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本土超級英雄傳說:諸葛四郎如何大戰現實世界的魔鬼黨

林偉強 2015-12-22

漫畫的世界博大精深,無論日本出產還是美式創作,在臺灣都有龐大的愛好族群。而究其本質,漫畫除了休閒育樂的功能外,更是意圖創造一個架空世界,讓讀者寄託想像以平衡對真實生活的憤怒情緒。而這個架空世界裡一定要有個眾人期盼英雄,例如日本出品的哆啦 A 夢、七龍珠孫悟空,現在的海賊王魯夫;或者具有濃厚美國城市風格的超人、漫威系列的復仇者聯盟,這些看似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都能讓閱聽大眾相信世界上永遠有一個光明璀璨的希望存在。


但若是要說出一個專屬於臺灣漫畫界的超級英雄,我們似乎很難想出一個共同認可的本土記憶。其實,在古早古早以前,臺灣曾經有個比「雲州大儒俠」史艷文(我知道這不是漫畫)更早的超級英雄橫空出世……


1985年,華視《四郎與真平》電視劇主題曲

 

「從前有位好兒郎/他的名字叫四郎/笑容掛在他的臉龐/寶劍掛在他的身上/名字掛在英雄榜上」

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這首曾在 1980 年代中期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主題曲? 日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其造勢場合上公開表示:「最喜歡的動漫人物是諸葛四郎和真平」[1], 即使某些社會輿論認為這代表政治人物與臺灣青年脫節[2],但這「諸葛四郎」作為第一個本土自產自銷的超級英雄,可以說是臺灣漫畫史上不容忽視的黃金傳說!



超級英雄的誕生

1958 年,葉宏甲先生創作的「諸葛四郎」首次出現在《漫畫大王》週刊上,由於各界佳評如潮、風靡臺灣兒少,這個帶有傳統武俠風格的本土英雄與他快樂的夥伴們(真平、林小弟、沈少玉,還有他妹諸葛玉真)開始了更多的冒險故事。從〈大戰魔鬼黨〉、〈大鬥雙假面〉再到〈決戰黑蛇團〉,林林總總共計十七部作品[3]的諸葛四郎,成為一代臺灣人的共同記憶。


而傳說的開始,要從那段被歷史課本遺忘的創作背景說起……


(近代臺灣第一個漫畫家社團:「新高漫畫集團」成員)圖片摘自http://goo.gl/GpQAIk
近代臺灣第一個漫畫家社團:「新高漫畫集團」成員,圖片出處:http://goo.gl/GpQAIk

臺灣漫畫史的起點之一

葉宏甲生於日治時期,自小展現對繪畫的濃厚興趣,更參加了由日本漫畫家協會主導的函授課程,還曾遠赴日本就讀美術學校,亦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成立「新高漫畫集團」[4],成為近代臺灣史上第一個漫畫家自行組織的社團,持續耕耘本土漫畫並引領風潮。


二戰結束以後,「新高漫畫集團」的青年成員齊心協力創辦了《新新》雜誌[5],刊載其上的創作圖稿尖銳反映出國民政府治臺的初期統治亂象。但也正因為創作數量豐富且內容辛辣痛快,葉宏甲與一干傑出青年漫畫家遭有心人士羅織入罪,以一幅幅戰前發表的圖文創作為案由,無端捲進 1947 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而傳遞文藝快訊、培育漫畫才俊的《新新》雜誌也旋即黯然停刊。


(葉宏甲創作〈專賣風那裏吹著〉,預見後來的二二八事件)圖片出處:http://goo.gl/OprzPy
葉宏甲創作〈專賣風那裏吹著〉,預見後來的二二八事件,圖片出處:http://goo.gl/OprzPy

但是自古英雄造時勢,葉宏甲並未從此放棄對漫畫的熱情。前面曾提到,當 1958 年大華文化社老闆黃宗葵先生創辦《漫畫大王》,並力邀葉宏甲為其刊物創作後,《諸葛四郎》的第一回作品〈大戰魔鬼黨〉就這麼誕生了。


(漫畫《諸葛四郎》第一回〈大戰魔鬼黨〉,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漫畫《諸葛四郎》第一回〈大戰魔鬼黨〉,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大戰魔鬼黨

迅速走紅的《諸葛四郎》成為那一代臺灣人的英雄故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孩童鎮日翹首期盼,猜測四郎與他快樂的夥伴們,如何依靠機智與努力,打倒邪惡的魔鬼黨與假面人,成功解救國家危機。


