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彰化不止有八卦山肉圓和那些年:詩人陳肇興與他的作品(一)

雷慧媛 2015-09-24

你對台灣清領時期的古典文學認知有多少呢?在台灣清領時期的古典詩人當中,你認識並記得幾位?


Chen Chao Hsing 1-1
(圖片來源:http://www.taiwanus.net/news/press/2015/201506011619441886.htm)

第二個問題,我在問了33名台灣人和2名曾到台灣留學的新馬華人後,有24人回答「完全不知」。其他答案包括中國現代詩人朱自清、徐志摩、連橫(連雅堂)和林癡仙,但連雅堂和林癡仙詩作大多出現在日本統治台灣後,因此不能算是清領時期的古典詩人。其他在可接受範圍內的答案包括郁永河、黃叔璥、鄭用錫、蔡廷蘭(澎湖詩人)、陳肇興、林占梅、陳維英、許南英、丘逢甲、林癡仙、高拱乾和陳夢林。


被問及「請問你聽說過台灣清領詩人陳肇興嗎?」35位中就有30位沒聽過。研究陳肇興的學者顧敏耀也指出,台灣出版的書籍,如廣為流傳的文史著作《台灣一百位名人傳》,以及號稱「國內最完整的一套台灣歷史與人物圖誌」,由李懷撰寫的《文學台灣人》中,也不見陳肇興的詩作。


這其中的原因我想你也應該知道,那就是因為從1895年台灣日治時代開始,到上世紀80年代末解嚴,很多台灣本土的文化因政治因素,遭執政者壓抑。


台灣清領時期的古典詩

1661年鄭成功征服台灣後,有一批大陸詩人包括徐孚遠、高拱乾、范咸等因為對滿清朝廷有所不滿,跟著去了台灣。這些詩人與先前在明朝時期漂流到台灣的詩人,如沈光文等,成為了台灣文壇的「拓荒者和開山人」(出自古繼堂主編《簡明台灣文學史》)。


清朝時期,除了有大批移民文人繼續湧入台灣,還有一批生力軍,也就是第一批移民的後代,在此稱之為「本省文人」。他們之中有不少詩人,包括竹塹地區的鄭用錫(1788~1858)、台南地區的施瓊芳(1815~1868)、以及彰化地區的陳肇興(1831~?)等。他們雖然是科舉士子,卻能深入台灣社會底層,摒除先前「宦台文人」將自己比作被貶的韓愈或蘇軾等的書寫模式。


他們主要書寫的不是遙遠的中原,而是台灣本島,將與他們息息相關的灣的氣候、物產、動物、山川、城鄉、居民、風俗、天災、人禍等當成主要題材。  


彰化也有古典詩人?

《陶村詩稿》是陳肇興唯一留下來的作品,也是目前人們所知彰化最早的詩人別集。他字伯康,號陶村,是清朝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道光末年(1848年)進入白沙書院,無論詩、賦、文都表現優異,跟曾惟精、蔡德芳、廖景瀛並列為「白沙書院四傑」。他於咸豐八年(1858年)舉於鄉,名為「古香樓」的住所,是他藏書詠歌的地方。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作亂,陳肇興投筆從戎失敗,在彰化城淪陷之際,攜帶家眷避亂於武西堡(今集集)的牛牯嶺,並訓練鄉兵以援助官軍,除掉叛亂者。連雅堂《台灣通史·文苑列傳》記載,他在這段期間將時事和經歷寫成詩作:

 

肇興竄身期間,激以義,聞者感動。夜則秉燭賦詩,追悼陣歿,語多淒愴,題曰:《咄咄吟》。

大亂平定後,他重返彰化,開館授徒,培育英才。吳德功、楊馨蘭、林宗衡、許尚賢等,都是他的得意學生。


《陶村詩稿》八卷在光緒四年由林宗衡等四人校刊。陳肇興前期的詩作(1852年到1861年),在《陶村詩稿》中有六卷作品,從詩中我們可以了解清代中葉台灣中部的農民勞作、鄉城風俗、族群變遷、文人活動、各地景色和人民生活。詩稿中的最後兩卷《咄咄吟》則對1862到1863年清領時期台灣三大民變之一「戴潮春事件」有許多的記載。


陳肇興的號及其詩稿的名稱為何稱為「陶村」?我們又可以從頭的詩作中,窺探到當時台灣的哪些面貌呢?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和你一同分享!


