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蔡焜霖的一生,鏡射出白色恐怖的歷史傷痕──臺灣首部政治受難者傳記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

2020-07-04
收藏
游珮芸、周見信著,周見信繪,《來自清水的孩子》,慢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0

出生後在解嚴後的人們,應該很難想像白色恐怖時期的生活:或許自己的無心之舉,將在未來某日致使親友也陷入牢獄之禍;當時的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與厄運的距離有多遠,或許咫尺,也或許天涯,縱使謹慎度日還是會有災禍憑空找上門──就像《來自清水的孩子》當中的主人翁蔡焜霖一樣,1950 年 9 月 10 日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訪客,卻天翻地覆地改變了他一輩子的命運。


《來自清水的孩子》是臺灣首部政治受難者傳記漫畫,由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與繪本作家周見信共同創作。全套書一共分成四冊,分別是〈愛讀冊的少年〉、〈綠島十年〉、〈王子時代〉和〈化作千風〉,目前第一冊和第二冊已經付梓。



本書製作團隊在接受專訪時,作者曾說臺灣不是缺乏本土的歷史漫畫,但如果教育性質過於濃厚,會讓讀者失去興趣,她觀察到關於國家歷史的作品需要許多創作者長期的付出與努力。國外的編輯也曾經告訴出版方,如果要引進更多的臺灣故事,需要先有一部作品讓讀者認識臺灣。


許多過去引起話題的作品,都是戰爭時期的小人物,諸如吉卜力工作室的《螢火蟲之墓》、《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或是《茉莉人生》。對作者來說,蔡焜霖的一生不僅是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故事,更是一部關於臺灣、關於臺灣歷史的實錄。


從 2016 年蔡英文總統提出轉型正義作為政見、2018 年國家人權博物館與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到去年的賣座電影《返校》,「轉型正義」一詞常常引起大眾討論,以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的生命史為故事,自然也會連結到「轉型正義」的議題。


這樣帶有歷史傷痕的故事,不論是切角或是呈現方式,都需要仔細選擇,因為繪本深度有限、小說字又太多,最後製作團隊以漫畫呈現,將文字轉化成更有力量的圖像,將蔡焜霖的昔日歲月濃縮進扉頁中,溫柔訴說那段沉痛的歷史。《來自清水的孩子》出版計畫曾經在募資平臺上線,原訂目標是 20 萬,經過一個多月的募資,最後以 117 萬多達標,一共有 510 人贊助。


在本書出版之前,蔡焜霖面臨白色恐怖的故事已收錄於《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2017 年,在薛化元和游淑如的訪談記錄下,有了《逆風行走的人生──蔡焜霖的口述生命史》一書的出版。《來自清水的孩子》則是第一次以漫畫呈現蔡焜霖的一生,觸及的群眾更加廣泛,或許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故事。


〈愛讀冊的少年〉從蔡焜霖的家庭背景、幼年生活開始說起,一路說到了求學生活。他的學生時代,和戰爭時期重疊,我們也能一窺戰爭對當時百姓的影響。不僅生活物資日漸缺稀,學生也常常被動員去「勤勞奉仕」,去軍用機場割草、軍營挖土等,在戰爭末期,為了防備美軍的登陸,日本開始全面徵召中學生作為學徒兵,未滿十五歲的蔡焜霖也成了皇軍的一員。


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決戰教育措施綱要」,除了國民學校初等科之外,其他學校將全面停止上課。未滿 15 歲的蔡焜霖,也被徵召為學徒兵,為聖戰奉獻一己之力。(Source:《來自清水的孩子》)

戰爭結束以後,政權轉換,蔡焜霖漸漸適應了新政府的改革,中學畢業後還被選派參加臺灣省青年夏令營,誤打誤撞加入國民黨。進入臺中一中就讀以後,愛看書的蔡焜霖,在老師的邀請下參加了一個讀書會,當時只是喜歡讀書的他萬萬沒想到,這看似不足為奇的舉動會為日後的生活帶來驚濤駭浪。


高中畢業以後,蔡焜霖考進了清水鎮公所,開始在鎮公所服務。某一天,突然有憲兵隊的人找上門並抓走了蔡焜霖……。


1950 年 9 月 10 日,在鎮公所加班的蔡焜霖無故遭到便衣憲兵逮捕,他不知道前方在等待他的是什麼,也不知道這一離開,就是十年。(Source:《來自清水的孩子》)

接續著〈愛讀冊的少年〉,〈綠島十年〉從蔡焜霖被抓走開始,偵訊過程身心俱疲的他為了盡快回家,而在自白書上蓋章,從而開始了他在不同地方坐監的生活。最後被搭送上船,來到了綠島。在綠島的日子不僅要上課,也要勞動,蔡焜霖在這段時間,陸續認識了一些共同患難的獄友,也在不同的勞動中學習不同的技能。

雖然歷經艱辛,在綠島的日子也並非陷入徹底的絕望,還是能夠讓蔡焜霖咬牙生活下去。經過十年的無妄之災,蔡焜霖終於可以自綠島結業,重回自由身。不過,他還不知道,回到臺北以後,尚有其他噩耗等著他……。


