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為什麼我們要在現代讀唐詩?──《驚豔唐詩》

2018-04-26
收藏

歐麗娟,《驚豔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臺北:遠流出版,2017。

 

歷經永恆時光長河的汰洗,或者在思鄉之情洶湧中欲語還休;有感於帝王愛妃難得對等的相知,或者平凡夫妻歷經柴米油鹽的相愛;折射自我理想與欲求的分裂,或者理想欲求終歸成空的幻滅……


輝煌的唐帝國,誕生一首首藝術結晶,代代不絕的開採,與一個個獨特生命的共鳴。


唐詩,多麼有古典氛圍的詞語,我們這個世代卻依然熟悉,不過很可能是因為很多人小時候背得死去活來。長大後,絕大多數也與美好的兒時生活一樣,那些詩句很多都已經被拋回遙遠的唐代。即使記得,也往往作為惡搞的資本,譬如「垂死病中驚坐起,今天還沒寫作業」之類,讓已故古人看了都要驚坐起來。


不過,總會有人自然而然發現唐詩的美麗與趣味,並且反覆閱讀著。就像我,發現《唐詩三百首》便是純屬偶然──經過擺賣童書的地攤,剛好有一本三十元的《唐詩三百首》。或者,如本文要介紹的《驚豔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的作者,也是兒時偶然發現一本《唐詩三百首》,即使粗製濫造,畫線、缺角處處,依然如獲至寶:「宏大、深沉、優雅、精緻,和這個白話的世界何其不同!」(頁 13)


關於唐詩的書,從專業研究到通俗品賞,可說是俯拾即是。在相關書籍已經堆積如山的情況下,歐麗娟老師的《驚豔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依然足以令人驚艷,一方面是因為有足夠的詮釋古典詩歌的專業素養,令我們可以更深入的解讀唐詩的字裡行間,另一方面,在其詮釋背後,又有極其強烈的傳承古典文化的理想,企圖告訴我們繼續讀唐詩之必要。  


本書出於臺大「唐詩新思路」線上課程的整理成果,因為消化了作者多年唐詩研究的累積,使用的是相對流暢、精準的語言,因此不會淺化詩旨或以今臆古,也不會像學術論文一樣,註腳、術語繁多。因此,一般讀者既能讀到有別坊間書籍的深刻詮釋,又不至於無法進入。


書中僅僅分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王維〈雜詩〉、李白〈清平調詞三首〉、杜甫〈月夜〉、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隱〈錦瑟〉等六位詩人、六首詩。除了〈琵琶行〉外,詩作都不長,作者卻不惜花費長文篇幅重新細讀,原因如本書的〈楔子〉所指出:


一、釐清文字與內容的謬誤,避免一再以訛傳訛;二、還原詩歌的真正涵義,示範解讀古典文學的應有作法;三、正確地知人論詩,展現對古人真正的溫情與敬意。(頁 26)


正因為這些作品的經典性,反而讓人更容易誤以為已經讀懂這些詩歌,其實只是不加思索承襲了反覆被宣說的錯誤,用現代之眼觀看已多半脫離熟悉視域的傳統,或是只能停留在詩句淺而易見的字面意涵。


如何還原詩歌的真正涵義呢?本書以下述兩個原則,做了很精彩的示範:


第一,要熟悉作品的時代背景、詩人的生平、當時用字遣詞的意義網路,以及文學史上的繼承與創新。


例如,過去往往抓著陳子昂、李白等提倡漢魏風骨,批評六朝詩歌華麗而缺少興寄的字句,將復古與新變理解為絕對的矛盾。然而,作者檢視他們的詩作,便發現他們其實吸收了很多來自六朝詩歌的養分,可見口號的純粹與實踐的多元其實不相違背。


又如為了挖掘杜甫〈月夜〉中妻子形象的殊異處,作者旁徵博引相關的杜甫詩作、歷史研究與女性主義理論,讓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多不重視書寫夫妻之情,由此反觀杜甫,在對妻子老瘦賢慈的形象多所強調外,也在〈月夜〉中替她留下了「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的美麗身影,才能更深入的體會到,杜甫夫妻既有時代動亂之際的互相扶持,也有我們所熱衷想像的浪漫相思。


