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好像從來都沒有在燈光好﹑氣氛佳的燭光下享受過美好的晚餐時光。相信不少人不論是到外面的餐廳用餐,或是在家裡自己點起輕盈搖曳的小蠟燭,都有過和情人享受這樣的美好時光。
不過,有趣的是,講到「燭光」的歷史,不得不提到抹香鯨!
在台灣,或許很多人講到抹香鯨,腦袋中出現的畫面大概就是 2004 年的時候在台南的路上爆炸的場景,再加上最近(2015 年 10 月)有新的大隻抹香鯨「登台」,讓抹香鯨「難搞」的形象可能更揮之不去。但自以為鯨騎士的我(趴在那抹香鯨上面的人就是我。當時為 2004 時和大家一起處理那隻爆炸的抹香鯨),覺得應該來替抹香鯨揭開一些較不為人知的歷史。
在現在的社會中,晚上的時候依然燈火通明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有不少人專門會去尋找絕佳的地點來看城市的夜景。但是,這在「古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只要太陽一下山,幾乎就是伸手不見五指了,大概可以想像今年蘇迪勒颱風所破的停電紀錄,很多地方都是黑壓壓的(恩...大概就不止是內湖和南港了?!)。
相信不少人對於:三更半夜,小心火燭!這句台詞都不陌生(腦中可能還有著敲鐘的聲音)。但大家有想過「蠟燭」的起源和背後的歷史嗎?蠟燭在還沒有電及燈光給了我們夜間光源的「史前」時代可是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詳細的蠟燭歷史就交給專業的歷史學家來替大家說故事,不過這邊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西元前早期的蠟燭歷史中,鯨油(尤其是抹香鯨頭部裡的「鯨腦油(Spermaceti)」)就已經在一些地區被拿來當早期的蠟燭原料了!
而由抹香鯨的鯨腦油所製作而成的蠟燭的品質可說是數一數二的,也因此當 1860 年在倫敦的 Metropolitan Gas Act(大都會煤氣協議)首次嘗試要定義蠟燭的亮度(燭光 candlepower)就是用抹香鯨的鯨腦油所製作的蠟燭:
重量六分之一磅(約 76 公克)純的鯨腦油蠟燭在每小時燒 120 格(grain,約 7.8 公克)所發出的亮度。
雖然這燭光亮度在之後被重新定義了好幾次,但是這鯨腦油蠟燭還是和最新的亮度單位(Candela 坎德拉)相去不遠:1 「鯨腦油」燭光約為 0.981 坎德拉。
雖然現在市面上大概很難找到(或是已經沒有了?)由鯨腦油所製作而成的蠟燭了,但是在下次的「燭光晚餐」中,不一定要談到可能會讓大家吃不下飯的爆炸抹香鯨,而可以聊聊你們面前的蠟燭,說不定就是抹香鯨的鯨腦油蠟燭!或許也是個在餐桌上不錯的聊天話題?!(我想大概很多人都不會理我,會覺得為什麼要在晚餐約會的時候講鯨魚...?)
好吧,如果覺得鯨魚的燭光晚餐不夠有趣,那我們來談談抹香鯨如何犧牲小我,而完成美國近代的「大我」!
抹香鯨成就了美國,而石油救了抹香鯨?!
從國家的概念來看的話,說捕鯨業是美國第一個主要的產業,也因此而造就了現今的美國,或許一點也不為過?!
