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場即使達成停戰協議,也未曾結束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2018-07-18
收藏
羅伯・葛沃斯(Robert Gerwarth)著,馮奕達譯,《不曾結束的一戰》,臺北:時報出版,2018。

1918 年列強簽訂凡爾賽和約真的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嗎?當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停戰協定結束軍事對抗,原本沒有勝利者,美國總統威爾遜不斷呼籲各國放棄對立心態,重建和平。雙方陣營雖然響應這種呼籲,卻沒有好好處理停戰後的各種問題。


俄國早已退出戰場,美國國會也不同意凡爾賽和約,只留下英、法兩國不斷指責德、奧等同盟國。許多人因此認為:凡爾賽和約只是一個逗點,各國整理戰場之後,1939 年又重新開戰。兩次大戰間的因果關係為何?需要進一步討論。但我們要先提出一個問題:為何會有這一場戰爭?為何會動員這麼多人?造成這麼大的損失,卻沒有一個清楚的動機與結果?


的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超乎當時人的想像,但當時的政治領袖完全不清楚將面臨怎樣的前景。薩拉耶佛槍響之後,歐洲戰雲緊布,各個國家開始動員。當時許多英國政治人物並不以為意,相信這只是「一場快樂的小仗」(a jolly little war),即使軍隊得開赴戰場,一定可以返鄉過耶誕。


只不過他們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拖延 4 年,波及世界各地,造成近 1 千萬軍人死亡,2 千萬軍人受傷,7 百萬平民也遭戰火吞噬,小仗成了大戰。受創最為慘重的當屬東歐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蒙地內哥羅等國,塞爾維亞損失近五分之一的軍隊百分之十一的人口,蒙地內哥羅則損失近六分之一人口。


戰爭還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各國政府為了要應付戰爭開支,不但開徵新稅,還到處舉債。表面上,因為軍火及軍需工業興起,造成生產毛額暫時增加,但也有幾國國家羅掘具窮,經濟衰退。各國因龐大軍費開支,被迫向美國借款,戰後,英法強迫德國賠款,以償還債務,德國只得向美國舉債,不斷循環,直到 1931 年各國經濟瓦解為止。


英國在第一次大戰期間對美債務,在 1934 年時還有 44 億美金,到 2015 年才清償完畢。戰時,德國財政吃緊,每天要支出 6 到 7 千萬馬克,但新增稅收僅能支應 13%,財政根本無法平衡。戰爭結束時,德國國債高達 1450 億馬克,還要面對巨額的賠款。但法國政府認為:1871 年德法戰爭後,法國人也被迫支付 50 億法郎賠款,加上割讓亞爾薩斯與洛林兩地。因此認為法國對德國的要求並不過份。


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甚大,許多男人出征,迫使女性投入職場,造成人類歷史第一次重大的家庭結構改變,甚至許多國家女性爭取投票權也與此有關。但戰後許多復員軍人又回到職場,女性又面臨失業衝擊。此外,戰時男性大量死亡也使男女性比例失衡,許多失婚的女性必須就業。


這場戰爭所以拖延、擴大,而且似乎沒有終止,與當時的科技發展有關,也與政治環境改變有關,更與人們對許多事物的錯誤認知有關。19 世紀以前,戰爭的目標不在殲滅對手,只在取得上風,交戰者往往在取得優勢之後,便願意議和。


以 17 世紀的「三十年戰爭」為例,雖然號稱 30 年,但戰事斷斷續續,交戰陣營中隨時加入或退出。戰爭最後階段,大約是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與波蘭合作,對抗瑞典、薩克森、尼德蘭、普魯士、英國與最後加入的法國等。


1644 年前後,各方已經開始議和,分別簽訂了漢堡、奧斯納布呂克等條約,最後總稱為西發里亞和約,解決大部分衝突。但西班牙與法國的衝突仍然持續進行,到 1659 年才算完。這場兵燹到底造成多少人死亡,一直沒有定論,重要原因是,大部分人員並非死於戰鬥,而是死於軍隊移動造成的瘟疫傳播與飢荒遍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有類似情況,除了各種新式武器發展,大幅提高傷亡數字外,戰爭造成的人員移動,往往使得疫情擴大。學者指出:1918 年,全世界約有五億人感染流行感冒,約為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人數推估在數千萬到一億之間。歐洲正值歐戰高潮,疫情發展甚快,法國、西班牙、英國都受極大衝擊。


戰時物資供應失衡,許多地方食物短缺,有些國家被迫配給食物。1918 年初,英國開始實施配給制度,肉、糖與奶油都在配給之列;而奧地利的肉品供應中斷,缺乏豬肉。疫情擴大與食物短缺是否有關,不妨與三十年戰爭對照一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與動員都是史上空前的。19 世紀工業革命發展以後,歐洲的科技突飛猛進,各交戰國均無所不用其極地將各種技術應用於戰場之上,包括通信技術、化學工業與煉鐵工業的成果,都派上用場。飛機、槍砲、毒氣、食品加工乃至香菸,都成為重要的軍用物資。


1909 年,法國人已經可以用單翼飛機飛越英吉利海峽, 1913 年,俄羅斯也出現了使用四具發動機的大型飛機。時速可達 200 km,可以連續飛航 13 個小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許多國家試圖將這項新發明應用到戰場,除了偵察敵軍動境外,還可以對地面射擊,投彈。當時並無高砲防空的概念,飛機的效果相當出人意表。