第二,中國古典詩歌的閱讀傳統,不只是玩賞辭藻,更需要洞察字面下的人情世故,方能讀得透徹,並且加深自身對於世界的理解。


本書分析王維〈雜詩〉的一章可說是這項特色的絕佳代表。這首詩不過短短四句,幾乎可說人人都背得出來:「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歷來著重的問題是:「異鄉客遇到同鄉人,為什麼問的問題是家裡的梅花開了沒?」一般的解釋是,以小見大,用對家鄉微小事物的懸念,傳達深切的思鄉之情。然而,這樣的解釋,作者認為過於理智看待乍見鄉人的即時反應了。更合理的解釋是:異鄉客對於家鄉人事已非的恐懼,使得潛意識自動抗拒得到壞消息的可能。然而不敢問,又忍不住要說些什麼,因而看來無關緊要的問題,反而是更真切的心情流露。簡單的詩,由於作者結合心理學與人之常情,變得合情合理的不簡單了。


在推廣唐詩之美的書籍中,有一個問題大多時候不被顯影,彷彿不證自明:「在今日的臺灣,閱讀中國古典詩歌,是否還有必要性?意義何在?為什麼必要的是古典,而非當代?」這既是恆久被辯證的,傳統與現代兩相拉鋸的問題,在這幾年下來,例如反覆辯證國文課綱文白比例的背景下,也是頗為當令而不得不思索的焦點。


本書強調客觀理解經典必要,已經是作者明確選擇的立場,可視作是對此一議題的回應。在自序中,作者十分堅定的說:


在唐詩的形式鍛鍊之下,唐代詩人的筆墨也被打磨、淘洗得晶瑩剔透,容不下罪惡醜陋的渣滓;在歷史的嚴苛冷峻之下,也過濾、淘汰了欺世盜名的成分,大美、至善、純真兼容並存,這是最完美的藝術。(頁 13-14)


作者認同的藝術,必須如唐詩經典一般,真善美兼具,方能經得起時間淘洗,對抗存在的虛無、名利的洪流。相反的,不只是現實大眾的平淺庸俗,當代文學潮流中,如現代主義式的惡之華、後現代主義的後設、戲仿,都不符合這套標準。


因此,作者非常重視歷史傳承的使命(自序便題為「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鏈上古今共鳴」),也十分讚賞堅定理想、承擔責任、理智內斂、沉穩優雅、重靈魂輕肉體的人格類型。例如對於〈琵琶行〉的分析中,詩中的長安名妓琵琶女,因年老色衰,委身商人,仍不時回想歡場熱鬧場面,甚至帶妝入睡。這樣的女子,作者無法同情她的自傷淪落,反倒指出她只重外貌,缺乏心靈提升的自覺。相對的,自覺同病相憐的白居易,作者認為他是透過琵琶女的形象投射心聲──詩序中說自己「恬然自安」,只是他的「嚮往如此之我」;詩中更為真實呈現的,是「為世排除之我」,顯示的是「被社會成敗觀念與物質享受程度所拘縶的自憐自艾」(頁 392)。


又如作者十分精彩的詮釋以〈錦瑟〉為代表的風格與人格──明知終將絕望,依然一步步走向沒有光的所在。當代社會多的是深陷不理想的感情關係卻無法自拔的男男女女,一定非常能體會這樣一顆努力拼湊卻必然破碎的心靈。不過,作者仍然不忘警示:這樣脆弱敏感的靈魂,是「明知會受傷還要去愛」的弱者,而不是毅然決然承擔惡運的悲劇英雄。交纏不已的哀愁再美,也無法豁免理智的評判。


透過這本書,透過重讀經典詩作,作者似乎要提醒我們,經過良好的修持,理智足以規約不時放縱的情緒,阻止野蠻的破壞,淘汰庸俗和愚昧,超克氾濫的個人主義,最終安頓生命的擾動不安──這些是作者認為唐詩之所以為經典的關鍵。詩學的背後,更像是強調慎獨修身的儒學倫理觀。這樣的觀點散布全書,幾乎是耳提面命了,反過來看,不也反映此一信念在當今已經受到強烈的挑戰?


也許讀者會不盡同意這樣支持閱讀唐詩的答案,然而,透過本書對所選唐詩精闢的分析,至今依然經典的那幾首唐詩,依然訴說著我們仍能由此更為深切體會的感受,以及仍感難以解答的困惑:當我們面對傳統文化的龐大遺產的時候,當我們衡量什麼感情關係值得珍惜的時候,當我們面對巨石滾落,決定是要上前頂住,還是另尋出路的時候……


唐詩沒有給出什麼普遍的人生解題方向,不過,真正重要的問題,也許總是沒有解答,也許更重要的是,唐詩一直以來,且將繼續引發許多沒有解答的問題。當我們讀到「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樣的詩句時,都可能會不禁駐足體會,那一刻的感受,究竟是什麼。

文章資訊
作者 游勝輝
刊登日期 2018-04-26

文章分類 說書
標籤 文學 書評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