但「邪不勝正」的英雄神話畢竟只活躍在漫畫裡,諸葛四郎與魔鬼黨的戰鬥故事,在現實的臺灣政治局勢中正好完全相反。當時,實行全國戒嚴令的國民政府,在 1963 年公佈施行修訂過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下稱〈輔導辦法〉,[6]),開啟戰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漫畫審查制度」。


從現存的老舊漫畫可以知道,當時幾乎每本獲准出版的漫畫創作,都會印著一張「國立編譯館熊先舉」的許可證 [7],這種以許可為前提的預先審查制度,為臺灣漫畫的黃金時期敲下無奈的喪鐘。後來有些臺灣漫畫史學研究認為,在〈輔導辦法〉實行的數十年箝制中,直接或間接導致臺灣本土漫畫創作的衰落,與盜版日本漫畫的興起。


即使當時有眾多漫畫家因為〈輔導辦法〉的蠻橫無理,相繼封筆以示抗議,也無法有效反抗政府審查漫畫創作近乎文字獄的模糊標準。臺灣本土漫畫發展,就在這段政治箝制深入民間社會的戒嚴時代裡徹底失落。


(1962年9月公佈施行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最令人玩味的名字是時任行政院內政部長的連震東,圖片摘自總統府公報影像系統)http://goo.gl/1g49T7
(1962年9月公佈施行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最令人玩味的名字是時任行政院內政部長的連震東,圖片摘自總統府公報影像系統)http://goo.gl/1g49T7

每個時代都有一個硬頸的文人,不甘屈服於嚴格審查制度的葉宏甲,在 1964 年自行成立宏甲出版社,並將《諸葛四郎》改制為單行本,以符合戒嚴時期政府的〈輔導辦法〉。無奈的是,〈輔導辦法〉間接造成的日本盜版漫畫浪潮所向披靡。1973 年,宏甲出版社正式結束所有業務,葉宏甲也遣散所有拜師學藝的門徒。但諸葛四郎並不從此消失於臺灣人民的記憶,在 1962 年第一部改編電影問世以後,1978 年、1985 年都各自有改編作品誕生,這些在在顯示,諸葛四郎作為臺灣第一位本土超級英雄的地位,始終是一個世代臺灣人魂牽夢繫的共主。


即使,這樣的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的故事,以真實世界的政治鬥爭來說,還是以英雄四郎的悲劇性失敗與魔鬼黨衛道政策的勝利而落幕。
 

羅大佑於 1981 年創作的〈童年〉,由歌手張艾嘉演唱,在此選擇羅大佑版本

當代臺灣的諸葛四郎和魔鬼黨

姑且不論「喜愛諸葛四郎」是否真的代表候選人無法(或不願)與現在的臺灣青年交心,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否定諸葛四郎與現代臺灣(或青年)連結的言論,其實正凸顯我們更要回頭複習那段「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的真實歷史,藉由最具本土色彩的英雄傳說,瞭解「魔鬼黨之所以是魔鬼黨」的歷史事實。


「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到那支寶劍」這首〈童年〉裡的一段歌詞,或許也代表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的架空故事,仍持續活躍於臺灣人的生活記憶,並且將在 2016 年的臺灣真實上演。畢竟,在歷史的魔鬼黨面前,你我都是這一代的諸葛四郎。




[1] 見 2015 年 12 月 1 日聯合新聞網報導,http://goo.gl/6fWohL


[2] 見 2015 年 12 月 7 日中國時報時論,http://goo.gl/wKpIZw


[3] 參考「葉宏甲數位漫畫館」官方網站,http://folkartist2.e-lib.nctu.edu.tw/collection/yeh/index/


[4] 1940 年,葉宏甲、陳家鵬、洪晁明、王超光、林河世等青年,在新竹共同成立「新高漫畫集團」,為近代臺灣史上第一個漫畫家自行組織成立的社團。


[5] 關於戰後臺灣創辦文藝雜誌的風潮,可參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何義麟教授的文章。http://goo.gl/Mmk5Tz


[6] 自 1962 年公布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由教育部約請國民黨中央黨部、內政部、司法行政部、新聞處、教育廳、警備總部、警務處等機關協調合作輔導編印。1966 年真正落實後由國立編譯館負責審查業務,直到 1987 年解嚴才告終止。http://goo.gl/jmz1bY


[7] 熊先舉,1976 到 1986 年擔任國立編譯館館長。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實施期間,先後曾有劉拓、王天民、熊先舉等人任職館長,主管漫畫創作審查業務。

文章資訊
作者 林偉強
刊登日期 2015-12-22

文章分類 故事
支持《故事》 喚醒人文知識的力量
支持專注「歷史」的新媒體,一起找回人文知識的價值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