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帝國的首都,長安除了本地居民之外,更聚集了來自帝國各地的商旅、士人、軍人、官員與他們的家眷,多達百萬的住民,他們的悲歡離合與長安的命運連結,使長安城不只是他們人生的舞臺、更成為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長安城中的故事不能盡述,但是關於愛情,卻是人人都喜歡聽的,所以我們試著從這些故事來一探長安!
一葉知秋──紅葉詩
長安城地勢最高的地方,是城南的芙蓉園,由於這裡擁有戰略上的優勢,不宜讓百姓居住,所以隋代就建了芙蓉園,作為離宮。
並將芙蓉園外的曲江池開放為百姓可以遊玩的地方,在春夏之際,這裡無疑是長安百姓的遊憩之地,但是入秋之後,就顯得蕭瑟許多。
曲江的水一路北流、進入城中,穿過行人往來的橋下,與其他溝渠會合,成為皇宮外的御溝水。
御溝到底有多長、有多深?目前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圍繞著御溝產生的故事,卻有著相同的脈絡,就是寂寞。
唐代曾經是稱霸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為了彰顯帝國的實力,唐代的皇帝們除了興建宮殿之外,也擁有大批宮女,盛唐時代的宮女甚至高達三萬人,卻只有極少數的人能飛上枝頭當鳳凰,其他的宮女一生埋沒於宮中、至死方休,除了人們普遍傳說的『幽怨』之外,恐怕更多是看似永遠不會結束的絕望,說到底,就是如深秋一般的寂寞。
因為寂寞,許多宮女只好尋求精神上的寄託,有的成為佛教虔誠的信女,希望以今生的功德換取來生的幸福。這種心情體現在陝西的法門寺地宮中,法門寺中的佛指舍利在唐代曾經數次迎至長安,由於舍利被視為佛陀本人,所以供養舍利的行為也被認為是極大的功德。
§ 歷史豆知識:
傳說佛陀圓寂之後火化,遺下了部分的骨骸與八萬多顆舍利子,平分給八位國王,各自建塔供奉,在阿育王時又重新收聚大部分的舍利,平分為八萬餘份,分往各地建諸塔供奉,佛陀的舍利也在之後流傳到東亞各國。法門寺中的舍利是佛的指骨,為了怕有人偷盜,還另外做了幾個「影骨」來混淆視聽,其中一枚影骨是白玉做的,另一枚在探測後可能是中古時期的人骨,推測原是某位高僧的指骨,而地宮中還有一枚確定亦是人骨,在探測後確定的年代也與佛陀相去不遠,便是佛指舍利。 §
晚唐最後一次送回舍利後,地宮旋即封閉,千年後第一次開啟時,人們發現除了官方列表的寶物之外,還有許多不列在清單上的小東西,大多屬於女性,推測很可能就是這些宮女們的供養品。
除此之外,在晚唐也有許多關於宮女的故事,其中版本最多的,當屬紅葉詩。由於唐代的律令規定,宮女不得擅自與外人聯繫,若是被發現,雙方都有可能被處死,在盛唐以前十分活躍的宮女集團,也因為皇帝的打壓而不能再隨意出入宮禁。
中唐後,唐帝國的國勢江河日下,抑鬱而無出路的君臣百姓,只好將焦點轉移到文學、技藝、服飾與玩樂上,當中也有不少力圖振作的古文運動與改革者,試圖挽回唐帝國的榮光,這是唐代文化的發展高峰期,但是隨著改革的一再失敗,人心漸顯空虛,晚唐之後,穨敗之勢已無法阻擋,只是苟延殘喘而已。
晚唐的皇帝們為了顯示自己的仁德,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放出年紀較長的宮女、讓她們出宮嫁人,以此降低後宮的怨憤之氣、向上天昭示自己並非無道昏君。
紅葉詩的背景就出現在這個時代,詩中的主角有不同的名字,故事也有〈題紅怨〉、〈流紅記〉等不同的名稱,但是故事的結構是一樣的。
男主角都是來長安參加考試的士人,他們散步到御溝附近,在落葉中發現了一張寫有詩句的紅葉,上面寫著:『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慇懃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或許詩中的寂寞觸動了這些男主角,使他們將葉子收了起來,在往後的日子裡暗暗地思想這些詩句出於怎麼樣的女子?其中一個版本的故事中,男主角又在紅葉上題了兩句詩『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將紅葉放入御溝中。