Chen Chao Hsing 2-1
(八卦山文學紀念步道,圖片取自http://cls.hs.yzu.edu.tw/laihe/C3/c3_3b.htm)

陶淵明頭號粉絲

陳肇興的號,以及他的詩作,為什麼都要叫作「陶村」?根據學者顧敏耀推測,原因是出自於他對陶淵明的崇拜與愛好。至於「村」字,顧敏耀認為,有自謙「鄉野村夫」的意思,或是與他對農村生活的關懷,愛好,及自得其樂有關。


《陶村詩稿》中的田園詩總計約150首,占《陶村詩稿》約32%左右。多首田園詩的主題或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都和陶淵明非常相似。


要了解陳肇興的田園詩,得先了解他的居住地,才能較好論述他詩中所寫的社會面貌。根據林翠鳳教授所規劃的地理位置,陳肇興當時的主要居住地在彰化縣地區。


周璽的《彰化縣志·封域志》:

 

雍正元年,乃分諸羅中間百余里之地,南截虎尾,北抵大甲,設彰化縣治。

以現代地理而言,彰化縣治轄區包括了今日的彰化縣、台中縣、南投縣,以及雲林北邊的部分。當地除了大多是平原地形,氣溫、土壤、雨量等自然條件也都很適當,因此從清領時期開始,彰化的農業發展便非常繁榮。另外,彰化的移民人數不斷增加,水利建設也逐漸完備,到了咸豐、同治年間,當地農業穩定之外,地方也越來越發達,經濟、文化也隨之上升。


台灣明鄭或清領時期對農耕都十分注重和依賴,士子大多除了讀書或從事教學,也會進行農業勞動,對土地十分親近,認同這樣踏實的生活,陳肇興也不例外。田園詩也應當包括天災,因為它破壞了田園生活,在陶淵明和陳肇興的詩都有深刻描寫。


Chen Chao Hsing 2-2

值得注意的是,陶淵明的田園詩是寫在他從官場隱退,返回田園之後,而陳肇興從還沒考上秀才,社會歷練未深時,就已經開始寫田園詩,因此在人生的時間點上,是有相當大的差異的。 


寫悠哉生活

《陶村詩稿》第一卷第一首詩《春日早起》:

 

春寒戀重衾,貪眠不覺曉。何來喚人聲,花間立一鳥。盥手熱爐香,空齋靜悄悄。此時平旦心,一毫原不擾。

春日的早晨雖然寒涼,但寧靜的氣氛讓詩人心靈十分平靜。 這首詩寫於1852年,當時陳肇興21歲,只是個書生,還沒考上秀才,因此對社會的責任心還沒那麽濃重,生活面貌也最真切自然。 詩人引用王維詩作,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一種清幽靜穆的生活環境, 「山水田園詩」淡而有味的風格在此表露。


《閒居》四首寫於咸豐11年(1861年);「呼馬呼牛任毀譽,拋殘世事自閒居」(其一)。當時陳肇興原本是一名幕賓(俗稱「師爺」),但對官場腐敗的風氣和繁瑣的事物感到不耐煩,辭職返家,成日以書琴娛樂自己,悠閒度日。無論是辭官的舉動,或是書寫平淡恬靜的田園風光,都與「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非常相似。 


寫躬耕經驗

陳肇興寫躬耕的詩作雖然較少,但都頗為經典。 談陳肇興的田園詩不可不提《春田四詠》和《秋田四詠》兩組詩,分別寫台灣中部春天和秋天農民躬耕時的四個主要工作過程。春天和秋天雖然大致都在做同樣的工作,但農田景色卻不一樣,才可讓陳肇興寫成不一樣的八首詩。


《春》的第一首「播種」:

 

誰將秔秫糝東皋,乘屋才閒播穀勞。隻手拋來天雨粟,一犁翻起地生毛。

詩人寫道房子才剛剛建成,終於空閒下來,馬上又得開始忙著播種稻穀。不久前才在秋天用雙手接獲被雨水淋濕的稻穀,想不到那麽快又要用犁翻動生滿雜草的農田,準備播種。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露出自己的真性情,不以辭采取勝,而以充實飽滿的內容吸引讀者的目光。


詠菊與檳榔

Chen Chao Hsing 2-4-betel
(檳榔樹果構圖,圖片取自http://taipics.com/farmers_plants2.php)

陳肇興約有14首詠植物之詩,其中就包括4首《紅菊》和四首《白菊》組詩,從這些詩中可清楚看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影子。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陳肇興也寫富有台灣本土特色的《檳榔》:

 

