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卷三︰淘金再現 一窺金礦博物館

文化銀行 2017-01-03
現在一提到九份,人們常會想到老街、茶樓和芋圓,卻忘記這座山城之所以興起,乃是因為金礦所致。

位於輕便路的金礦博物館,是一間以九份金礦歷史為主題的民營博物館,由礦工曾水池先生於民國八十一年所創立,現由其子曾建文先生來經營。館藏除了近千顆金礦原石,更能親眼見識最古老的手工淘金術。


曾建文說,其實淘金一詞指的是用鐵盤在河裡篩金,屬於國外技術,和臺灣的淘金方法完全不同。臺灣的方法是將礦石磨碎成沙泥後,倒入手工檜木製的手槽裡,此時沙子多金子少,須利用金子比重較重的原理,不停重複的將手槽裡沙子搖掉、將金子留下,這過程臺灣古術語就稱為「傾金」,台語念作「傾金仔」。「你們不要看這樣搖好像很簡單,去搖搖看就知道搖不搖的起來,這套我跟我爸爸學一年才學會的呢!」曾建文有些得意的說。


曾建文為我們示範如何「傾金」。

委託老礦工做的手工檜木製器材,長度寬度都有原理可循,當初曾水池請人做了四個,檜木製作不怕水,可以傳承好幾代。

末代礦工設博物館 保存礦業記憶

曾建文生於礦工世家,曾祖父清朝時自山東遷來;祖父經歷日治採礦期,日人統治嚴格,沒能留下什麼礦,僅留了一點點給後代;父親曾水池這代已是光復後臺陽公司管理承租時期。曾水池自己當老闆,並沒有煉掉全部金礦,反因個人嗜好收藏了許多漂亮、帶有較多黃金的礦石。


經過多年氧化形成的獨特砷銅礦,曾水池因嗜好收藏了許多外型特殊的礦石。

二戰後期礦坑挖掘殆盡,九份沒落,直到民國七十八年,因侯孝賢導演拍攝電影《悲情城市》,才重新吸引人潮。此時,本身有在蒐集礦石的曾水池,本想將收藏委託給政府經營卻不成功,在礦工兄弟們的支持下,退休後的曾水池決定於民國八十一年自己創立博物館將收藏發揚光大,每次有遊客來便親自示範古老傾金術。


從一開始僅是興趣,在過程裡曾水池漸漸了解比起私藏,這些文化應該傳承下去留給後代,博物館也因此越做越大。本在豎崎路經營的博物館因租期結束,便遷回現在石埤巷的老家,人潮亦因偏離老街而大幅縮減。民國一百零一年,曾水池因礦工職業病塵肺病逝世,而曾建文在父親臨走前,從宜蘭回來接手博物館,完成父親心願。


兒時記憶裡的礦工生活 訴說過往奇聞軼事

除了博物館,曾建文也分享了他所知道的礦工故事。曾建文從沒挖過礦,但小時候曾隨著父親進過礦坑。他說,礦坑裡水氣多,空氣很冷,溫度介於 18-20 度之間,所以採礦時要穿長袖,跟一般人印象中礦坑內部高溫悶熱的意象不同。坑洞與坑洞之間有打空氣孔讓空氣流通,因此一通風風就大,坑裡又照不到陽光,九份一年中八個月都在一直下雨,因此從礦坑吹出來的風就像冷氣一樣,夏天時躺在坑口乘涼十分舒爽。


當年封礦時曾建文才 9 歲,回憶起從前的礦工故事,憑的都是他對父親或其餘礦工叔叔的印象。他父親曾水池一開始是挖金礦,金礦挖完後為了生活才去挖煤礦,家中日子曾經好過、也曾經落魄,錢賺得快、花的也快,時常用在請客應酬。


以前的男人十分大男人主義,婦女沒什麼說話權利,男人會留一點錢在家中當生活費,其餘時間大部份都待在礦坑或住在工寮,常常一兩個月才回來一次,或是四處在酒家夜夜笙歌。講起對父親的印象,曾建文笑笑的說父親比較獨裁一點,事情他說了算。當時大部分的九份小孩都很怕爸爸,因為做礦工的人力氣很大,不用棍子打人就很痛,也因父親工作忙碌,親子很少見面而生疏。


談起礦工生活的趣聞軼事,曾建文曾聽長輩說過日據時代礦工偷黃金的方法。礦工會將沙粉狀的黃金用水銀黏起來,等它乾後用線穿過,外型就像珍珠串,最後用豆皮包起來,將線卡在牙齒上吞下去,回家後再將纏著豆皮的線從嘴裡拉上來。


也有人將延展性好的黃金敲成如彈珠般的形狀吞進肚裡,回到家裡吃香蕉沾鹽巴,保證腹瀉把金子排出來。甚至有人將黃金塞在肛門裡,但若被懷疑,則會被日本人用筷子檢查屁股有沒有藏黃金,或是帶到一旁的小吃店,點一碗大油麵讓礦工吃下去,不過一會兒需要內急時,便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些方法成功率雖高,日人往往被矇騙過去,但要是被抓到,絕對是被「斷手斷腳」、「卡慘死」!


光復後,採礦則有三大禁忌「禁止女性入坑」、「禁止大聲喧嘩」、「禁止吹口哨」。會禁止女性入坑是因為怕孤男寡女在礦坑內亂來,外加女性月事被認為不乾淨,會玷污山神造成崩坍。禁止喧嘩則是因為礦工們認為說話的聲音太尖銳,會影響用礦坑的堅固性,導致石頭砸下來。而禁止吹口哨,則是怕帶「髒東西」入坑。


曾建文與我們分享礦工趣事。

神聖使命 傳承九份在地文化

曾建文亦感嘆現在一提到九份,人們立刻聯想到的不外乎是老街、茶樓和芋圓,卻忘記黃金山城之所以興起,乃是金礦所致。金礦博物館的經營理念及未來期望,就是想讓更多人了解九份過去真正的歷史,並讓人們認識在沒有先進的知識技術的情形下,先人如何自己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淘金法。


然而私人博物館經費有限、DIY 體驗礙於空間限制無法擴大、想要移動到人潮較多的老街附近又受限於政府限建政策、網路行銷不足等等……這些都是民營博物管所面臨的經營困境。


看著九份蓬勃的觀光發展,曾建文認為這只是一時的熱潮。熱鬧僅是表象,因為遊客多半只是來走訪老街,在地年輕人多數外移,本地人靠房租賺錢,店家、民宿多半也是外地人來賺觀光錢,九份過去特色並無真正彰顯。一旦熱潮過後,人潮變少,店家也會隨之搬走,山城又將沒落。


對於九份發展的長遠之計,應是深耕九份在地文化,除了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山城故事,曾建文與家中後代仍會繼續努力經營金礦博物館,將黃金的記憶與技藝傳承下去,帶動九份地方文化。


金礦博物館內的模擬礦坑區。

 

本文轉載自文化銀行

 
文章資訊
作者 文化銀行
刊登日期 2017-01-03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