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插畫中的亞瑟王傳奇(一):夏洛特姑娘與她未竟的愛戀

王勵群 2018-04-16

◎此詩為丁尼生所作之《夏洛特姑娘》(The Lady of Shalott)。


(I)


在河的兩邊
修長的大麥和黑麥田,
覆蓋了荒原直到天邊;
到多塔的卡美洛的路
穿過田間;
來往的人,
會看到百合搖曳
圍著一個河中島
那夏洛特島。


泛白的柳枝,顫動的山楊,
薄暮的微風簌簌吹過
島邊不停流向
卡美洛的波浪。
四面灰牆,四座灰塔
俯瞰一方花園,
寂靜的小島上,住著
那夏洛特的姑娘。


在水邊,柳如面紗,
滑過馬慢慢拖拉的
沉重渡船;還有那
掛著絲帆的平底快船
輕快的掠向卡美洛。
但誰見過她揮手?
或站在窗邊?
世上有誰認得她
那夏洛特的姑娘?


只有早起收成的莊稼漢,
在麥穗之間,
會聽到一首歡愉的歌,
清晰的回聲從那蜿蜒的河
傳向卡美洛:
月光下,疲累的莊稼漢
把麥束堆上通風的高坡,
傾聽,私語:「那是美麗的
夏洛特的姑娘。」


(II)


她在那兒日夜編織
一張色彩明豔的魔網。
曾有細語在她耳邊訴說,
若她看到下游的卡美洛
就會有詛咒加身。
她不知那會是甚麼,
所以她從容地編織,
沒有甚麼其他的事能打動
那夏洛特的姑娘。


一面明鏡經年掛在面前
她由其中可以清楚看到
這世界生動的影像。
她看到那條大路
蜿蜒通往卡美洛:
那兒的河打著漩渦,
那兒有粗獷的村民,
穿著紅披風趕集的少女,
打夏洛特旁邊經過。


時而一群快樂的女郎,
或一位漫步的修道院長,
時而一個捲髮的牧童
或穿著紅袍的長髮侍從,
會前往卡美洛;
時而那泛著藍光的鏡中
會有武士雙雙騎馬經過:
沒有一位武士對她效忠,
那夏洛特的姑娘。


但她依然喜歡
把魔鏡的影像織進網,
因為在寂靜的夜裡
常有出殯的行列,妝點著羽飾,
火光和音樂,前往卡美洛:
或在皓月當頭之際,
有年輕的新婚戀人經過:
「我對虛影已半厭了,」她說,
那夏洛特的姑娘。


(III)


在她閨房簷外一箭之遙,
他騎著馬在麥束間前進,
眩目的陽光穿過葉間,
映在無畏的蘭斯洛爵士的
黃銅甲冑上如燃燒的火焰。
一位紅十字武士
永遠跪在他盾上的姑娘之前,
他在夏洛特旁遠遠的田裡
閃閃發光。


鑲鑽的馬勒自在閃亮,
如同我們見過的
掛在銀河上的星象。
馬勒上的鈴鐺愉悅的響亮
朝卡美洛前進:
巨大的銀軍號
掛在他繡著紋章的佩帶上,
他前進時盔甲也叮噹作響,
在夏洛特旁的遠方。


藍空中沒有一絲雲彩
許多珠寶在鞍皮上閃亮,
頭盔和盔上的翎羽
如一起燃燒的烈焰,
向著卡美洛前行。
有如那常在紫色的夜裡,
閃亮繁星下的流星,
拖著長髯般的光芒,
掠過夏洛特的寂靜。


他寬朗的額在陽光下發亮;
他黑亮的髮捲在盔下飛揚,
他的戰馬踏著銀亮的蹄;
向卡美洛前進。
從岸邊到河上
那水晶明鏡裡掠入他的模樣,
「踢啦哩啦,」蘭斯洛爵士
在河邊歌唱。


