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百人說書072】《精神的複調》作者張邦彥:閱讀像健身,鍛鍊思想的重量與延展性

收藏

《精神的複調》是怎麼樣的一本書?

我認為過去在談論近代中國的科學史時,論調是比較菁英式的,大多是五四運動、德先生、賽先生這種比較抽象、思想性的內容,或者聚焦在重要的科學家身上。但我想知道的是一般大眾他們是怎麼接觸、體驗甚至是運用科學。


就拿這本書的主題「催眠術」來說,它的歷史其實相當豐富,吸引了各式各樣的人參與。有不少科幻小說拿它當題材,人們也成立催眠學會,用催眠術來治療疾病、研究靈魂和特異能力。它除了有心理學和科學的成分,也混雜了民間信仰和想像,在社會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過,雖然我對催眠術史感興趣,我一開始並沒有什麼歷史研究的基礎,是研究所時才開始從零摸索,慢慢發展成學位論文。後來又經過改寫,才終於在今年出版這本書。


聊聊寫作的經驗?

我本身對寫作的慾望其實沒有很強,或者說,沒有覺得非寫不可。寫作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嘗試和自我挑戰。


高中和大學時,有試著寫過一些散文和詩,但我發現和身邊很有文采的人比起來,還是差了一截,也就沒打算繼續往這方面發展。後來真要說有在認真寫作,就是研究所時期了,當時我的指導教授總是提醒我多思考文章結構的問題,建議我找自己喜歡的學術作品來觀摩、學習寫作技巧。


撰寫《精神的複調》一書的一大挑戰是如何把學位論文轉變成專書的形式。學位論文必須展現作者對特定領域知識的掌握,所以通常有較繁瑣的文獻回顧、專業術語,並交代材料、方法,比較生硬;但專書除了面對學術同行,也要照顧一般大眾、更廣的讀者,那寫法肯定需要調整。


影響你很深的一本書?

楊照的《迷路的詩》,這是他寫他讀建中時的往事,裡頭有很多叛逆、挑戰權威的描寫,影響高中時的我很深。我高二以前都還算是乖乖念書考試的學生,但看完《迷路的詩》後我覺得生活也許該多點反叛,有種以前的生活也未免太單調的感覺。


不過除了叛逆這件事,《迷路的詩》也影響了我的閱讀習慣,楊照提到他高中時讀了不少艱澀的硬書,像是存在主義的作品。以前我看書都以休閒為主,但那之後我開始改變閱讀取向,接觸一些不那麼輕鬆的書。也可以說,《迷路的詩》讓我發現生活的另外一種方式。


重複看最多次的書?

對醫學系的學生來說,最常看的就是《麻州總醫院內科手冊》,我們暱稱「小麻」的冊子。這對剛進醫院實習的菜鳥來說是很實用的一本工具書,所以很常翻。


如果要說非工具書但也很常重複看的,那就是《鹿鼎記》了,我從國小看到高中,看了不下十次!金庸在《鹿鼎記》中營造了不同於過往武俠小說以英雄為主的敘事風格,透過市井之徒,反映那個歷史時空的政治與文化,並帶出利益與道德、私情與大義、以及不同價值系統間的抉擇。我覺得正因為以小人物為中心,才讓情節更有張力。


進入職場後讀過最有印象的書?

吳明益的《苦雨之地》,我把它放在我的辦公桌旁,有空就讀一些,雖然目前還沒看完,但它的內容很能打動我。吳明益的創作一直都能看出作者對自然生態、科學、技術是有下功夫鑽研的,他的好幾部作品都像是很好看的「學術研究」,雖然是小說,但卻把很精確的知識細節,用人們能夠理解的方式寫出來。


我很喜歡《苦雨之地》描述那些罹患病症或不幸遭遇的人物,透過追尋某些很小眾的事物,找到自己生命安頓的方式。我覺得這對一個研究者來說,也是心有戚戚,我們研究的主題可能是別人不感興趣、覺得不重要的,但我們卻有自己的執著,有時也有幸找到同伴。


最喜歡的圖書館?

我最喜歡的是臺大社科院圖書館,我很喜歡它的二樓,靠近辛亥路的那一側有一排落地窗,望向外面就能看到街景,還有陽光灑在行道樹的葉片上。那是一個看書之餘,能放空或做白日夢的好地方。


怎麼形容閱讀這個行為?

閱讀就像是健身,只不過鍛鍊的不是身體,而是思想的重量與延展性,如果不規律地做就會退化。閱讀也跟健身一樣,進行的過程不見得都是愉快的,偶爾也會受傷、需要緩一緩休息,或者變換搭配的內容。

 

受訪者

張邦彥,1988 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目前為臺大醫院醫師。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科學史與科學哲學、醫學史、科技與社會研究。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20-04-25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