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比賽與認同:香港民族的足球「運動」

於剛過去的6月,香港人對香港足球的熱情暴漲。中國隊一張挑釁性的海報,激起了不少港人支持香港隊的心,令三場香港隊的主場門票均告售罄。香港人觀看的再不是別國的隊伍,而是自己地方的球隊。可能很多人對香港隊的認識就只有在2009年東亞運奪金和它最近的強勢,但是在這個曾經的「遠東足球王國」,足球歷史已逾百年。這篇文章將透過梳理香港足球的歷史脈絡,探討香港人主體性的建立,以及足球與香港民族的關係,並說明如何透過足球深化公民教育。


最先的他者:洋人

足球運動中的對手是確立自己身分認同過程中的「他者」。現代足球源於英國,足球也很快傳入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起初只有洋人才會踢足球,香港足球會於1886年創立,是香港第一個洋人足球會;香港第一個華人足球會──南華足球會則於1910年創立。當時大清國勢衰落,華人屢屢受壓於洋人,因而產生被欺負的感覺。因此,為了在運動賽場上擊倒心目中的他者──洋人,一班香港本地的華人便成立了足球隊。


有了洋人這個他者後,香港足球隊的身分識別很快浮現。在1918年開始,南華參加甲組聯賽,並於1923-24年的球季奪得聯賽冠軍。之後,洋人球隊對華人球隊都是輸多贏少,華人球隊的獨特和優越感亦逐漸從中建立。


足球明星與國族主義

雖然香港球會的實力漸增,但是球員並未因代表香港隊出賽而凝聚身分認同,因為最頂尖的球員不是為香港隊效力,而是為「中華民國」隊作賽,實力稍遜的球員才會代表香港。從1954到1971年間,已經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其足球隊當中大多是香港足球員。這隊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賽的「香港隊」戰績十分輝煌,曾兩度奪得亞運足球金牌,更打入過奧運決賽週,實力在亞洲可說是首屈一指。那麼,這隊球員的身分認同究竟如何?對於球員選擇中華民國隊的原因,從球員口中可窺知一二:部分球員因為所屬球會背後是親台實力而選擇代表民國,或因為代表民國能有機會參加奧運決賽週,並有更好待遇,而非中華民族情操驅使。


至於一般香港人的反應,則實在難以判斷。若只根據親台報章的報導,香港人都支持球隊為中華民國爭光;可是報章的報導難以如實反應市民的真實感覺。其實通常中華民國隊裡二十多人中只有數名球員是台灣人,其餘球員都是香港居民,或根本全隊都是香港人;正選上陣的球員更大多屬香港人。當時香港人熱烈支持本地聯賽足球,例如對比去季香港足球聯賽的平均入場人數只有約一千,1951年南華對巴士的大戰,卻吸引超過三萬名球迷到只能容納一萬五千人的球場。


我們不能夠知道市民對中華民國隊的感覺,只能肯定球迷對本地聯賽的熱情。因此,可以推斷縱使在「中華民國」的旗號下,香港市民真正與足球運動建立了情感聯繫的關鍵,是表現出色的香港球星。


從種族到公民 - 香港民族的足球「 運動 」 文/劉觀城

真正香港隊的主體意識高漲

吳老師說明他推薦本書的兩大原因。第一,近藤在這本書幾乎處理了1931年至1945年臺灣史所有的重大主題,並且提出了具有說服力的看法,本書等同於日本統治臺灣最後十五年的一部通史。第二,本書全面性地掌握此時期的重大史料。
 
在近藤正己教授所使用的史料中,最特別的是日本的軍部檔案,早在1980年代,他已經將軍部檔案關於臺灣的部分全部瀏覽過,並且整理出這些檔案的架構;當年還很少人使用的《臺灣日日新報》,以及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的《大公報》、《中央日報》等報刊史料也納入他的處理範圍之中;此外,吳新榮日記、戶籍資料、田野調查的口述採訪及墓碑等等材料,在本書中也都沒放過。之所以會去進行田野訪調,是因為近藤希望能夠將視線從文字文獻所記載的統治者、上層階級、日本人為主的世界,轉移到被統治者、一般民眾、臺灣人的庶民生活之中。
 
