術專著般細緻。舉例來說,儘管阿契美尼德帝國的統治集團對被征服者的處置多較亞述帝國寬容,但武裝衝突後的強制遷移(deportation)仍多見於諸多史料。據希羅多德所言,當中更有自非洲遷往位處中亞的大夏(Bactria)者。[4]


除了(多為日文的)二手著作外,作者亦引用相當篇幅的史料,如《神聖皇帝奧古斯都功績錄》(Res Gestae Divi Augusti),以及第十章有關阿提拉(Attila)的記載等,除可讓過去甚少接觸類似材料的讀者有著身歷其境之感,當中的視角、觀點更躍然紙上。然而,或許囿於篇幅等因素,作者少有在引用之餘分析這些敘述,殊為可惜。倘若能將史料內容與主軸結合,當中透露出的細節或有更吸引讀者之處。


本書在提及重要事件與人物時多附上原文,各章的末尾亦附上日文、中文與英文對照。對於意欲翻閱相關外文資料的讀者來說可謂甚為便利。然而,在希臘文人名的「轉寫」(transliteration)方面,在慣常拉丁化(Latinized)人名的使用外(希羅多德─Herodotus),書中其他篇章與末尾的主要人物略傳亦皆有採用較為貼近希臘原文拼法者。在羅馬帝國重要人名部分,除了採用拉丁文原文(如「五賢君」之一的圖雷真─Trajanus,以及三世紀時的羅馬皇帝戈爾迪安三世─Marcus Antonius Gordianus),亦有維持英文通行用法(皇帝「阿拉伯人菲利浦」─Philip the Arab 而非 Marcus Julius Philippus)者。因此,若讀者欲以書中原文進一步查找相關資訊,則須留意上述細節。


在這本以羅馬在地中海世界的興起、壯大與轉型為題的著作中,作者嘗試在數百頁的篇幅內為一千多年後的東亞讀者重現此一文明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書中更以日本史上的數個例子類比羅馬統治下的地中海世界(日本戰國時代與羅馬帝國三世紀時遭遇的危機,以及兩者信仰世界的差異)。這樣的連結誠然冒險,但或許對同樣在時間、空間上均距離古羅馬甚為遙遠的臺灣讀者在閱讀、認識與書寫世界史方面有一點啓發。

 

本文作者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博士、中興大學助理教授




[1]除特別註明者外,本文的年代皆為西元後。


[2]本文的「羅馬」乃是羅馬文明(Roman civilization)的簡稱,而非僅是羅馬文明的發源地羅馬城(Roma)。


[3]以弗所與帕爾米拉兩座城市分別位於今天的土耳其與敘利亞兩國境內。


[4]此一聚落至希羅多德的時代依然存在,Herodotus, Histories 4.204.

文章資訊
作者 范姜士璁
刊登日期 2018-04-25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