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釣魚臺問題是怎麼產生的?──《美國主導下的尖閣問題》

2019-03-12

 
豐下楢彥著,許哲睿譯,《美國主導下的尖閣問題》,臺北:八旗文化,2019。

對一位關切釣魚臺議題的人士而言,本書的書名《美國主導下的尖閣問題》可能會令其產生兩種反應:一是額手讚嘆這種看法終於可以彰顯幕後的真正黑手,二是質疑將釣魚臺說成美國主導豈非淡化了日本的「陰謀」。然而,對一個在研究上不時會處理到釣魚臺問題的學術工作者而言,該書名或許代表作者在諸多雜亂訊息及史料之中,梳理出極可能符合真實歷史情境的內涵。原著書名僅為《「尖閣問題」とは何か》(「尖閣問題」是什麼)的這本書,在繁體中文出版本後所加的「美國主導下的」幾個字,某種程度上或可謂提綱挈領地揭示了本書的一項核心內容,而且產生足以吸引讀者的效果。


在華人社會之中,一般對釣魚臺議題的關懷皆在其主權歸屬,學術界的研究重心便即多體現為三種面向,即論證「釣魚臺是我的」,或者證明「釣魚臺不是你的」,否則便是探討「釣魚臺到底是誰的」。這個「你」大抵不難理解,通常是指日本,然此一「我」便不僅得在海峽兩岸的政權中做出區分,甚至臺灣內部也會因為今日對「臺灣」、「中華民國」等概念的詮釋分歧,而產生各自的解讀與判斷。於是治絲益棼,令此問題更加難解。截至目前為止,單就處理釣魚臺主權歸屬概念的著作而言,鄙意以為仍以「神秘學人」黎蝸藤出版於 2014 年的《釣魚臺是誰的:釣魚臺的歷史與法理》一書為最佳版本,即使其論述不受華人世界所喜。


然在學界之中,其實早有跳脫主權歸屬概念而進行釐清該問題何以致之的研究;自 2009 年起,也漸漸出現奠基於過去乏人問津的中方檔案所做出的成果,只是為數較少且問題意識偏冷,較未受到注意而已。而在同樣牽涉釣魚臺的日本學界,因其至少已在事實上(de facto)控制該處海域,故其對於釣魚臺問題如何產生的研究興趣便較華人為高,本書原著或許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於 2012 年。


特別提起原著出版時間的原因,除因作者豐下楢彥便是從時為東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購島」事件開始講起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過去研究大抵只能透過日、美檔案認識歷史情境的情況下,2012 年尚未出現足夠中文檔案所能印證的研究成果。例如在日本當地研究沖繩、釣魚臺最為全面的學者 Robert D. Eldridge 早已注意到的第三清德丸事件,或多數人並不知曉的金吉隆廿號事件等,當時均無奠基於中文檔案的充分研究可資對照。


亦即,從國際關係史的角度來說,2012 年時的釣魚臺「歷史實像」還不夠清晰,論證猶有力絀之處。2012 年「購島」事件後的釣魚臺風潮愈演愈烈,才讓更多研究投入,也較能更明確地釐析美國在其情勢中的角色。作者能夠理出美國的決策及舉措對釣魚臺相關事件的影響,及其產生「問題」的關鍵處,其實不是真為指控「幕後黑手」,而是一種「慧眼」。


釣魚臺問題的歷史發展,不能不從東亞冷戰局勢的歷程加以關照,而其態勢即是美國為其西太平洋戰略及政治目的之權衡,所造成的結果,日本、臺灣乃至琉球(沖繩)盡皆受其影響。不過,本書也非指責美國的自私,畢竟作者身為法學專家,這些舉措再自然不過,問題實在取捨之後的影響。在美國基於法理上(de jury)似乎承認釣魚臺屬於琉球(所以才能循著「沖繩返還」理所當然地成為日本領土),卻又在實際上揚示「中立」等前後不一的行動上,導致日本無所適從,內部有心人士(本書多數針對石原,惟其整體來說是對右翼人士)才能在此狀態下做出自以為是卻傷害日本利益之舉(例如石原的「購島」行為)。


作者視美國的行動為大背景,日本國內的各類行徑是對該大背景的各種因應,加上兩岸政權在此情勢下的反應,交織成釣魚臺問題的糾結與難解。這與自國際關係史角度所做的研究成果相比,例如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發表於《Asia-Pacific Review》中的〈The Origins of the Senkaku/Diaoyu Islands Issue〉一文,[1]即是清晰簡要的國際關係史論述,增添更豐富的國內、外情勢如何呼應的鋪陳,讀者更能明白日本在美國決策下如何一步一步地,把釣魚臺這個原本(對日本來說)無甚爭議的問題,釀成今日局面。以華人讀者的立場而言,這也是個足以藉機認識日本及東亞政局的良好「教材」。而此點實亦作者的寫作初衷,只是其目標對象原本不是華人讀者而已。


本書雖然不是以檔案史料出發的釣魚臺論著,作者也非歷史學者,但仍提出一些歷史學者亦不免忽略的事例。例如華人學界通常都將釣魚臺「列嶼」視為整體,但本書卻準確地理出該「列」嶼中的黃尾嶼(日本稱久場島)、赤尾嶼(大正島)係因美軍控制而性質不同其他三島的說法。事實上,即使回顧臺灣方面的檔案,亦可見到當局對前述島嶼有別於主島的看法,由此可見作者判斷的精準。


另外又如「石油」對釣魚臺問題的影響,通常僅被華人研究者視為問題激化的背景而已──直到近年來才有林正義教授、陳鴻鈞博士寫作的〈中美對東海石油勘探與釣魚臺主權的爭議(1969-1972)〉一文,詳盡地羅列、探究石油對此問題發展的影響情形——本書同樣有所探討。[2]因此,本書雖然出自法學專家之手,有關歷史背景的釐清之功,仍舊建樹不少。


簡而言之,本書雖在 2019 年 1 月方才譯為繁體中文出版,但關心此議題的讀者應該嘗試將思維放回 2012 年,逐步隨著作者的論述,理解釣魚臺問題至今而來面臨哪些轉變的機會,體會該問題的內涵。雖然本書多數著力在 21 世紀以後的局勢發展,但許多問題的淵源仍來自冷戰時代,作者在書中亦有篇幅進行解說。因此,讀者也能藉此思考東亞冷戰的內在情況,反思今日的我們如何跳脫歷史問題的桎梏,健康地面對被稱為「後冷戰」甚至「新冷戰」的當前國際政局。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1]Kawashima Shin, “The Origins of the Senkaku/Diaoyu Islands Issue—The period before normaliz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in 1972—,” Asia-Pacific Review Vol. 20, No. 2 (November 2013), pp. 122-145.


[2]林正義、陳鴻鈞,〈中美對東海石油勘探與釣魚臺主權的爭議(1969-1972)〉,《國史館館刊》,53期(2017年9月),頁109-172。

文章資訊
作者 任天豪
刊登日期 2019-03-12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