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部見證最好與最壞時代的字典編纂史──《天才、瘋子、大字典家》

2018-05-10

賽門・溫契斯特(Simon Winchester)著, 景翔譯,《天才、瘋子、大字典家》,臺北:聯經出版,2017。

 

據說 1867 年的那一夜月光皎潔、寒氣襲人。卵石小徑逶迤在由倉庫與煙囪線條綿延成的倫敦工業城。這個城市不曾因夜晚而陷入沉睡,他吸入靜穆的藍,吐出煙波的灰,呼吸之間,成了一代君主。


那一夜,槍響穿過啤酒廠工人喬治・梅瑞特的頸椎,翻動倫敦城日常的顏色與氣味,子彈推倒梅瑞特的身軀,梅瑞特倒下的身體,觸動了一場詭奇扭曲的事件──作為人類知識象徵的《牛津英文大字典》從此與瘋狂脫不了關係。


一百年後,英國記者兼作家賽門・溫契斯特,獲准查閱相關資料,於 1998 年出版 The Surgeon of Crowthorne: A Tale of Murder, Madness and the Love of Words 一書之後更名為 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 A Tale of Murder, Insanity, and the Making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文版譯為《天才、瘋子、大字典家》。


本書以 1857 年《牛津英文大字典》編纂計畫開始,貫穿到 1928 年第一版最後一冊的出版,讓讀者看到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如何在當時技術、資訊傳達的條件下,驕傲又天真的挑戰人類文明史上最龐大的英語字典編纂任務。


在此之前,英國歷史上並非沒有字典的概念,但其功能大多是收錄艱深的單字,號稱「教育那些未受教育的人」,而未必包含日常用字。《牛津英文大字典》的野心則是要包含一切:將每一個單字的語源學上的變化、意義、拼音、使用和說明例句清楚的列出,就如同當時人們意識到經緯度、度量衡的精準的重要性,這套大字典的編輯者,藉由梳理國家語文的發展與使用規則,強調英語在英國與其殖民地的重要地位。


故事環繞在編纂字典的兩位靈魂人物──主編詹姆士・莫雷,以及美國退役軍醫威廉・麥諾兩人的生命經驗與之間的信件互動。前者可說是《牛津英文大字典》出力最多的主編,將人生最崢嶸的歲月刻印在這套威嚴的大字典上;後者則因 1867 年槍殺啤酒廠工人喬治・梅瑞特,最後由法院審判為犯罪精神病患,監禁距離牛津五十哩外的布羅德慕爾犯罪精神病院,直到「女王特赦為止」。


麥諾因緣際會下得知大字典計畫,將他一身才學知識轉化為書信,在莫雷被成千上萬個單字困惑而延宕工作進度時,成為一股有力且充滿希望的泉源。或許有些讀者會困惑,兩人的交流如何能展開?麥諾作為被監禁的精神疾病罪犯為何與外界有如此頻繁的交流?他又如何能夠參與這項耗時又需要長期集中注意力查詢文獻書籍的工作?


這正是這本書的亮點之一。本書雖以編纂字典為題材,但敘事過程中穿插了不少細膩又重要的歷史事件,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走進那個時代。


我們因此可以旁觀,在 1864 年南北戰爭那場殘酷的莽原之戰中,傷病的哀號與肢體破碎,如何震驚溫文儒雅的麥諾軍醫。作者藉由北方聯邦軍隊命令麥諾軍醫對愛爾蘭籍逃兵的行刑畫面,彰顯英格蘭人、美國人、愛爾蘭人之間的矛盾的張力,並用以解釋麥諾後來時常見到幻覺的原因。


作者也介紹 1843 年出現的「麥克諾頓判例」,那年一名叫做麥克諾頓的男子,開槍擊斃英國首相羅勃・皮爾爵士的秘書,而該男子因被診斷為精神錯亂不辨是非而獲釋。這個判例的意義,在於從此之後英國法院的審判,開始考量被告的精神狀態,進而產生無罪釋放或監禁治療的判決。


作者也描繪出麥諾所在犯罪精神病院聳立又戒備森嚴的外觀,以及機構內允諾麥諾因身分特殊(退役軍醫,美國軍方每年提供俸祿、美國大使介入)能夠自由自在的閱讀、作畫、吹長笛、在機構周邊的田園小徑上散步的彈性作為。


於是乎,大字典的故事,可以做為窺探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文化現象的路徑。《牛津英文大字典》的誕生,歷經小說家所謂「最好與最壞時代」、鐵路交通的興起,以及精神醫學史上「大禁閉」時代過後「人道對待」的興起。


《牛津英文大字典》編纂的七十多年間,變化不只發生在字典的完成,精神醫學知識、診斷名稱也有些變形──麥諾的疾病身分從語意不清的 monomania,中間經歷了德國精神科權威愛彌爾・克雷佩琳提出的新精神疾病分類,轉變為二十世紀初期為「早發癡呆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治療上,也從療養院人員認為的「不可治癒」,變成可以使用鎮定劑控制或治療。


溫契斯特筆下的字典編纂史,既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精神醫學史、法庭精神醫學鑑定史,又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史。即便那些人物皆已逝世,但故事的系絡延綿迄今,依舊能讓讀者傾心。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碩士生

文章資訊
作者 賴品妤
刊登日期 2018-05-10

文章分類 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