19 世紀末,化學有長足的發展,各種合成物質紛紛出現,其中影響最大的要算是 1867 年瑞典人諾貝爾發展出以矽藻土穩定硝化甘油的方法。具有大規模爆炸能力的火藥不斷問世,並用於戰場之上,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人數大量增加。


另一種重要的化學藥品為芥子氣。人類早在 1822 年便已發現芥子氣,但要到 1886 年時,德國化學家才能以人工合成芥子氣,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於戰場之上。此後,交戰各國如法泡製,造成極大傷亡,據統計,一戰期間共消耗了 1 萬 2 千公噸的芥子氣,成為主要的「毒氣」,造成一百多萬名士兵傷亡,希特勒也是芥子毒氣的受害者。


除了武器進步以外,通信與交通技術進步,也使得戰爭規模相對擴大。蒸汽火車與輪船可說是工業革命的重要表現,促進了交通的進步。1830 年以後,歐洲各國紛紛鋪設鐵軌,發展火車。1870 年的德法戰爭中,德軍用火車運兵,達到快速打擊的效果。1890 年以後,俄國積極發展西伯利亞地區的鐵路系統,造成日本高度緊張,這與日俄戰爭的爆發不無關係。而 1910 年代,歐洲鐵路基本建設已經完成,加速了軍隊移動的速度。


另一項有關交通建設的發展是無線電報系統。戰陣之中,指揮官必須克服通信問題才能有效指揮軍事行動。原本使用飛鴿、狼煙、旗號與燈號等方式。19 世紀中,電報成為快速的聯絡方法。1839 年,英國在鐵道間架設電纜,開始發送電信,成為電報的原型。在此同時,美國的摩斯電碼也開始應用於傳遞信息。此後,各國積極架設電纜,電報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不需要電纜的無線通訊要到 1890 年代才出現。1895 年,無線電電報問世,到 1899 年,無線通訊可以跨越英吉利海峽,到 1902 年,無線電可以跨越大西洋,通訊便利,戰場指揮也更為有效。


此外,當時政府的動員組織能力也不斷增強,透過教育、宣傳,國民願意為國效忠,開赴沙場,就連遠在非洲的列強殖民地也各自組成陣營對抗。婦女們則接手男人留下的工作,生產活動得以持續,這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擴大的原因。


不過當時人對這種變化並無清楚概念,仍然想像著這是一場傳統戰爭,大傢伙遵循歐洲古老的傳統,貴族帶著跟班,與田獵無異;這也是許多士兵唯一能夠出國見識的機會。不久之前,許多歐洲國家還派遣軍隊,遠渡重洋,前往中國,洗劫搶掠。當時,兵員傷亡率極低,出征的士兵不僅安然回家,還都能帶回許多戰利品和說不盡的故事。十多年後的這場戰爭,又會有何不同?


1918 年初,美國總統提出「十四點計畫」,企圖說服各國停止敵對行為,各國政府討論之後,大致同意,才戲劇化地結束戰爭。當時德國內部發生騷動事件,軍方認為戰事不利,因此決定接受和平計畫。1918 年 11 月,興登堡元帥前往法國,會見法國的福煦元帥,達成停戰協議,結束軍事行動。


戰後另一個重大課題是誰該為這場戰爭負責?根據凡爾賽條約 231 條規定:德國及其盟國應當為挑起戰爭負責,並有賠償義務。這一點與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和平計畫」中所楬櫫的概念並不相同。而德國政治領袖卻因為相信威爾遜的主張而願意和談。沒想到巴黎和會中,德國被視為「戰敗國」,因此德國國會要公布其檔案,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新國會因此委託學者將戰前的外交檔案編輯後公布,就是著名的《德國外交檔案選輯》,又稱為《歐洲內閣政治檔案》(Die Grosse Politik der Europäischen Kabinette, 1871-1914)。


儘管德國公布其政治相關檔案,說明其參戰的決策過程,企圖藉此避免引發戰爭的指責,仍免不了割地賠款。德國除了喪失其海外殖民地外,歐陸上的領土也少了 6 萬 5 千平方公里领土及居住於其上的七百萬人口,還要交出德法邊境上的魯爾工業區與薩爾礦區。


美國國會並未批准凡爾賽和約,美國也放棄戰爭索賠,但英、法等國卻要求德國賠償兩千億金馬克,並須先以萊茵流域許多領土為擔保,為期 15 年,希望能避免德國再發動任何軍事行動。英、法要求賠款的另一個動機是計畫利用賠款償還美國貸款;德國加速印製鈔票,以支付賠款,這種作法無疑會加深歐洲的通貨膨脹危機。


英、法兩國的作法讓德國上下深感不滿。英、法的有識之士也有些不安,英國經濟學者凱因斯就批評英法要求巨額賠款的作法無助於歐洲經濟重整,一定會導致不可預期的後果。果不其然,當希特勒提出「撕毀凡爾賽和約」的政治口號時,立刻獲得德國民眾普遍反響。凡爾賽和約簽訂 20 年後,沉寂已久的槍砲聲再度響起。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人文中心主任)

 

本文收錄於時報出版《不曾結束的一戰:帝國滅亡與中東歐民族國家興起》:
一戰可說是歐洲秩序混亂的開端:
極端主義出現、大型帝國瓦解、民族革命四起,
讓歐洲人民落入比一戰更悲慘的暴力循環中。
這是一部戰敗國人民再度身陷戰火的悲慘故事。
作者將焦點放在戰敗帝國,
蒐集這段時期各種資料、文獻,重現史實,
試圖完整探討當時歐洲各戰敗國的狀況。

文章資訊
作者 周惠民
刊登日期 2018-07-18

文章分類 說書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