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當凱撒跨過盧比孔河,追求自由的羅馬共和國將如何崩毀?──《盧比孔河》

Sade 2020-04-18
收藏

提到羅馬,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想像。在新約聖經的時代,羅馬帝國代表整個世界──莫斯科有第三羅馬的別號;羅馬大寫體是現今拉丁字母大寫的根基;羅馬數字至今仍被使用;凱撒更是許多語言中皇帝的語源。


在今天,羅馬無所不在,但大都指羅馬帝國,也就是西元前二十七年從屋大維「奧古斯都」開始的帝國,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羅馬也不是天生就是個帝國,它或許生來是個王國,但曾有一段不短的時間以共和國自居──S.P.Q.R.: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即使以今日眼光看來民主成分沒有其自以為的高,但追求自由曾經是羅馬的驕傲,直到凱撒跨過盧比孔河,世界變成我們如今認識的模樣。《盧比孔河》帶我們回到河的另一邊,一窺許多人所懷念的羅馬共和究竟是什麼模樣,以及它是怎麼消亡的。


作者湯姆.霍蘭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王后學院,原本他想繼續深造研究英國浪漫詩人拜倫,但最後放棄學業進入職場。後來他運用研究資料寫成了第一本小說 The Vampyre: Beingthe True Pilgrimageof George Gordon, Sixth Lord Byron,顧名思義是一本吸血鬼小說。有趣的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吸血鬼為主題的小說 The Vampyre(1819),正是拜倫的朋友以拜倫為原形而創作的,由此不難看出霍蘭改編史料的才能。

 

除了大眾歷史讀物之外,霍蘭也寫過不少奇幻小說,大都帶有歷史元素。他也是廣播跟電視節目的製作人,製作類型從希臘羅馬、恐龍化石到伊斯蘭,可說是一位相當多面向的作家。


盧比孔河》講述從西元前五百年羅馬最後一位國王被罷黜到西元前二十七年共和國結束的歷史。五百年間,羅馬從七丘之城變成跨歐亞非三洲的泱泱大國,此霸業不是由另一位亞歷山大大帝,而是由一個「共和國」完成,究竟羅馬共和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


雖然五百年歷史大多數的篇幅聚焦於共和國最後兩百年,但作者巧妙地以人物為主軸貫穿歷史,全書讀來毫不乏味且相當生動。而承先啟後更是一位傳說中的女人「西比爾」──希臘與東方神話中的女先知,她給羅馬末代國王的預言書伴隨了羅馬好幾個世代。然而,超自然之力僅止於此,羅馬人雖迷信,但羅馬的歷史仍是人的歷史,事實上我們很快就可以諷刺地發現,羅馬共和雖是人民與元老的聚集體,但真正主宰國家的依然是強者。


西比爾(Sibyl)是神話中能預言未來的女巫。(Source:Wikimedia

從羅馬共和的國名,不難看出其無可避免的矛盾與衝突:元老代表貴族,人民才包含平民,雖然兩者共有國家,卻是不同等的存在。如何在這兩個群體中周旋取得平衡,是每個羅馬政治家重要的課題。曾經發生平民派的貴族政治家格拉古兄弟就因為太過偏向平民,而慘遭保守派貴族的毒手橫死街頭。此後的政治家都認識到一件事──不要隨便打破羅馬自我感覺良好的保守同溫層。


然而,這個守舊的老頑固卻成為世界強權,連其自身似乎都還不習慣面對自己的新身分。羅馬得到別迦摩遺產之後,便宛如一夕成為暴發戶的急速擴張,也因此豎立了新的敵人──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Mithridates)。而這位羅馬的宿敵對羅馬最大的影響,或許是打開了羅馬強者政治的開關。第一批強者是從外省崛起的軍事強人馬略與曾經進軍羅馬的蘇拉,其實早在凱撒之前,就有羅馬將領進軍攻打自己的首都了。


蘇拉是一個可怕且奇怪的先例,他的殘忍無人可及,所殺過的羅馬公民及打破的共和國規則可能比任何人多,但他卻自認為自己比任何人都愛國、愛共和體制。他把共和國塑造成他心目中完美的樣子,然後不戀棧地退休安享天年去了;他幾乎已像個國王,卻在達到權力頂峰時將權力還給國家。