蒲衣劍佩綠紛披,直幹亭亭出短籬。拔地數弓纔展葉,擎天一柱不分枝。虛心似竹還多節,瘦骨如椶卻少絲。日暮蠻兒競猱採,山風吹下子離離。

詩的前三句寫檳榔樹的外觀,尾聯則寫平埔族孩童在傍晚采摘檳榔的情景,行動如同風一樣快速,摘了許多返家。詩人從靜態描寫到動態,從植物描寫到孩子,生動活潑。


寫大水天災

陶淵明44歲的時候,他在上京的住處被火燒毀,《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記載了這段經歷。「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


陳肇興也曾受過天災的重大影響,作於咸豐四年(1855)的《大水行》,寫一名叫董文的木匠,在1854年香園腳(今竹山鎮下坪里內)附近發生水災時,救人的事跡。詩文第一句「黑風吹海使倒立,百川水從內山入」,描寫迎面而來的台風卷起了滔滔巨浪,仿佛把整個海洋的水倒立了,匯集了百川的水灌入山林。「頃刻民廬看不見,百裏哀呼叫水變」,大水襲擊才不過一陣子,一堆房子就被沖得不見蹤影了,周圍都是人民哀嚎的聲音。當時,董文砍伐藤條和竹子來制作船只到災區,讓許多人都安然無恙。「世間詎乏千金子,目擊嫂溺甘不援」,詩人引用《孟子·離婁》「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的典故,批評事發時周圍的有錢人家,都不肯出來救援。


這首詩仔細描繪水災的恐怖,讓人身臨其境。為了要達到要達到歌頌和批評的目的,運用典故之外,也用寫實的手法描寫農家受災害之苦,以悲情帶出董文的樂善好施,更顯得張力非凡。


寫困苦生活

陶淵明歸田的後期,物質生活越來越匱乏。他感到自己的體力日漸衰退,開始懷疑上天是否在捉弄他,慷慨悲歌。《乞食》就是他當時的經典作品之一。


陳肇興在考上秀才之前,經濟狀況非常不佳。且看寫於咸豐二年(1852)的《冬日漫興》:

 

野館歸來百事乖,攻愁唯仗酒千杯。詩當得意逢人誦,家到無錢怕客來。亂葉隨風飄不定,野花著雨落猶開。庭前此日蕭條甚,好去軍山探早梅。

「百事乖」指「不順利」,家境貧寒,生活非常拮據。詩人對自己的作品信心滿滿,但對於家境可不是那麽一回事。他因為沒錢,所以很害怕客人光臨他家。「亂葉隨風飄不定」和「庭前此日蕭條甚」寫悲苦的場景,但是從兩句詩的後半段「野花著雨落猶開」、「好去軍山探早梅」中可看出詩人已振作起來,用在寒冷中才能開花的梅花激勵自己。


這是與《乞食》所呈現出來的主題是截然不同的,性格豁然的陶淵明當時已到晚年,因此對於窮困的生活非常感慨。但寫《冬日漫興》的陳肇興當時還是一個對未來充滿理想和魄力的年輕人,因此詩中帶出了他不畏平困,努力奮發向上的精神。


結語

千年來敬仰陶淵明以及模仿他風格的人不少,陳肇興身為一名土生漢人,書寫在一塊中原以外的島嶼生活的點滴,展現出台灣士子的特有情懷。這些詩作表現出他在不同人生階段,包括經歷動亂的同時,仍用心關懷努力躬耕,為台灣這片土地提供糧食的百姓。


清領台灣時期有三大民變,陳肇興親自參與了介於同治元年到二年期間(1862到1863年)的戴潮春事件,試圖起兵反抗戴潮春,最後失敗逃到集集山中等地。他在這段期間的經歷和感觸是什麼呢?下次跟你分享! 

參考資料
  1.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
  2. 古繼堂主編《簡明台灣文學史》,(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3. 莊萬壽、陳萬益、施懿琳、陳建忠《台灣的文學》,(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
  4. 田啟文、曾進豐、歐純純、蘇敏逸編著《台灣文學讀本》,(台北:五南,2005)
  5. 曾進豐、歐純純、陳美朱編著《台灣古典詩詞讀本》,(台北:五南,2006)
  6. 顧敏耀《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台中:晨星,2010)
  7. 宋澤萊《臺灣文學三百年》,(新北:INK印刻文學,2011)
  8. 林翠鳳《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台中:弘祥,1999)
  9. 顧敏耀《台灣古典詩之微觀研究嘗試——以戴潮春事變初期之陳肇興詩作為列》,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07年第5期
  10. 陳廷歡《彰化縣誌》,見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613,《台灣大百科全書》
  11. 顧敏耀《陳肇興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
文章資訊
作者 雷慧媛
刊登日期 2015-09-24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