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英國人如何學歷史?──英格蘭地區的中學課綱

2015-09-06

近日我國課綱微調一事引發激烈討論,甚至連筆者今年暑修上課時,美國客座教授也對此頗為關注。由於筆者的研究興趣為西洋史,加上去年夏天至英國遊學之經歷,使筆者想要翻譯英國教育部公佈之國家統一課程綱要,提供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這份綱要出版於2013年9月,於2014-2015年開始使用。筆者無意於此進行一篇完整的英國歷史教育研究,故僅針對此課綱與翻譯過程進行扼要說明。首先,英國的教育體制採用二條平行的學校系統:公立學校系統(State System)與私立學校系統(Independent System)。義務教育(五至十六歲)分為二階段:幼兒/小學教育、中學教育;義務教育結束後,也就是法定年滿十六歲的學生有擴充教育及高等教育二途可以選擇,前者著重各項資格的取得,後者則提供學士至博士之課程。

 

國家課綱明定學生於各個階段學習的「最低標準」,並要求公立學校遵守,私立學校不在此限,不過大多數私校也會採用。歷史課綱而言分為三階段(Key Stage 1-3),前二階段為初等教育(適用於初級學校,即Primary School),第三階段為中等教育(適用於中學,即Secondary School),若對應臺灣的體制,整份課綱大約橫跨我們的小學到高中結束。另外要說明的是,英國教育部公佈的課綱僅適用於英格蘭地區,威爾斯、蘇格蘭與北愛爾蘭並不使用。

 

由課綱之中,我們能觀察出英國歷史教育的一些特徵。他們的歷史教育進程始於本國史、終於世界史,大致的建構策略為:認識世界歷史之全貌→理解史學概念→掌握史學方法→形成自身史觀。第一至二階段之中,他們將本國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中看待,而第三階段透過學習世界史最終又讓學生反思英國於世界上處於什麼位置。以筆者之見,英國學生學習歷史的整體過程其實是在練習「觀察」歷史,這點我們能由課程中大量的對比、辨析史料等內容發現。

 

由這份課綱能發現三項特徵:
(一)重視歷史與現世生活之連結:如重要的史家卡爾(E.H. Carr,1892-1982)於《What is History?》一書所言,史家、史學與時代的關係若以一言蔽之,即史家為其所處時代之產物、歷史是現在和過去不斷的對話。又法國年鑑學派始祖布洛克(Marc Bloch, 1886-1944)於《The Historian’s Craft》之主張,史家必須由過去瞭解現在。
(二)重視「變化」的過程:第一至三階段中,時常以特定區域/部分反映整體國家/時代之發展。這項策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親身體驗判讀史料、辨析真偽等,符合布洛克「歷史考證」之概念,體現其所主張以「人」為追索對象、研究主體,是為歷史學的基本信條。
(三)以歷史書寫之練習建立史觀

 

筆者認為,英國歷史課綱重視思辨過程是臺灣可以學習之處,在教學安排上,讓學生先掌握史學語彙,並針對一些抽象名詞與概念進行思考,之後真正航行於歷史事件的大海上才不致一時迷失方向。歷史學並非古玩學,歷史學家也並非食屍鬼,我們研究的人物或事件縱使已逝,其實不然,否則何以克羅齊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Every true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1917)],我們或許能理解為「所有歷史都是鮮活即時的」。以當下最流行的「一句話惹毛某某人」來說,時常有人問:「讀歷史系以後能做什麼?」,筆者總是回答:「學習歷史是全人格的訓練!」如果有一天,臺灣的歷史教育能夠做到思考與博聞等量齊觀,希望能見到不僅是歷史系學生、乃至於所有學過歷史的人們,都能理直氣壯地說出這個答案。

 

關於英國國家課綱,所有科目都能在此找到:https://www.gov.uk/government/collections/national-curriculum

 

全文PDF下載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生)

 

英格蘭國家課綱[1]

歷史課程第一至二階段


學習目的


優質的歷史教育將有助於學生對不列顛乃至於廣大世界之過去具備連貫的認知。歷史教育應當啟發學生進一步探究過去之興趣。教學應使學生具備以下能力:提出知識性問題、批判思考、評估史料、檢驗論證、鑑往知來。歷史能幫助學生理解人類生活的複雜性、社會變遷的過程、社會多樣性、不同社群之關係以及其所屬時代的認同與變化。


目標


國家課綱旨在保障學生得以:


  • 瞭解不列顛群島完整連貫、編年敘事、從上古至現代的歷史:人們的生活如何形塑這個國家,以及我國與世界的相互影響關系

  • 瞭解世界史的重要層面:古文明之本質、帝國的擴張與消解、舊時非歐洲社會之特質、人類的成就與過錯

  • 習得並應用抽象概念之詞彙,如:帝國、文明、議會、農民

  • 理解史學概念,如:連續性與變遷、因果關係、相似性、差異性、重要性,進而闡述其關聯、進行對比、分析趨勢、提出有歷史根據之問題,並且從是敘述與分析兼具之歷史書寫

  • 掌握史學方法,包含如何嚴謹的運用史料提出歷史解釋,並說明史家何以建構出相左之論證與解釋

  • 透過將所學置入個別時代脈絡—地方、區域、國家與全球,文化、經濟、政治、宗教與社會,長時段與短時段—進而建立其史觀

預期成效


每一個學習階段結束時,學生應認識、理解並能夠應用相關課程中已講述之事件、技能與歷史進程。


※ 法律並未要求各校講授方框中(見下文中括號與方框內)範例之內容,或其他被認定為非法定強制範圍之內容。


授課內容


第一階段


學生應發展對過往之意識,並能使用與該時代語境相關之共同語彙。他們應知道所學之人物與事件如何服膺於時代框架之下,並且能辨識各時代生活方式之異同。他們應有能力使用豐富之史學語彙。他們應提問以及回應問題,並能從故事與其他史料中提取部分資料,以此顯示他們瞭解該歷史事件的關鍵之處。他們應瞭解一些史家探究過去之方法,並辨別出相異的呈現方式。


為確保上述進程能於教學時詳述,上列關於人群、事件與變遷之綱要於教師授課時,經常需要事先介紹第二、三階段方能完整習得之歷史時期。


此階段學生應習得:


  • 現存歷史記憶之變遷。此項適合用於展示國民生活各層面之變化

  • 現存歷史記憶之外,對國家與世界而言重要的事件[例如:1666年倫敦大火,人類史上第一次飛行,或人們以節慶、紀念日所緬懷之事件]

  • 過去對國家與世界有重大貢獻的重要人物。其中特定人物可用於比較相異時代之生活層面[例如:伊麗莎白一世與維多莉亞女王、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與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與伯納李(Tim Berners-Lee)、老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與路尼(L.S. Lowry)、帕克斯(Rosa Louise Parks)與戴維森(Emily Davison)、絲寇(Mary Seacole)/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與卡維爾(Edith Cavell)]

  • 特定地區之重要歷史事件、人物與地點

第二階段


學生應持續地發展依據年代順序之歷史知識以及對我國歷史、區域歷史以及全球史之認識,建立橫跨其所學習時代、清晰之歷史敘述。學生應注意各時代的關聯、對比與趨勢,並逐漸能正確使用專業史學術語。他們應時常提出有歷史根據且關於變遷、因果、異同、重要性之問題。他們應能形成資訊完備的回應,其中包含仔細考量後篩選並組織而成的歷史資料。他們應瞭解史家如何以各種史料建構對過去的認知。
 
為確保上述進程於我國歷史、區域歷史及全球史授課時得以詳述,教師應整合縱觀與深度研究,幫助學生瞭解整體歷史發展的特定時期,以及特定層面內容之複雜性。
 
此階段學生應習得:
 
◆ 我國(英格蘭、蘇格蘭與威爾斯)自石器時代至鐵器時代之變遷
 
範例(非法定範圍)
 
此範圍可包含:
 
– 新石器時代晚期之漁獵社會與早期農業,如:斯卡拉布雷遺跡(Skara Brae)
 
– 銅器時代的宗教、科技與遷徙,如:巨石陣遺址
 
– 鐵器時代丘陵要塞:部落國家、農業、藝術與文化
 
◆ 羅馬帝國及其對我國之影響
 
範例(非法定範圍)
 
此範圍可包含:
 
– 凱撒試圖於西元前55-54年入侵不列顛地區
 
– 直至西元42年的羅馬帝國以及其軍力
 
– 克勞迪烏斯(Claudius)成功入侵並征服不列顛,含哈德良長城之防禦工事
 
– 不列顛的抵抗,如:威爾斯的布迪卡女王(Boudica)
 