〈綠島十年〉最後以蔡焜霖母親為他煮了象徵去除霉運的豬腳麵線作結,熱騰騰的霧氣消散在黑暗中,蔡焜霖的故事未完待續。


看完這兩本書,可以充分感覺到製作團隊的用心與苦功,在漫畫中所出現的歷史場景,有些幾乎可以直接猜想到繪者是看了哪一張歷史照片繪製而成的。全書一共有兩條軸線軸線,除了蔡焜霖的生平以外,也連結了近代歷史,在讀者隨著蔡焜霖的一生推進時,同時也能注意到當時的歷史發展,進而了解世界的態勢如何影響時代中的小人物。


書末附有延伸閱讀,詳細解釋了書中出現的專有名詞、人名或是事件,這些細節讓讀者更容易親近整個故事。例如在綠島的日子,蔡焜霖先後結識了許多白色恐怖受難者,其中包括了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楊翠的祖父名作家楊逵、電影《返校》的原型故事之一的鍾浩東、因為丈夫而受牽連的蔡瑞月等,他們的名字都能夠在延伸閱讀中找到介紹。而多語的對白也是本書的特色之一,充分還原不同時代以及不同人物之間的對話。


書末的延伸閱讀,能幫助讀者對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Source:《來自清水的孩子》)

相較於達官顯要的視角,小人物的故事更能引起社會大眾以及讀者的共鳴,本該平穩過完一生,卻突然被捲入時代的洪流之中,這樣的反差與衝突,除了產生更多震撼之外,也能讓讀者更加珍惜當下。蔡焜霖家中經營商店,他喜歡讀書,成績也不錯,考上臺中一中,高中畢業之後考上了公務員──乍看之下平平無奇,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介普通小市民,但他還是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命運。


在一些壁壘分明的漫畫中,善惡、正邪往往可以透過畫風或是形象特色來區分,不過,本書中凡是警察、憲兵或是獄卒都沒有臉孔,僅有人形輪廓與黑影,除了繪者有意識的避免標籤化特定族群,希望讀者思考社會結構對個體的影響以外,也呼應了當前相關研究中對於白色恐怖加害者的陌生。


話雖如此,在年初轉型正義資料庫上線以後,透過資料庫,可以還原留有紀錄的審判,找出歷次審判過程,進而了解由誰進行審判,審判過程中誰加重了罪刑,又是誰減輕了罪刑。透過資料庫中白色恐怖時期體制的加害者與參與者的相關資料,可以讓所謂加害者的形象又多了幾分具體,例如蔡焜霖案子的終審裁判是由審判官鄭有齡做出的。


在蔡焜霖的故事當中,也能看到白色恐怖時期加害者的技倆:在當事人不明所以的情況下不斷追問,尋找任何能夠定罪的線索,過程中施予嚴厲的刑求,不明就裡的當事人往往不堪身心摧殘,在對方的誘騙下在他們準備好的自白書上簽字。一旦簽了,那份自白書就會成為定罪的鐵證,當事人再也無從翻案。


從蔡焜霖的故事中,我們能稍稍窺見白色恐怖的一角,這些小人物的悲歌,靜靜訴說了一段我們不該遺忘的歷史。(Source:Wikimedia

除了跟蔡焜霖一樣被憲兵隊拐騙只要簽名即可回家,白色恐怖時期特務在進行刑求時還有很多手法向嫌疑犯施予心理壓力,例如與外界隔絕讓人失去時間感、與同案的人隔絕讓人陷入囚徒困境、甚至安插假犯人以獄友的身分套話……,為了定罪,當時體制中的加害者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雖然本書的故事散發著晦暗的色調,不過在一片灰濛濛之中,還是有著正向與鼓勵在,包括了患難與共的獄友之間溫暖的互相關懷與照應,讓身陷囹圄的蔡焜霖心中充滿勇氣與希望;雖然也不乏有人無法面對牢獄的痛苦而選擇輕生,曾和蔡焜霖一起唱歌的少年施秋霖就是選擇投海自盡。但,或許面臨威權統治,在百般壓迫下頑強生存,並將加害者的不公不義記錄下來才是最有效的控訴──告訴威權政府,有些想法、有些理念是不會因為威權而輕易消滅的。


解嚴三十多年了,二條一也廢除近三十年了,但過去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我們仍須銘記在心,知道眼前的自由、民主、法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在這一路上有太多前輩做出了犧牲,才有今天的我們。


歷經白色恐怖的人們,其實距離我們沒有那麼遙遠,我們之間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同樣都是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同樣有需要對抗的社會體制,只是他們比我們多往前走了一哩路,多承擔了一些幸福的我們所不必面對的苦難。

 
 
慢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來自清水的孩子》
有黑暗,但仍舊有光亮;
歷經磨難,卻始終充滿力量。
《來自清水的孩子》是蔡焜霖的生命故事首次以「漫畫」呈現,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和長期創作繪本的周見信共同創作。
簡明優雅的筆觸和華、台、日語三種語言的運用,揉合悲歡離合,並靈巧地將時代再現。生動的情節、細膩溫柔的敘事,既展現小人物對大時代的無法控制,又突顯主人翁的恆毅。本書亦邀請台文作家鄭順聰擔任台語對白顧問、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翁稷安擔任歷史顧問。
文章資訊
作者 林韋聿
刊登日期 2020-07-04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