吳老師解釋《總力戰與臺灣》的另一個難得之處在於,它處理了臺灣軍與臺灣總督府的關係。近藤處理的時段是1931-1945年,符合鶴見俊輔提出的「十五年戰爭」時期,鶴見認為,日本在此一時期進入了持續性的戰爭狀態,政黨政治停頓,文官政府的權力下降,軍部勢力抬頭,並脫離政府的約束,成為影響政治決策的重要力量。1931年是日本史轉折的一年,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丕變,各地情勢都趨向嚴峻。該年,臺灣民眾黨被總督府當局勒令解散,在中國大陸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滿州國也於同年成立。日本政府和軍部之間的關係,成為重要的議題。
 
近藤熟習日本近代史的發展,來到臺灣後,自然會思索殖民地臺灣的政軍關係。1918年後,臺灣總督不再擁有駐臺軍隊的調度權,在制度上另外增設臺灣軍司令一職,文武開始分途。但是,臺灣軍並未停止對政局的干涉。例如,在1930年的霧社事件後,由於臺灣軍的強烈抵制,總督石塚英藏最後因而倉皇下台。
 
藉由梳理臺灣軍在臺灣政局扮演的角色,本書展現了1930年代臺灣的變化。首先,總督府為了因應戰爭體制,動員殖民地的「人心」與「人命」,提升了對臺灣社會的干涉與控管程度,這其中多有配合軍方的意圖。1930年代開展的社會教化運動,加強了推廣日語普及、涵養國民情操、鼓勵愛國精神等同化性質的工作。其次,近藤追索了使臺灣軍勢力抬頭的「朱諾號事件」。1935年,荷蘭船朱諾號因避風駛入馬公港停泊,被海軍當作間諜船隻拘押,但是司法單位最後並未採納此項罪名,將其輕判處理,軍方對此大加撻伐,總督府不得不低頭道歉。臺灣軍的力量壓過行政與司法單位,就此成為制度性的常態。
 
接著,吳老師闡釋本書書名的意義。本書的副標題是「日本殖民地的崩潰」,在首章就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並非發生於1945年8月15日。在1944年年底,日本開始對殖民地臺灣的青年徵兵,並賦予臺灣人民參政權,臺灣人在法律身分上取得了與日本國民同樣的權利與義務,「外地」就此編入了「內地」之中,「殖民地」特殊地位已然消失。
 
吳老師解釋本書上下部主題稍顯分離的原因。近藤堅持,除了觀察日本殖民者的作為以外,也要將臺灣人的抗日行動納入視野之中,才能構上文提到的中華民國隊,隨著國際社會漸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在1971年後就沒有香港人代表。1974年後「中華民國」隊更被逐出亞洲足協,從此退出一線球隊的行列。在七十年代前雖然也有正式的香港隊,但是香港的頂尖球星不是代表此香港隊的。自七十年代中起,正式的香港隊終於由香港的一線球星組成,引起香港人對球隊高漲的熱情,「香港人撐香港隊」的意識暗地裏種在球迷的心裏。
 
香港對中國(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場經典賽事是1975年的亞洲盃外圍賽。兩方在該場爭奪小組首名出線的資格,比賽中香港以0:1見負。事後,右派報章均報導香港人在主場熱烈為香港隊打氣,並指球迷不滿踢法粗野的中國隊,左派報章則沒有特別指球迷為香港或中國隊打氣。對比於1959年亞洲盃外圍賽前有報章指香港不應贏中華民國隊,是次香港對中國已經沒有如此描述。
 
香港球迷對香港隊的熱情緊接著在香港對北韓賽事窺見,該場比賽香港隊曾在加時下半場領先,後來才負2:3;從報章的報導可見,香港球迷為港隊熱烈打氣,更有「香港進軍德黑蘭」的字樣。在1977年和1986年世界盃外圍賽作客勝新加坡及中國後,香港隊回港時均有大量球迷接待,更有橫額寫著「香港隊亞洲最好波」,及到現時「香港隊勁揪」仍為香港球迷的頭號口號。這兩場作客比賽歷史性地從電視機直播,讓每一戶香港人都彷彿能與香港隊共同經歷賽事。
 
