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黑暗大陸的過去與未來──《非洲:六十年的獨立史》

林創 2018-01-19
收藏

提到非洲,大部分臺灣人的刻板印象,不外乎是「貧窮、混亂、飢餓」、或是充滿野生生物,宛如一塊有待探索的自然寶庫。


儘管非洲大陸是人類的起源地,但對於非洲的歷史,多數人是不甚熟悉的。馬丁・梅雷蒂斯(Martin Meredith)所著的《非洲:六十年的獨立史》,聚焦在二戰之後到今天,非洲諸國走向獨立的歷史。


一般讀者或許知道,非洲在二戰之後,與世界其他殖民地一樣,獲得獨立與解放,但對於其過程及往後的發展大概都不甚了解,本書正好可填補這塊空白。傳記作家出身的作者,使用許多人物描寫的手法,引人入勝,大幅降低本書的閱讀門檻。


非洲各國在獨立後,政經局勢始終動盪不安,這個問題的根源,正是作者在本書中要討論的核心議題。


雖然,在各地獨立運動者──包括迦納的誇梅・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1909-1972)、塞內加爾的利奧波德・塞達爾・桑戈爾(Léopold Sédar Senghor,1906-2001)、剛果的帕特里斯・盧蒙巴(Patrice Émery Lumumba,1925-1961)等──靠著武裝抗爭或法理途徑的努力下,成功使非洲諸國脫離歐洲殖民者,但在趕走殖民者後,面對的卻是貪汙腐敗的政治(如迦納及奈及利亞)、血腥的內戰與種族清洗(如盧安達及安哥拉)、普遍的貧窮。


過去學者經常將這些現象,歸咎於歐洲殖民掠奪所遺留的問題,但本書作者馬丁卻認為,這是由於非洲新興國家的領導人領導無方所造成。作者指出,上述這些領導人,儘管在獨立運動中有功,但卻沒有能夠建立廉能有效的政府,反而使政治經濟在建國之後更加的混亂。


再加上非洲氣候嚴酷且多變,尤其是乾旱,有時一發生就延續數年,導致非洲農業不發達,大部分人口從事勉強僅足溫飽的農業。先天的挑戰,也成為不利國家發展的條件。


筆者則想起作家劉仲敬所稱的「核心與邊陲秩序」區的概念——也就是說,在殖民體系中,歐洲殖民者作為文明與技術的輸出者,非洲則是作為被輸入者,將歐洲殖民勢力驅逐出去,意味著切斷了這條傳輸線。然而,秩序是無法忍受真空狀態的,在歐洲殖民者離開之後,非洲各國就要自主管理一個現代概念的國家,在缺乏行政治理經驗的情況下,往往產生各種的惡秩序。


所以,剛果在脫離比利時獨立後不到兩週,就陷入存亡關頭,內部安定瓦解、軍隊淪為烏合之眾、白人出走使行政機關失去專門人才;盧安達發生胡圖族圖西族的種族滅絕屠殺;阿爾及利亞在脫離法國殖民統治後,政權被軍方長期把持,之後,隨著伊斯蘭救國陣線的崛起,阿爾及利亞陷入長期的暴力與不安;獅子山及賴比瑞亞等地,由於有豐富的鑽石礦產,因此常因此導致血腥的戰爭,甚至有了「血鑽石」之稱。


以上非洲新興獨立國家所呈現的亂象,幾乎完全應證了二十世紀初年,英國工黨籍資深政治人物赫伯特・莫里遜(Herbert Morrison)所言:
 

貿然讓殖民地獨立,就像給小孩一把鑰匙、一個銀行帳戶和一把獵槍。[1]

在書中,作者馬丁對於非洲前景抱持著悲觀態度,認為非洲邁入獨立時代五十年後,前景黯淡一如以往。然而,儘管非洲諸國在成為成熟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上,仍有一段路要走,但非洲諸國仍然是個潛力無窮的地方。龐大的市場、充沛且廉價的人力與天然資源,都儼然是繼中國、印度後,下一個世界工廠的可能所在。


同樣在今年出版的《爭奪非洲》一書,就提出與馬丁・梅雷蒂斯不同的看法。《爭奪非洲》的作者認為,今天的非洲已逐漸脫離「貧窮、落後」這樣的刻板印象,比如在肯亞、奈及利亞以及迦納的網路科技,已經抵達一定水準;安哥拉的羅安達,還曾獲選為全球生活最昂貴的都市。現在的非洲早已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黑暗大陸了。[2]


正因為非洲是塊蛻變中的寶地,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強權,無不積極在此地尋求發展機會,而中國似乎在這場競賽中先奪得了先機。最近的一帶一路計畫中,非洲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中國之所以能成功與非洲諸國建立親密關係,很大程度是因為,在非洲人民認知中,曾經是第三世界盟友的中國,和豪取強奪的歐洲列強不同,是真正願意在經濟發展、醫療、教育給予援助的夥伴。但現實上是否如此,則有待時間證明。


臺灣政府過去也曾大量地援助非洲,其中農業技術的指導,最為世人稱道,儘管近年來官方交流日減(主要由於一中原則的外交限縮),但臺灣民間對非洲的援助,包括糧食、衣物等基本生活物資的捐贈,一直沒有中斷。


其實,對於臺灣而言,除了近來沸沸揚揚的新南向政策外,「重返非洲」不失為一個外交戰略。臺灣擁有過去在非洲發展的經驗優勢,而在亞太市場近乎飽和的情況下,非洲或許可為臺灣的外銷提供另一個管道。


古羅馬歷史學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曾說:「總有新東西出自非洲。」儘管經歷殖民與獨立的掙扎,非洲仍然是個充滿生機的天地,當人們重新關注非洲的時候,我們所擁抱的,正是那孕育出人類的古老搖籃。這一切,彷彿只是回到我們那被遺忘已久的母親懷抱。




[1] 法蘭克・席蘭、安德列亞斯・席蘭(Frank Sieren , Andreas Sieren)著,張綱麟譯,《爭奪非洲》,臺北:光線出版社,2017,頁40。


[2] 詳請參照:法蘭克・席蘭、安德列亞斯・席蘭(Frank Sieren , Andreas Sieren)著,張綱麟譯,《爭奪非洲》,臺北:光線出版社,2017。

文章資訊
作者 林創
刊登日期 2018-01-19

文章分類 說書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