– 不列顛的「羅馬化」:諸如凱爾文特地區(Caerwent),以及對於科技、文化與信仰之衝擊,含早期基督教
 
◆ 盎格魯-薩克遜人與蘇格蘭人的拓墾
 
範例(非法定範圍)
 
此範圍可包含:
 
– 西元410年羅馬人撤出不列顛與西羅馬帝國滅亡
 
– 蘇格蘭人侵略北愛爾蘭至不列顛北部(即今日蘇格蘭地區)
 
– 盎格魯-薩克遜人入侵、定居與建國:各地區的命名及村落生活
 
– 盎格魯-薩克遜藝術與文化
 
– 皈依基督教—坎特伯里、愛奧納島與林迪斯法恩地區
 
◆ 維京人與盎格魯-薩克遜人爭奪英格蘭王國,至懺悔者愛德華之時期
 
範例(非法定範圍)
 
此範圍可包含:
 
– 維京人入侵
 
– 阿爾弗雷德大帝與埃塞爾斯坦(首位英格蘭王)的抵抗
 
– 更多維京人入侵與歲貢
 
– 盎格魯-薩克遜法律與正義
 
– 懺悔者愛德華及其之死(1066)
 
◆ 區域歷史研究
 
範例(非法定範圍)
 
此範圍可包含:
 
– 深入研究上述任何不列顛地區
 
– 研究於此期間我國歷史如何反映於特定地區(可超出1066年之外)
 
– 研究1066年之後某歷史時期對特定地區之重要性
 
◆ 針對我國歷史上特定時期或主題之研究,旨在擴展學生對於1066年後事件年表之認知
 
範例(非法定範圍)
 
此範圍可包含:
 
– 以案例研究王室權力之移轉,如:約翰王、安妮女王與維多莉亞女王
 
– 社會史之變遷,如:盎格魯-薩克遜時期至現代的犯罪與懲罰,或二十世紀的休閒娛樂
 
– 晚近(包含現代)我國歷史中希臘羅馬文化的遺產(藝術、建築或文學)- 我國歷史之轉捩點,如:第一條鐵路系統,或一戰時的英倫戰役
 
◆ 早期文明之成就 — 概覽人類文明最初的形成地點與時間,以及深入研究接踵而至的蘇美文明、印度河谷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中國殷商文明
 
◆ 古希臘 — 研究其生活與成就,以及他們對西方世界之影響
 
◆ 研究一個非歐洲地區的社會,以此與我國歷史形成對比,由下列主題選擇:早期伊斯蘭文明(包含西元900年前後之巴格達),瑪雅文明(西元900年前後),西非貝南文明(約西元900-1300年前後)


英格蘭國家課綱


歷史課程第三階段


學習目的


優質的歷史教育將有助於學生對不列顛乃至於廣大世界之過去具備連貫的認知。歷史教育應當啟發學生進一步探究過去之興趣。教學應使學生具備以下能力:提出知識性問題、批判思考、評估史料、檢驗論證、鑑往知來。歷史能幫助學生理解人類生活的複雜性、社會變遷的過程、社會多樣性、不同社群之關係以及其所屬時代的認同與變化。 


目標


國家課綱旨在保障學生得以:


  • 瞭解不列顛群島完整連貫、編年敘事、從上古至現代的歷史:人們的生活如何形塑這個國家,以及我國與世界的相互影響關系

  • 瞭解世界史的重要層面:古文明之本質、帝國的擴張與消解、舊時非歐洲社會之特質、人類的成就與過錯

  • 習得並應用抽象概念之詞彙,如:帝國、文明、議會、農民

  • 理解史學概念,如:連續性與變遷、因果關係、相似性、差異性、重要性,進而闡述其關聯、進行對比、分析趨勢、提出有歷史根據之問題,並且從是敘述與分析兼具之歷史書寫

  • 掌握史學方法,包含如何嚴謹的運用史料提出歷史解釋,並說明史家何以建構出相左之論證與解釋

  • 透過將所學置入個別時代脈絡—地方、區域、國家與全球,文化、經濟、政治、宗教與社會,長時段與短時段—進而建立其史觀 

預期成效


每一個學習階段結束時,學生應認識、理解並能夠應用相關課程中已講述之事件、技能與歷史進程。


※ 法律並未要求各校講授方框中(見下文中括號與方框內)範例之內容,或其他被認定為非法定強制範圍之內容。


授課內容


第三階段


學生應兼顧依年代順序之歷史知識以及對我國歷史、區域歷史以及全球史認知的廣度與深度,從中習得充實完備的內容,替未來更廣泛的學習做準備。學生應認識重要歷史事件,由此進行連結、對比以及從長時段中擷取歷史片段加以分析趨勢。他們應能更深諳史學術語及觀念他們應作出有歷史根據之研究,其中包含他們自身形成的史觀,並撰寫與此相關、結構嚴謹、以史料佐證的報告作為回應。他們應瞭解史家如何以各種史料建構對過去的認知,並且明白如何得出不同的論證與歷史解釋、為何有此結果。
 
