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宏觀七萬年歷史,重新想像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

2020-12-06
收藏
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著,魏嘉儀、洪世民、林琳譯, 《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從舊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地理、技術與制度如何改寫人類萬年的歷史》,大塊文化,2020

1969 年英國首相佘契爾夫人為因應石油危機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逆轉戰後凱因斯主義對市場機制的干預,首先實施強調市場效率的供給面經濟學。隔年美國雷根總統踵武其後,開始全球性的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對各國貿易施加去管制的壓力。


這波浪潮到 1995 年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達於頂峰,WTO不只強調自由貿易,同時也要求各會員國對阻礙投資、設置非關稅貿易障礙與妨礙智慧財產權等管制措施在期限之內漸次撤除。


伴隨這個結構性的轉變,「全球化」這個名詞在 1990 年代也開始風行於政學界,強調各種商品、資本、資訊與人力在穿透國界管制上的流動。這種以全球為單位來研究人類各式活動的觀點後來更進一步延伸其時間向度,認為全球化不止是一個 1980 年代之後的現象,而是具有歷史的深度與內在的結構,從而在九零年代之後形成一種「全球史」的學術潮流。


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在今年出版的這本書可以說是全球史的最新著作之一。為了涵蓋從舊石器以來七萬年的全球歷史,薩克斯對全球化下了一個最寬鬆的定義,也就是各式各樣互異的社會,以貿易、金融、企業、移民、文化、帝國與戰爭等方式,跨越廣大的地理位置相互聯繫。


他認為推動全球化變遷的主要動力來自地理、技術與制度的交互作用,據此將全球化歷史分為七個階段,在接續的每個階段中,人類一次又一次地意識到與聯繫了更寬廣的世界範圍,全球化歷史因此是一系列規模不斷擴張的轉變過程。


這個規模擴張的趨勢可以由三個相互關聯的基本事實來說明。首先是人口增加在海洋時代(西元 1500 年)之前的緩慢增長,之後的加速,然後在工業時代呈現井噴式成長。其次是大量人口的增加又集中在都市之中,所以都市化程度也呈現相同的歷史發展模式。最後,人口規模增加與都市化支撐了更進一步的生產分工、技術創新與經濟規模,讓人均生產量以同樣的趨勢增長,使得人類社會得以不斷逃脫馬爾薩斯詛咒。


雖然薩克斯強調地理、技術與制度三者的交互作用才能完整解釋全球化動力,但綜觀全書,地理因素在他的解釋中佔有相當決定性的位置。他深受 Jared Diamond 與 Ian Morrison 的影響,認為在整整七萬年中,一直到西元 1500 年的海洋時代開始之前,歐亞大陸的「幸福緯度」區域一直都是全球人口、技術與財富的集中區域,也正是因為這個區域從新舊石器時代、馬背時代與古典時代的長期技術與財富的累積才能開創出之後的海洋、工業與數位時代。


我們也可以說,只有當人類走過工業革命的爆發性技術成長之後,人類才有能力逐漸擺脫千萬年來地理條件強加的限制。但如此一來,工業革命為何帶來爆炸性的技術進展,制度因素如何解釋這一歷史性的關鍵轉變就應該要佔有更大篇幅。


以一本三百多頁的書籍來處理七萬年的全球歷史,無論如何都會遺留許多重大議題需要進一步辯難。本書在處理工業革命為何發生在英國而非具有相同條件的中國(頁 185)、中國與印度的工業化失敗、日本為何能成為亞洲唯一工業化成功的國家(頁 194-201),都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另外,作者把中國 GDP 增加計入開發中國家,來跟已開發國家對比,從而得出全球貧富差距縮小的結論,這點具有誤導性。其實中國國內具有嚴重的的貧富差距(官方吉尼指數 0.47,民間有人估計0.6 以上),如果我們不分國別,把全球人口依照收入五等分或十等份來分組(想想六億人月所得在一千人民幣以下),那麼中國因素的加入實際上是會增加,而不是減少,全球貧富差距。


由於美中貿易與技術戰爭,目前因為都已經有相當精細的分析文獻指出,中國技術專利數並非關鍵技術,而華為 5G 產業的補貼與強制技術轉讓也非單純的私人公司行為。薩克斯對中國趨同發展的判斷其實有很大的商榷餘地(頁 236-242)。


儘管如此,本書最主要的貢獻是提供一個深具啟發性的世界圖像。薩克斯身為世界頂尖的經濟學者卻能從宏觀的七萬年歷史長度,來剖析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這麼廣大的時空範圍必然涉及到幾乎無止境的資料搜集,不同觀點的爭論與整合,最後才能提煉出一個貫穿歷史的洞見。


本書既利用了數位時代所帶來的跨領域知識流動與整合,同時也是通過這種整合來重新想像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這種恢宏的見識讓薩克斯可以持之有故地說出:

 

「在自由貿易的理論中,政府應避免涉入市場力量,讓供給和需求自己發揮作用。前文強調過,這個信條無法解決市場力的分配問題,而可能導致許多人陷於貧窮。同時,這也未能描述資本主義的現況,未如實呈現資本主義從一開始的樣貌。資本主義企業不僅常殘酷無情地追求利益,甚至一貫地動用國家的力量來將他們的利益擴至最大、將損失轉嫁予他人,有時是同胞,更常是其他社會的弱勢族群。」(頁159)

這段話對當前台灣的政學界與主流意見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本書的深度既可以作為是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的良好教材,但它深入淺出的寫作與圖表也可以是一本激發社會大眾創造性思考的精彩書籍。我強烈推薦給大家,因為它一定會對你過往的世界觀帶來很大的衝擊。
 

(本文作者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收錄自大塊文化《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從舊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地理、技術與制度如何改寫人類萬年的歷史》
二十一世紀對於人類的基本生存權而言,也面對極大的挑戰: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消失、越來越廣泛的環境汙染,這些都是全球需要攜手面對的難題。
二十八歲即獲聘為哈佛終身職的著名經濟學者傑佛瑞.薩克斯,繼《文明的代價》一書後,將視野拉回過往七萬年的歷史演進。他想知道,若想保證人類的長遠未來,那麼借古鑑今是否有可能?如果我們能研究出過去每個時代的演變與困境,是否就能解決今日的問題?
文章資訊
書籍作者 傑佛瑞.薩克斯
譯者 魏嘉儀、洪世民、林琳
文章作者 蔡宏政
刊登日期 2020-12-06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