她拋開了網,離開了織機,
三步跑過房,
她看到水蓮開了花,
她看到那頭盔和翎羽,
她看到了下游的卡美洛。
那整張網飄飛起來;
那明鏡裂成了兩半;
「那詛咒找上我了,」哭喊著
那夏洛特的姑娘。


(IV)


在狂暴東風的壓迫下,
蒼黃的樹林逐漸傾頹,
寬闊的河流在岸邊咆哮,
低垂的天落著滂沱的雨
打在卡美洛高塔的頂上;
她下到岸邊找到一條
漂在柳樹下的小船,
她在船頭寫下
那夏洛特的姑娘。


在那幽暗的浩瀚河中
如一個勇敢的先知,半夢半醒之間
看到了自己所有的厄運──
她以木然的表情
看著卡美洛。
然後在這天結束的時候
她鬆開了船鍊,躺進船中;
寬闊的河載著她遠走,
那夏洛特的姑娘。


躺著,穿著一襲雪白的袍
左右搖動著隨意漂流──
葉落在她漸弱的光上──
在夜的嘈雜聲裡
她往卡美洛飄去:
而當那船頭沿著
修長的山崗和田野蜿蜒之時,
他們聽到她唱的最後一首歌
那夏洛特的姑娘。


聽到一首頌歌,哀怨,聖潔,
高聲反覆,低聲吟詠,
直到她的血液逐漸凍結,
她把已完全晦暗的雙眼,
轉向卡美洛的塔尖。
因為在她跟著水潮
觸及岸邊第一棟房屋之前,
她已在自己的歌聲中死去,
那夏洛特的姑娘。


在高塔和陽台之下,
在花園和長廊之旁,
她微亮的軀體飄過,
在高房之間更死白,
寂靜的進入卡美洛。
他們都來到碼頭邊,
武士和民眾,男爵和女爵,
他們在船頭讀到她的名字,
那夏洛特的姑娘。


這是誰?這又是甚麼?
附近的皇宮亮著燈
尊貴的歡呼止息了;
所有在卡美洛的武士,
都因害怕而畫著十字。
但蘭斯洛冥想了一會兒;
然後說,「她有一張嬌美的容顏;
她會在上帝的仁慈中得到恩寵,
那夏洛特的姑娘。」


這首《夏洛特的姑娘》,是維多利亞女皇的桂冠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 十分著名的早期作品(這首詩有兩個版本,分別發表於 1833 及 1842  年,我翻譯的是後者)。不過丁尼生這首詩中的情節並不全是他原創的,而是脫胎於十五世紀的英國武士,湯瑪士馬洛里(Sir Thomas Malory,c1415-1471) 改編自 13 世紀法國文學的《亞瑟之死》(Le Morte D'Arthur) 一書中的一段故事,大意如下:


蘭斯洛奉亞瑟王之后圭芮薇爾(Guinevere)之命,前往卡美洛(Camelot) 參加亞瑟王召開的比武大會。但為了能放手和其他的圓桌武士較量,他不想顯露真實身分。因此在途經一座名叫阿斯托洛特(Astolat) 的城堡時,徵得堡主同意,化裝成他的長子去參加比武,並將畫有他自己的紋章的盾牌交給堡主的女兒,人稱「阿斯托洛特的美少女」(Fair Maiden of Astolat) 的依蓮(Elaine) 保管。


依蓮對蘭斯洛一見鍾情,送給他一條鑲滿珍珠繡滿花朵的紅袖套作為她的表記,請他比武時綁在頭盔上。蘭斯洛雖對她沒有愛意,但想到這樣別人將更認不出他來(因為他以前比武時從不戴任何人的表記),於是便答應了,卻沒想到就此結下了一段孽緣。