共和國真的就完美了嗎?正好相反,在那之後是三巨頭克拉蘇、龐培、凱撒的時代。


克拉蘇是羅馬首富,曾在斯巴達克斯起義中擔任討伐者,他原本可以獨攬榮耀,卻被龐培分一杯羹。龐培在年輕時,是一位有著大男孩氣息的大眾寵兒與軍事明星,磨練成熟之後更被視為帝國的棟梁之一。凱撒家族自稱維納斯後裔,他本人不僅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時髦花花公子,也是征服高盧與不列顛的一代英雄,關於他有數不清的故事傳說。還有許多在書中提及、在共和國掀起腥風血雨的人物。其中西賽羅是一個例外,他不走戰爭路線也非貴族出生,靠著舌粲蓮花講出一片天。他的著作至今仍是古典拉丁文的經典,是真正少見的階級翻轉者。


這些政治名人的明爭暗鬥、社交八卦與休閒活動,勾勒出羅馬世界之都的風采。然而,在羅馬共和的光芒之下,其陰影也是無比深沉。羅馬是貧富差距極大的矛盾集合,這體現於共和國最終依然是少數強人手中的玩物。擁權者可以把黑的講成白的,擁兵者可以任意喋血街頭,用拳頭伸張己見。只要共和國的外衣還在,似乎什麼都可以被容忍,唯有凱撒因為準備褪去偽裝的外衣而被刺殺。但詭弔的是,刺殺他的人卻未成為共和國的英雄,反而連夜逃走,似乎大家都知道共和國早已名存實亡了。


凱撒被刺中 23 刀,倒在龐培的塑像下,以最後一口氣將罩衫覆面後氣絕身亡。(Source:Wikimedia

的確,舊的三巨頭前後殞落後就立即迎來了新的三巨頭──安東尼,雷必達與屋大維,三人的同盟也正式宣判了共和的死亡。從此羅馬不再是自由之身,僅僅是為人刀俎的魚肉。但這還不是終點,他們必定會互相廝殺,直到剩下最後一人獨得所有的獎賞。最終的勝利者是屋大維,他汲取了義父凱撒的教訓,終其一生都扮演著最完美的第一公民,不強奪權,而是讓共和國自己將主權奉上。或許正如西賽羅所言:「太多的自由會結出奴役的果實。」而羅馬人就吃這一套。從此共和國不復存在,但羅馬卻成為世界之王。


由於作者的筆風充滿戲劇張力,這裡關於各個人物的故事與羅馬璀璨的風土民情都點到為止,希望各位自行發掘。筆者在此想補充一些書中未被介紹,或未詳細交代的背景與相關知識,希望讓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更順暢,同時也談談古羅馬究竟和現在的世界有何關係。


首先是關於羅馬與義大利,羅馬共和時期的義大利與現今的義大利並不在同一個的地方。古代的義大利在現今南義一個地區,最早溯及屋大維之後,義大利才開始指稱整個亞平寧半島。當讀者看到書中有幾處提及羅馬與義大利時像是兩個地方,其實不用太驚訝,因為此時的義大利只是羅馬的一部分。


其次是關於羅馬起源的神話。傳說中,羅馬可以追溯至希臘城邦特洛伊,埃涅亞斯是特洛伊王族旁支的王子,他的母親是愛與美之神阿芙羅迪特(即羅馬的維納斯)。在特洛伊戰爭後,埃涅亞斯與兒子逃離特洛伊,經歷一段迷航冒險後來到拉丁姆平原定居,成為了羅馬人的祖先。他的一個兒子 Askanius又稱 Iulus 或 Julus,凱撒的家族Julius就宣稱源自這位 Julus,因此自稱為愛神的後裔。順帶一提,在中世紀不列顛的建國傳說中,第一位國王 Brutus of Troy也被指稱是這位 Julus 的後裔。


羅馬建城者羅路慕斯與雷慕斯也是埃涅亞斯的後裔。傳說埃涅亞斯娶了拉丁姆平原的拉提努斯王之女拉維妮雅,建立了阿爾巴朗格王國。他們的後裔莉亞.西爾維亞公主,因為叔叔篡位而被送去當維斯塔貞女(即爐灶與家庭的女神維斯塔的侍奉者,必須守貞,可能是為了不讓她有機會生下後代來奪權)。後來戰神馬爾斯臨幸了她,讓她懷了雙胞胎羅路慕斯與雷慕斯。無論是否由神而生,因為觸犯禁忌,雙胞胎被丟入台伯河中,但他們依舊被眾神眷顧,由母狼乳養。


