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歷史文物陳列館紀實(一):史家技藝的展現

謝金魚 2014-12-03
收藏
說到臺灣的博物館,人氣最高的故宮當屬第一。
但是,在遠南港,卻隱藏著民初許多大學者的心血結晶……

 

王國維曾指出,二十世紀學術有四大發現,分別是「殷墟甲骨文、漢晉簡牘、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敦煌文書」。在百年之後回首,方知王國維此言不虛,這四大發現確實在文史哲各個領域中都有極大的影響。


擁有這四樣發現的博物館、大學或機構不少,但是,這些文物若是分開來看,不容易顯出價值,全部展示也不可能,長達百年的學術積累與史料脈絡要如何呈現?是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般大學或研究機構附屬的陳列室,礙於經費與人力,只能簡單地排列出藏品與簡易的標籤。而隸屬於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歷史文物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又如何呈現出王國維的四大發現?其策展理念與展示空間設計值得參考。


歷史學與考古學很容易給人艱澀無趣的形象,在人們造訪歷史文物陳列館之前,恐怕也難免有這樣的想像,那麼如何才能打破既有的印象、吸引普羅大眾的目光呢?


「新史學」的化身

1927 年,國民政府通過法案,委由蔡元培等人籌建直屬於國家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由此誕生。雖然中研院的創辦成員多為中國科學社的社員,但是第一個成立的研究所卻不那麼「科學」。


在 1928 年的夏天,被胡適評譽為「最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的傅斯年,於廣州創辦了中研院的第一個研究單位──歷史語言研究所。在近年掀起的「民國熱」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董作賓……等學者的生平受到矚目,這些被稱為大師的人物也都曾任職於史語所,在推進近代學術的發展上,有極大的貢獻。


傅斯年認為,學問不應該只是書齋裡的自言自語,他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來勉勵所有的研究者走出書房,盡量地蒐集第一手的材料。他的理念源自於民國初年科學實證的風氣,也讓史語所成為引入西方考古學方法進行挖掘的先驅,1928 到 1937 年的安陽殷墟考古計畫、1930 年代的東周西周墓葬與後來的西南民族調查,帶回了大批珍貴的材料,也奠定了史語所在考古學與民族學上的地位。


傅斯年(1896-1950)、伯希和(P. Pelliot, 1878-1945)與梁思永(1904-1954)

1949 年,史語所隨國民政府遷臺,在南港落腳。86 年來,史語所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風風雨雨,經過許多研究者的努力,至今,史語所仍被世界漢學研究者稱為「天下第一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除了史語所之外,傅斯年也在教育部委託下,成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試圖透過博物館教育國民,在他的影響下,史語所與中央博物院的關係十分緊密,也共享了許多資源與成果。1949 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與故宮博物院合併,在 1965 年改制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後,傅斯年的中央博物院就此消失。


承襲著傅斯年的精神,史語所考古館在 1958 年於臺北市南港區落成時,就準備了一間陳列室。而後在 1986 年又興建了歷史文物陳列館大樓,一二層為博物館展示空間,於 1997-2002 年重新整修後,傅斯年創立中央博物院的初衷,可說在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為導向的陳列館中再度復活。


陳列館大廳
陳列館大廳

在近年興起的「民國熱」中,不少人嚮往著大師們的風采,津津樂道於傅斯年、胡適、陳寅恪等學者的掌故,但是對於他們傾注一生的學問卻相對陌生。陳列館的存在,可說是綜合了前人的研究後,將融合自由精神與科學方法的「新史學」化作具體的呈現,也是從歷史學與考古學的角度,對於己身學術史的回顧。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 參觀資訊
地址:115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電話:02 2652 3180
開放時間:每週三、六(週六有定時導覽)
費用:免費
文章資訊
作者 謝金魚
刊登專欄 謝金魚的金魚缸
刊登日期 2014-12-03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