數年後,男主角們或是登科為官、或是下第不仕,最終都在皇帝放出宮人的時候,偶然地與一位宮人結成良緣,最後,宮女在丈夫們的衣箱找到了紅葉,發現這段緣份早有前定。
紅葉詩的故事大多有著良緣得偕的美好結局,其中最完整的一個版本出現於晚唐到宋代之間,故事的男女主角甚至在皇帝逃往四川之後得以拜見皇帝,並得到了皇帝的祝福與賞識,最後兒女成行、夫妻和美。
但是,另一個版本的故事中,男女主角相遇卻是在皇帝逃往四川的時候,長安大亂,宮人也不得已地逃出皇宮,男女主角於一戶民家中相遇,女主角因為才思敏捷而與男主角相戀,在亂世中無法獨行的女主角委身於男子,兩人相偕逃往較為安全的四川。
行經綿竹時,一個路過的宦官發現了女主角,並逼著她上馬要帶她回到皇帝身邊,無奈只得分手。失去女主角的男子十分沮喪,不過,當日的晚上,女主角回到他身邊,表示自己賄賂了宦官,只為了與他相守,於是兩人回到男子的老家。
數年之後,男子生了重病,一名道士說他面帶邪氣,此時,宮女才坦承自己被宦官帶走時就已自殺身亡,只因感覺到男子的思念之情,才追隨至今,但是人鬼殊途,為了男子的性命著想,最後,宮女與男子置酒訣別後,悄然離去。
秋天給人的感覺既有蕭瑟、也有豐收,紅葉詩的兩種結局,如同御溝中的秋紅,有的得以被拾起珍藏、有的則隨水而逝。
雪中真情──李娃傳
在諸多唐代的傳奇中,以〈鶯鶯傳〉和〈李娃傳〉的結構最為完整、影響也最為深遠,但是〈鶯鶯傳〉的主要舞台在山西蒲州,因此不論。而〈李娃傳〉的故事則完全發生在長安,故事中透露出的長安風俗和主角們於巷里之間來去的身影,增加了故事的魅力。
〈李娃傳〉的男主角鄭生也是入京趕考的名門子弟,他與李娃的相遇是標準的歡場情緣,他為李娃揮霍了所有的財物,而後,遭到李娃與其鴇母無情地拋棄,身無分文的鄭生方知柔情不過是騙局,他也無顏向親友求助,最後,只好憑著名門子弟的風度與天生的歌聲,到專營喪葬事務的凶肆中唱輓歌為業。
他在凶肆中很快得到了同事們的歡迎,並成為長安城中有名的輓歌歌手,在長安兩間最大的凶肆於天門街上比拼的時候,他特別被延請去唱歌,天門街是長安皇城的最前方,也是長安最醒目的廣場,他歌聲中的哀婉在比賽中成為焦點,卻也因此被前來長安述職的父親發現,發現獨生子竟然從事這樣的工作,鄭父氣憤難耐,將兒子帶到人煙稀少的城南,打成重傷後丟棄在現場。
還好,鄭生的同事們將他救回,可是他的傷勢過於沉重,不久,連凶肆中人也不大願意理會,鄭生只得淪為乞丐。長安城的歷史上,冬天其實不常有大雪,卻偏讓鄭生遇上了,嘗盡人情冷暖的他在大雪中沿街乞討,最後凍倒在一戶人家之前,他的聲音引起屋主的注意,屋主開門一看,四目相對,原來這就是李娃的新宅。看見往昔的翩翩公子淪為乞丐,李娃感到十分自責,她以身上的繡襦蓋住又臭又髒的鄭生,將他帶回家中照料,並資助他讀書、重回到科舉考場。
而後,鄭生終於完成他當初入京的目的、成為一名官員,但是他不像李益那樣絕情,執意地要求李娃與他成婚同行,李娃卻拒絕了,在鄭生以死相脅之下,李娃勉強地同意與他一起到劍門才分手。兩人來到劍門,卻沒想到鄭父也在此地,父子相認之後,鄭父才知道李娃的事,並促成了李娃與鄭生的婚事,而後,隨著鄭生平步青雲,李娃也最終受封為汧國夫人,成為當世所稱道的賢婦。
李娃的故事結束於九世紀左右,而長安城中的故事,在十世紀初劃下句點。在唐帝國滅亡前三年,軍閥挾持著皇帝離開長安,並拆毀了當年以傾國之力興建的大明宮,將所有的構件丟入河中,讓水流帶往洛陽,同時,逼迫長安的百姓遷往東方。
在震天的哭聲中,長安城的榮光一去不返,進入漫長的冬天,直到現代,在文化與觀光的刺激下,長安城才以嶄新的面貌,顯示出它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