成長後兩兄弟來到有七座山丘之處,在建城過程中發生了兄弟相殘的悲劇,最後羅馬由羅路慕斯一人建造起來。在建城之初吸引了許多因犯罪等原因而跑路的單身男子,在男女失衡的情況下,羅路慕斯想到的辦法是舉辦盛大的慶典,邀請鄰近的薩賓人參加,然後在途中搶奪單身的薩賓女性當羅馬人的妻子。多年後薩賓人前來復仇時,卻見到自己的女兒姊妹抱著孩子來阻止戰爭,這個主題時常出現在後世的畫作中。


有趣的是,雖然羅馬起源的神話是難以證明的神話故事,從中可以發現羅馬人與希臘人有些血緣關係,但大部分羅馬人都自視為戰神馬爾斯的後裔,似乎隻字不提與特洛伊的關係。對照本書中羅馬對於希臘城邦的態度,似乎不難看出一些端倪,昔日的希臘如今幾乎為羅馬所有,也難怪羅馬人對希臘血統看不上眼。更有意思的是,中世紀早期的卡洛琳王室、中期的斯陶芬王室與後期的皇帝世家哈布斯堡王室都宣稱自己的先祖上溯至特洛伊,而這三個王室都當過所謂的「羅馬皇帝」,都是想證明自己有著正統羅馬皇帝血統。與上古或神祈攀親帶故無非是想要自抬身價,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凱撒視其愛神血統如此重要了。


接著談談凱撒。凱撒把征服高盧的過程寫成《高盧戰記》,至今仍是學習古典拉丁文必讀的教材之一。凱撒遠征服高盧時遭遇了高盧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原住民克爾維西亞人(Helvetians),而瑞士的國名代碼 CH 是拉丁文 Confœderatio Helvetica的縮寫,其中 Helvetica 指的正是當年凱薩所遭遇到的 Helvetians。原本克爾維西亞人想要西遷,卻因為遭遇凱薩阻礙而退回原本的地方,也就是瑞士。若不是凱撒,今天的瑞士會叫別的名字嗎?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同樣也與凱撒和希臘有點關係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書中只交代埃及之所以有希臘人的王朝,要追溯到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三三二年征服埃及,從此埃及成為古希臘文化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埃及由波斯統治,在亞歷山大死後的繼業者戰爭中,亞歷山大昔日的將領──埃及總督托勒密自立為王,成為埃及的托勒密王朝。隨著馬其頓所分裂出的三個希臘化帝國一一被羅馬征服,埃及也成了羅馬的附庸國,直到屋大維將埃及改為行省,托勒密王朝才就此終結。當羅馬分割為東、西羅馬時,埃及被劃入東羅馬帝國,直到西元七世紀被伊斯蘭勢力征服為止,埃及都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在本書最後一章突然提到的羅馬詩人維吉爾,他除了寫出羅馬先祖傳說的埃涅亞斯記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在牧歌集中寫出了類似基督教救世主耶穌出生的預言。我們必須知道,雖然當時羅馬帝國境內有許多猶太人,但猶太人本身就是非常封閉的群體,而且我們也難以想像,維吉爾對於猶太人的信仰了解多少,因此這個作品可說遠遠超前了他的時代,也為維吉爾染上一層神祕的色彩。中世紀有許多神學家甚至認為維吉爾是基督教的先知,對後世也有極大的影響,但丁更讓維吉爾在其著作《神曲》中擔任但丁於地獄中的引導者。


最後,羅馬共和時代留下的遺產中,至今仍深深影響現今世界的是曆法。現今的陽曆格里歷的前身儒略歷便是凱撒在西元前四十五年開始實施的,從此一年有十二個月,這也是為何十二個月的名稱都來自拉丁文。而東正教至今仍使用儒略歷來計算節慶的日期。或許這裡還有許多沒提到的例子,但條條大路真的都通向羅馬,羅馬並非與我們毫無關係的歐洲老祖宗,而是時常能感受到其存在的世界大前輩。


雖然比起後來的羅馬帝國,羅馬共和只剩下被緬懷的份,但若是盧比孔河沒有被跨越,今天的世界真的會不一樣嗎?我們不得而知。最終我們仍可發現,不論是此岸或彼岸,羅馬就是羅馬。
 

本書摘自遠足文化《盧比孔河:509–27 BC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盧比孔河》描述羅馬從共和國轉變為帝國的過程,也就是西元前509年至西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從建立到結束的歷史。在500年間,羅馬從七丘之城變成跨歐亞非三洲的泱泱大國,但此霸業不是由另一位亞歷山大大帝,而是由一個「共和國」完成的。
 
文章資訊
作者 Sade
刊登日期 2020-04-18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