對比起六十年代,港人對香港隊的激情於七十年代中起到八十年代達到巔峰,香港人也明確的支持香港隊,而非以往的中華民國隊。香港人在足球方面的認同,從一開始簡單的種族華洋二元對立,到確立香港球星的亞洲地位,再演進到確確實實有「香港人」的強烈身分。成完整的歷史圖景。而當時的抗日活動,已經移往中國大陸,在大陸進行反帝國主義活動的臺灣人,便成為本書第二部的主題。時隔二十年,與此相關的著作大量出版,所能見的史料已是近藤撰寫時的幾乎是十倍之多。但早在1980、90年代,近藤就已經基本上展現和分析了這些在中國大陸活動的臺灣人行動及主張,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吳密察老師最後再度強調,後人的研究必須要站在近藤建立的基礎之上來進行。如果在日本學者研究臺灣史的眾多著作中,只選擇一本推薦,他推薦的就是近藤正己的《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
 
 

港足殞落與中華民族運動情意結崛起

可是,在九十年代開始,香港足球慢慢走下坡,從此不再是亞洲的足球王國。2012年11月,香港隊的世界排名更從90年代的歷史高位第90位跌至第172位。香港足球殞落的原因與足總政策和多種因素有關,在此不會探討。隨著香港球隊的實力下降,香港人對香港足球的熱情也消退得所剩無幾。加上世界球賽轉播的出現,港人自然會轉看更精彩的外地球賽。在主權移交前,親中派及民主派皆鼓吹「民主回歸」,香港人對中華民族的身分認同因而增加,甚至可以在運動方面看到。運動對牽動情緒和身份認同有很大的作用,不少香港人會在奧運會為中國隊打氣,並會為中國隊勝出跨欄、跳水、乒乓球等項而高興,甚至比留意香港隊更多。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資料,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年時,港人的「中國人」認同為1997年以來最高。體育和民眾情緒關係密切,例如韓國人會為足球賽中擊敗日本而高興,英格蘭對上蘇格蘭時,球迷的氣氛更是壁壘分明。「香港人」這身份認同在近數十年沒有體育運動之連結下不增反減,相反地,中華民族主義的「中國人」認同,卻隨著主流媒體不斷宣揚中國隊的佳績而上升。


港足與香港人身分重生

不過,在今年6月,中國隊一張寫着「這支球隊的人,有黑皮膚,有黃皮膚,有白皮膚/這麼有層次的球隊,得防着點!」的海報,嘲諷香港隊內有不同膚色的球員,引起軒然大波,更激發香港人支持香港隊的情緒。這張海報為香港民族的內涵提供了想像,一語道破香港民族的意義──公民民族社會。


香港隊有黑皮膚的人,有白皮膚的人,有中國出身的人,也有香港出身的人,但他們都是香港隊的一份子。放諸整個香港民族來看,香港人不是由種族界定,不同種族的人都可以是香港人;香港人是由公民性去建立。就如香港隊的入籍球員願意等待7年,並服從香港隊的訓練,就可以成為香港隊一員。球迷在香港對不丹的比賽中,無論是香港土生土長的球員,還是入籍球員入球,一樣會歡呼,為香港球員的身分自豪。球員跟球迷的連結不是單純的種族關


係,否則華人球迷在「白皮膚」球員入球時就不會慶祝;全場不同種族的人都為香港隊喝采,是由香港人的公民性所連結,而非種族觀點。


“一起跑 Running together” / Sunday League: Hong Kong Falcon vs Paulista / 香港足球 Hong Kong Football (Soccer) / SML.20130428.6D.03394.C169

以足球運動建立香港實力

香港是位於帝國邊陲的小地方,難以透過硬實力來建立勢力和認同,只有文化與體育等軟實力能建立香港的主體性。就如韓國一樣,其硬實力不及中國和日本,遑論在世界舞台上的實力。因此,韓國藉由軟實力,透過輸出韓國文化和體育項目的實力(跆拳道和足球),成為世界上廣為人知的國家之一,使韓國人的身分在世界舞台上確立。


