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延續多年的越戰宣告落幕,從 1945 年起就被切成兩半的南北越終於統一。從那時開始一直到今天,越南都是個由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不過,由於地理環境與歷史因素,越南內部卻一直存在著「南北情結」。這樣的情結,卻並沒有因為戰爭結束、兩越宣告統一而消失。
對一個真正戰過南北的國家來說,「南北情結」的根源不難想像。
綜觀越南過去的歷史,大多數時間南北越都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或國家。而且在南越,因為受到美、法以及資本主義的影響較深、地理環境也使得南越港口多於北越,透過港口與東南亞其他文明有更多的交流機會,對經濟的態度就較為開放;反過來說,北越由於地形上較為封閉,與外界的交流較少,加上原本農人就比南越來的多,之後又受到共產主義影響,相較之下較為務實,對於經濟開放與否的態度也就保守許多。
如前面所提,越南長時間以來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法國殖民時,為了管理方便,初始時將越南分成北、中、南圻三塊統治,以不同的制度進行統治。北越統一南越後,為了平衡南北的勢力,一直以來,越南共產黨的最高領導總書記,都是由北越出身的人擔任,第三順位的政府總理則由出身南越的人擔任,至於第二順位的國家主席或國會主席,則大多交給中越出身者擔任。這種勢力的均衡,被稱為「三駕馬車」或「四駕馬車」,除了反映出歷史背景外,也算是南北情結的一個寫照。
南北情結之深,當然也會影響政治人物的命運。比如剛剛下台的越南總理阮晉勇,就是出身南越的政治人物。他從 2006 年開始,擔任了十年總理,任內帶領越南實施經濟改革,加入 WTO,並推動 FTA 以及 TPP 的簽署,替越南帶來了豐沛的經濟利益。
在今年初的總書記選舉中,外界原本相當看好阮晉勇能當選下任總書記,沒想到後來他卻意外「宣布退選」,甚至在國會選舉中,也未能連任。箇中原因,除了共產黨內部經濟開放與否的路線之爭外,外界也有傳言,說就是因為他南越的背景觸動了黨的神經,讓他無法爬到總書記的位置。
雖然有這樣的南北情結,但在越戰後統一的越南,確實是長期處於共產黨一黨專政的體制之下,就像是 1949 年之後的中國,一切都聽從黨中央的命令。在經濟政策上,越南也走上社會主義的路線,經濟發展都由國家控制。
不過,就在統一之後,越南的復興之路卻受到一連串的重創,面臨一波又一波的經濟危機。到1986年,越南共產黨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Đại hội Đại biểu Toàn quốc Đảng Cộng sản Việt Nam lần thứ VI),終於決定引入革新開放(Đổi mớ) 政策,除了展開經濟改革外,也同時推行政治體制的改革。
政治上的改革,讓越南政府內部的權力關係出現了改變,比如,原本只是「橡皮圖章」的越南國會,逐漸有了不同的角色。像是在 1992 年越南國會,就已經由原來的間接選舉,改為結合直接選舉與差額選舉(候選人多於當選名額)來選出國會議員。
到了 2010 年,國會終於做出不同於以往的決定,罕見地否決了由政府主導、從河內到胡志明市的高鐵興建案。2011 年,國會選舉也開放自我推薦候選人與黨外人士參選,雖然還是需要經過地方的審核,真正能夠自行參選的人並不多,但已經是一個轉變。
不只如此,越南在去年(2015)還通過國內第一部《全民公投法》,並於今年(2016)7 月 1 日正式生效。這部《全民公投法》內容包山包海,像是《憲法》、國家主權與領土、國防安全、社會經濟問題都涵蓋在內。
咦?前面不是說,越南是個一黨專政的國家嗎?不都是領導人或黨說了算?怎麼還會想要通過全民公投法呢?
其實,越南的《全民公投法》雖然包含了各式各樣的議題,但卻只有國會常委會、國家主席、政府,或至少三分之一的國會議員同意,才能進行公投提案。不只如此,提案以後,還要經過全國四分之三的民眾參與投票,才會是有效的公投案。若是要「同意」公投的議案,按照議案的屬性,至少要獲得一半以上、甚至是三分之二的同意,而且要付諸實行,還得由國會做出執行結果的決定。說起來,簡直是比鳥籠還鳥籠!
換句話說,越南的民主與選舉制度雖然在革新開放之後,逐年有些許轉變與發展,但是本質上仍然是一個一黨專制的國家。
不過,根據內政部 1987 年至 2016 年 6 月的統計,目前歸化我國國籍的越南籍配偶一共有94,674 人,換句話說,將近有十萬越南人在臺灣生活,幾乎是一個澎湖縣的人口數量了。看完了這篇文章,你對這個離我們距離不遠的國家,是否也會想要多了解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