比武大會中果然無人認出蘭斯洛,所以他得以毫無顧忌的施展武功,擊敗了所有的圓桌武士,但最後自己也受了重傷,躲到一個熟識的隱士家中療養。依蓮輾轉得知蘭斯洛受傷的消息後憂心如焚,急忙趕去照料他,不眠不休地守候在他身邊。但蘭斯洛康復後就急著回卡美洛,而且既不答應娶依蓮為妻也不肯當她的情人。


蘭斯洛走後依蓮傷心欲絕,茶飯不思,十天後就香消玉殞了。她在過世前口述了一封信,請她的哥哥寫下來,並要求他在她死後把信綁在她手上,再把她的屍體放進一艘渡船,請一個船夫把船搖到卡美洛。


船到後,所有看到依蓮遺容的人都驚為天人。亞瑟王拆看了那封信,發現是寫給蘭斯洛的,信中只要求他負責辦理她的葬禮。蘭斯洛當然二話不說地照辦,給依蓮舉行了一個盛大的葬禮。而當圭芮薇爾問他為什麼連這樣的美女都不愛時,蘭斯洛說他「不願被愛羈絆,因為愛必須發自內心,而不是因外在的拘束」(I love not to be constrained to love; for love must arise of the heart, and not by no constraint) ──其實他心中只有圭芮薇爾一人,苦於說不出口。


《夏洛特的姑娘》曾被拉斐爾前派的畫家們詮釋過,上圖為休斯(Arthur Hughes) 所繪,下圖為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所繪。前者的原畫較寬,故只截取了約三分之二。

話說回來,十九世紀的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許多傳統的工藝都被機械取代,大量的藝匠失業,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問題,而且機械製品的造型千篇一律,毫無特色。因此在著名的藝評家羅斯金(John Ruskin,1819 -1900) 和多才多藝的詩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 的帶動下,興起了一股回歸中世紀,強調手藝合一的風潮,即所謂的「藝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在此風潮之下,源自中世紀的亞瑟傳奇受到了許多藝術家的青睞,成為創作的主題。像丁尼生的這首《夏洛特的姑娘》就曾分別被拉菲爾前派(Pre-Raphaelite) 的畫家休斯(Arthur Hughes,1832-1915) 和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1917) 詮釋過。著名的插畫家亞瑟瑞肯(Arthur Rackham) 也為改編自《亞瑟之死》,由 Macmillan 於 1917 年出版的《亞瑟王羅曼史》(The Romance of King Arthur) 畫過插畫。


亞瑟瑞肯(Arthur Rackham)畫的「阿斯托洛特的美少女」( Fair Maiden of Astolat)。

今天介紹的這本《丁尼生詩選》(Tennyson's Guinevere and Other Poems) 中,除了《夏洛特的姑娘》之外,還收錄了另外幾首以《亞瑟之死》為藍本的敘事長詩。這本書是 1912 年由倫敦的 Blackie & Son Ltd. 所出版的。插畫家是佛蘿倫絲哈里森(Florence Susan Harrison,1877-1955)。她為這本詩集畫了二十四幅全頁的彩色插畫及十二幅黑白版畫。她以拉菲爾前派慣用的鮮明色彩以及極富舞台魅力的人物姿態與表情來詮釋丁尼生,把詩中的中世紀場景詮釋得恰如其分,令人神往。


順便一提,這位慣於僅署名 Florence Harrison 的插畫家,過逝後的幾十年間一直被人張冠李戴的誤認為是出生於英國的女畫家 Emma Florence Harrison,直到幾年前才被人驗明正身,她其實是 Florence Susan Harrison,一位移民到英國的澳洲船長的女兒*。


◎以下第一及第二張圖為佛蘿倫絲哈里森畫的《夏洛特的姑娘》,其他為她替丁尼生詩選畫的插畫,包括封面設計及書名頁。


參考資料
  1. Hargrove, S., (2012). Florence Harrison, A Case of Mistaken Identity, Lulu Press.
文章資訊
作者 王勵群
刊登日期 2018-04-16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