而講到抹香鯨,全世界最著名的抹香鯨大概就是十九世紀中期在梅爾維爾(H. Melville)筆下的 Moby Dick (1851 年《白鯨記》)。抹香鯨會成為《白鯨記》的主角,從人類和鯨魚的互動歷史上來看,或是說從十九世紀當時的美國社會來看,基本上可以說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美國的商業捕鯨活動大約從十七世紀中期開始。
在這之前,這些新大陸的人們基本上就是利用擱淺的個體,而通常這樣的一隻大鯨魚的肉和豐富的油脂等都會在當地的居民間分配(雖然不一定會吃鯨魚肉就是了)。而漸漸地人們意識到在這些體型龐大的鯨魚背後也是一樣「龐大」的經濟利益,美國沿岸的捕鯨活動大概就在約《白鯨記》誕生的兩百年前(1650 年代左右)正式開啟。
人們開始在海邊駐點,只要一看到任何有鯨魚的跡象或是動靜,在簡易瞭望台的人員馬上會大喊:有鯨魚或是鯨魚來了!之類的話。而其他在岸邊等候已久的人也馬上上緊發條,腎上腺素激增的全身興奮也緊張了起來,立刻將那小型的捕鯨船推入海中,開始追捕那海中巨獸。
不論是為了生活還是為了更多的財富,這都是一場賭上身家的「遊戲」。
雖然無法和二十世紀的捕鯨效率相比,而且危險性(恩...傷亡及死亡率)也極高,但是過了大約半個世紀後(十八世紀初期),沿岸的鯨魚數量已經沒有辦法滿足他們的需求,遠洋捕鯨是勢在必行的了。
從這時候開始(大約距今兩百年前),美國的捕鯨業開始了大航海時代。掌握及控制全球的經濟活動,並且開啟所謂的「美帝」霸權,或許該從這裡談起。
怎麼說呢?
目前全球主要的經濟活動及命脈在很大的程度上,基本上都受到石油的影響,但是整個「石油產業」大概是在十九世紀中期左右開始發展起來。而在這之前,最重要的「油」,基本上就是「鯨油」了。
而美國東岸的一個小島:Nantucket(南塔克,美國麻州 Massachusetts)也在當時成功的崛起,因此成為了美國捕鯨業的代名詞。從南塔克的「島旗」就可以一窺捕鯨業和抹香鯨對他們有多重要了!
南塔克(Nantucket)這名字或許大家會覺得有點陌生,但南塔克就是《白鯨記》所「取景」的地方。而值得一提的是,大家所熟知的或常喝的「星巴克(Starbucks)」也和南塔克有點關係。
或許對於星巴克比較熟悉的人已經知道「星巴克(Starbucks)」這店名的由來是取自《白鯨記》中的一個角色(Mr. Starbuck),「星巴克」先生就是南塔克出身的。(順帶一提,星巴克的三個創始人其中一個 Gordon Bowker,一開始是想用《白鯨記》中的船名 Pequod 俾桂德 來當店名...)
整個世界都是無拘無束的捕鯨場
隨著捕鯨的數量越來越多,船也建造的越來越大,航行的距離及時間也越來越長(一趟出海,最多會長達三到四年的時間才能回家...如果還活著的話),才能找到足夠的鯨魚維持一定的獲利。
在十九世紀中期的時候(大約就是《白鯨記》出版的時候),美國基本上就是全球捕鯨業的霸主。當時全世界大概有將近一千艘捕鯨船左右,而美國的捕鯨船數量佔了大約七、八成。
1859 年,改變,或可以說是拯救了鯨魚的未來?!
(有沒有覺得這一年很熟悉?!這一年在英國也有另一件大事,那就是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出版)。
1859 年的時候在美國賓州(Pennsylvania)成功的進行了商業性的石油開採。這事件也幾乎完全改變了遊戲規則,進而開啟了即使到現在仍在影響全球運作的「石油產業」。
但也因為這一事件的發生,美國的捕鯨業開始走下坡,因為在可以很有效率地獲得石油後,鯨油的獲利效益太低了!
舉例來說,在 1862 年的時候,賓州一年就產出了大約三百萬桶的油!而從鯨魚身上「只」榨出了十五萬桶油左右。
在這之後,美國逐漸地將全球捕鯨業的龍頭寶座讓出,雖然美國的捕鯨還是有一定的量,但是基本上已經是夕陽產業了。
不過,因為科技及捕鯨技術的發展,捕鯨業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已經是不用賭上生命來換取利益的產業了。也因此,在二十世紀這一百年間,全球還是有將近三百萬隻的大型鯨魚進入了捕鯨業的產業鏈中...這又是另外一段海上的戰爭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