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當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的工作──楊安澤《為一般人而戰》

2019-08-25
收藏

 
楊安澤著,林添貴著,《為一般人而戰》,臺北:遠流出版,2019。

現代社會已然劇變,在快速變遷的過程中,社會永續發展卻似乎走向死胡同,科技發展帶動的經濟型態轉變,追求獲利的資本主義成為新的社會挑戰。


197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利曼(Milton Friedman)畢生鼓吹自由經濟,主張企業家唯一的責任就是賺錢,而企業的社會責任則是幫股東賺錢,搭配八〇年代的雷根經濟學,金融管制大幅放寬,美國經濟快速成長,追求利潤極大化也被企業奉為圭臬。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家讓股東獲利、讓員工樂於工作、提供健康保險與退休保障,是一個良性的正向循環,員工福祉與企業獲利緊密相連,政府僅需提供人民基本保障,是資本主義社會運行的基礎。


然而,這個平衡從工業 3.0 所推行的「自動化」開始受到挑戰,而進入工業 4.0 的人工智慧時代,科技對於社會的衝擊更形巨大,自動化生產取代數以萬計的工作,而以人工智慧為主體的新一波工業革命帶動「勞工大汰換」,更徹底激盪社會結構。


為一般人而戰》書中,楊安澤描繪一般美國人的樣貌,大約七成的人沒有大學學歷,而所得與教育及種族有巨大關聯,博士學位的人所得是大學的 2.6 倍,更是高中的 5.3 倍;以 1947 年為基礎,2016 年的時薪為 2.9 倍,但生產力卻達五倍,時薪與生產力的差距自 1973 年顯著拉開,企業獲利與員工薪資已然脫鉤,而增加的利潤由股東共享。


人工智慧大量導入產業,利潤的追求使企業走向關閉實體店面並辭退員工,科技進展帶動商業變革,已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內燃機提升產能的情境,而是經濟與社會的巨大質變。


伴隨社會的進步,人口快速高齡化是歷史上未曾出現的現象,高齡少子的現象造成勞動力的老化,也增加社會福利支出,而工業 4.0 所造成的「勞工大汰換」更把許多中年民眾打成邊緣戶,他們透過外包與兼職工作維生,不僅薪資僅夠餬口,工作的社會保障普遍不足,生活禁不起絲毫的風吹草動,而他們未來更欠缺穩定的退休金,直接成為社會弱勢。


如此情景最嚴重的恐怕不是國家財政挑戰,而是人的尊嚴被摧毀,若沒有高教育程度與高科技知識,一般美國人難以在社會立足,未來已然到來,只是分布不均,正在逐點、逐步實現。


人類社會發展異於自然界,是奠基於人類集體意識與目的而形成,而維持人類社會的兩大基本元素是政治與經濟,今日的科技與經濟發展直接挑戰人類社會價值,以政治力量進行平衡恐怕勢所難免。


然而,政治並非用以箝制科技與經濟,而是透過人文社會思考,重新定義社會的價值,以人為本建構永續社會,透過政治機制落實,改變世界的未來。在勢不可擋的人工智慧浪潮下,社會與經濟的運作對於人的依賴已然削弱,正如楊安澤所說:「人類需要工作遠超過工作需要我們」。


科技社會需要的是人文思維,以人的角度思考政治與經濟的發展,楊安澤提出的「人本資本主義」主張經濟的主體是人而非金錢。從美國的資料看出,失業率上升也伴隨領取福利補助人口增加,他們確實難以在科技社會謀生,各項轉職的工作很快又被科技取代。透過社會安全制度互助本是人類社會的核心,但因人工智慧而產生的新弱勢族群將改變社會結構,更大的問題是人類自我價值與尊嚴的失落。


政府透過賦稅、福利與社會保險等各種方法達成所得重分配,以達社會之公平正義。然而,根據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發現,越是富裕的人越具有透過財富創造更大財富的能力,亦即「資本報酬」遠大於其「薪資所得」,是故所得重分配的機制逐漸失靈,美國的貧富差距從 1980 年代開始明顯擴大,臺灣亦然。


這樣的結果並非富人的原罪,政府該因應社會與經濟型態改變,前瞻性地啟動制度改革。當社會保險或賦稅機制依舊仰賴薪資所得計算時,所得重分配機制的公平正義自然受到挑戰,長此以往,社會安定岌岌可危,而人口結構的劇變更成為讓局面失控的不定時炸彈。


楊安澤提出一個過去多方討論過的制度──「全民基本收入」,主張政府提供十八至六十四歲國民每個月一千美金的基本收入,基本收入略高於美國的貧窮線,維持基本生活仍有壓力,仍需透過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瑞士在 2016 年公投反對實施「全民基本收入」,因擔心人民變成好逸惡勞,然芬蘭與荷蘭等國仍持續討論中。
 

社會福利的補助有「實物補助」與「現金補助」兩種型式,由於擔心現金補助遭到濫用,我國多採取「實物補助」,以提供服務取代現金支助,部分歐洲國家越來越傾向現金補助,關鍵的緣由是希望受助者,具有付費購買服務的角色,顛覆直接接受照顧服務的弱勢形象,賦予更多尊嚴在市場購買所需的照顧服務,對於建立弱勢族群尊嚴與價值發揮很大作用,「全民基本收入」也具有類似精神,讓被汰換又難以轉職的勞工有基本生活尊嚴,無須以任何名義補助而造成社會烙印。


摩爾定律下的科技進展日新月異,加上人口快速高齡化,社會在人類未及思考完整就已全然改變,所有的規劃與預期都將失效,然而,衝擊最大的不是科技與經濟,而是社會、人性與尊嚴!


政府該做的不是箝制科技與經濟,是以更前瞻的人文思維,丈量人類社會的未來,以尊嚴為主體,開創新社會的未來,《為一般人而戰》以歷史經驗、關鍵數據與深度訪談呈現社會發展的困境,更進一步提出解方,或許楊安澤最後無法代表民主黨競選美國總統,在我眼中,他已經以宏觀思維取代政治八股、民粹語言贏得選舉。

 

文章原標題:〈工業4.0與超高齡社會的人本資本主義〉

(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文章資訊
作者 陳亮恭
刊登日期 2019-08-25

文章分類 說書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