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屬於優秀的好作品,除了被察覺到作者心脈的跳動外,再沒有其他更重要的意義。如果在文字中有什麼了不起的涵義的話,也是會為時間淘汰而腐朽的意義。而心脈的跳動才真正帶有感染性,才能傳達,才能播種滋長和不朽。—七等生〈文學與文評〉
〈文學與文評〉原為〈我愛黑眼珠〉代序,七等生在本篇中談「文評」之意義,以及表達對於「好的作品」的想法。七等生列舉出數種文壇中常有的文評文化,並總結下「把文評態度也看作創作態度的文評家,才算接近文評的身份。」而非超越作者而過度延伸想像、華麗浮誇的包裝,更甚者只是為此在文壇交遊立足的手段。
身為一位總被文評四面包圍,對他的小說抽絲剝繭、層層檢視觀看的作家,七等生的體會自有一番見地。他對於好的作品也有自己的標準:「真正屬於優秀的好作品,除了被察覺到作者心脈的跳動外,再沒有其他更重要的意義。」如今七等生雖已離世,他的作品仍然充滿觸動人的能量,在字句之間仍能感受到「心脈的跳動」。
作者小傳
七等生,本名劉武雄,1939-2020。生於苗栗通霄,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1962 年在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失業、撲克、炸魷魚〉;1966年與尉天驄、陳映真、施叔青等人創辦《文學季刊》。
1966、67 年連獲第一和第二屆台灣文學獎。1976 年獲第一屆聯合報小說獎。1983 年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邀約訪美。小說作品《沙河悲歌》、〈結婚〉亦曾改拍同名電影、電視劇等。1989 年重拾畫筆,將創作重心轉向繪畫,於 1991、92 年舉辦過兩次個展。一生共發表 124篇小說、137 篇散文(含雜記、序文),及 56 首新詩,2010 年獲頒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
有別於臺大外文系統的取徑自西方之美學形式、文學主題的現代主義「實驗」,七等更根植於作家的個人生命史,直視並深刻地探問個人存在與自我內在,在重層的桎梏之中追求藝術表現的及個人心靈的絕對自由。七等生集爭議與推崇於一身,但他始終以自己的美學秉性與步調,走在整個時代最先端,深具當代性,離經叛道卻又深具惻隱之心,帶有孤絕獨特的文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