近年香港足球實力雖不如上世紀般強,但是令人驚喜的戰績也不時出現。香港代表隊方面,在2009年的東亞運動會,香港在全場逾三萬名觀眾前爆冷擊敗亞洲足球強國日本,首次在國際綜合運動會足球項目奪得金牌。香港的聯賽球隊在亞洲球會賽事的成績同樣不錯,於2009年的亞洲足協盃,香港球隊南華在四強於主場逾三萬七千名球迷打氣下,僅負科威特競技0:1;去年香港球隊傑志同樣晉身亞協四強,在旺角大球場全場爆滿下,兩回合僅以2:3見負。今年更是史上首次有兩間香港球會打入亞協盃八強賽事。


全職業的香港超級聯賽於去年正式成立,不少球會加緊宣傳,增添媲美澳洲球會的佈置;頂級的球會也各有長遠的計劃和遠大的目標,例如傑志的足球訓練中心已經開始使用,為香港足球提供更好的訓練場地;東方體育會更希望在五年內上市,並訂下4年內奪亞協盃冠軍和7年內贏得亞洲聯賽冠軍盃(亞洲球會的最高榮耀)的目標!足總更希望在2017年能建成大型的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提升香港的足球配套。加上球迷最近的熱情,相信香港足球在未來必定會繼續進步。香港在足球領域上有望成為大國。


回歸本土支持港足

近日一套香港留學生的紀錄片《尋找張子岱》,以尋回香港人遺忘的球星為敘事,讓香港人知道香港以往的足球英雄。張子岱為歷來第一位效力歐洲頂級聯賽球會的華人球員,曾在英甲(當時的英格蘭頂級聯賽)球隊黑池上陣,但香港人現在竟不知道這段歷史,實為足球歷史傳承不佳之故。
 
香港人要增加自己的民族認同,需要「自己的波自己撐」,不再只留意外地足球,然後重視本地球壇培育。要令香港足球進步,最基本的當然是香港人的支持。支持香港足球,最基本就是入場觀看香港的足球比賽,甚或透過關注本地球壇,提出令香港足球進步的方法。足球總會若有球迷的施壓,才會更絃易轍。
 
政策方面,政府應為球員培訓,並訂立長遠規劃。現時香港缺乏足球訓練場地,球會或港隊往往在質素欠佳的球場訓練,更被限制訓練時間。於此,香港政府應儘快興建大型的足球訓練場地,並配合良好的青訓系統,培育足球人才。比利時是以青訓和政策令足球實力大幅提升的最佳例子,憑著優良的政策,比利時的世界排名由2007年的第七十一位到近期的第二位,更出產了夏薩特和高圖爾斯等球星。回到香港,青訓計劃可以與學校合作,鼓勵學校讓學生參與足球運動,一改香港教育制度「重成績,輕體育」的方針。
 
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改善足球場的質素。香港大球場於2013年外隊訪港時,本應是草地的地方變成一片泥地,草地質素惡劣令香港蒙羞國際。旺角大球場更於翻新時設計失誤,浪費空間,令容納人數減少。可以確定的是,沒有良好的場地,香港足球員受傷的風險也會增加,因此政府應立即改善所有足球場地,並研究興建符合成本效益和國際標準的足球場。
 
再者,政府和足總亦要加強打擊假波,令球壇不至被金錢操控。於2014年一場球賽後,廉政公署人員帶走17名球員調查,疑是有人踢假波;2011年亦有香港年輕球員受認識的中共黨員指使,欲收買隊友操控賽果。其實不只是球壇,貪污在香港任何領域都是不能容忍的,廉潔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之一,杜絕假波,方能使香港球壇在公平競爭下進步。香港人若支持香港足球,讓曾經引以為傲的足球不至消失,進而抵擋中國元素入侵,香港便能免於變成沒有價值和文化的孤城。
 
從1986年的5.19之役到2008年的東亞運奪金,香港隊屢創佳績。在此引用李峻嶸博士於《足球王國》開首的一句:「對某些人來說,足球可能只是一個22人追逐皮球的遊戲;但對足球迷來說,球場上發生的事當然不是無意義的追逐。」對我來說,足球就是追逐夢想的遊戲;即使未來陰霾歿港,香港人也要懷著夢想,創造奇蹟。

 

本文刊登於香港大學學生會學《學苑》2015年八月號〈香港新民族運動〉
文章資訊
作者 劉觀城
刊登日期 2015-09-16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留住香港記憶
「我愛香港,可是這個香港,愈來愈不是我理解中、認知中的香港了,你說怎麼辦?」──香港作家石磊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