為確保上述進程於我國歷史、區域歷史及全球史授課時得以詳述,教師應整合縱觀與深度研究,幫助學生瞭解整體歷史發展的特定時期,以及特定層面內容之複雜性。
 
此階段學生應習得:
 
◆ 1066-1509年中世紀不列顛地區的教會、國家與社會發展
 
範例(非法定範圍)
 
此範圍可包含:
 
– 諾曼人的征服
 
– 基督教世界、十字軍運動與宗教之重要性
 
– 教會與王權之鬥爭
 
– 大憲章與議會之重要性
 
– 英格蘭對威爾斯和蘇格蘭的征服運動(直至1314年)
 
– 社會、經濟與文化。例如:封建制度、宗教與日常生活(教區、修院、莊園)、農業、貿易與市鎮(尤其是羊毛貿易)、藝術、建築、文學
 
– 黑死病及其對社會經濟之衝擊
 
– 農民起義
 
– 英法百年戰爭
 
– 玫瑰戰爭;亨利七世及其社會重整
 
◆ 1509-1745年不列顛教會、國家與社會
 
範例(非法定範圍)
 
此範圍可包含:
 
– 文藝復興與歐洲宗教改革
 
– 英國的宗教改革與教會改革(亨利八世至瑪莉一世)
 
– 伊莉莎白時期的宗教和解以及與天主教會之衝突(含蘇格蘭、西班牙和愛爾蘭)
 
– 首次殖民美洲以及接觸印度
 
– 英國內戰(1642-1651)之起因與過程
 
– 英格蘭聯邦-護國公時期(含克倫威爾遠征愛爾蘭)
 
– 王政復辟時期、光榮革命與議會權力
 
– 1707年聯合法案、1715漢諾威王朝之繼承以及1745詹姆斯黨人叛亂
 
– 該年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例如:城市與鄉村之工作與休閒、日常生活之宗教與迷信、劇院、藝術、音樂、文學
 
◆ 知識、政治權力、工業與帝國:1745-1901的英國
 
範例(非法定範圍)
 
此範圍可包含:
 
– 歐洲與英國的啟蒙運動,其中與十七世紀思想家、科學家之關聯;皇室社會之建立
 
– 英國的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其影響與終止
 
– 七年戰爭與美國獨立戰爭
 
– 法國大革命之戰
 
– 第一個工業革命國家及其社會衝擊
 
– 政黨政治,選舉權擴大與社會改革
 
– 深入研究大英帝國之擴張(如:對印度之殖民)
 
– 愛爾蘭與自治運動
 
– 達爾文的《物種源始》
 
◆ 1901至當代英國、歐洲與世界之挑戰,以及納粹大屠殺
 
範例(非法定範圍)
 
此範圍可包含:
 
– 女性參政權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和平條約
 
– 戰間期:經濟大蕭條與獨裁者的崛起
 
–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邱吉爾的戰時領導
 
– 福利國家之形成
 
– 印度獨立與帝國之終局
 
– 戰後英國社會、文化與科技變遷
 
– 1945年後英國於世界之地位
 
◆ 區域歷史之研究
 
範例(非法定範圍)
 
此範圍可包含:
 
– 深入研究上述任何不列顛地區
 
– 研究於此期間我國歷史如何反映於特定地區(可超出1066年之外)
 
– 研究1066年之後某歷史時期對特定地區之重要性
 
◆ 研究我國歷史之特定層面或主題,以此加強和擴展學生對西元1066年前年代紀事之瞭解
 
透過取材於鐵器時代至現代之案例研究,瞭解不列顛地區政治勢力之變遷
 
鐵器時代至現代我國之地貌變化
 
至少進行一則重要的社會或議題之世界史研究,並闡明它與其他地區發展之相互關係[例如:1526-1857年蒙兀兒帝國統治下的印度,1644-1911年中國的清朝,約於1800-1989年間俄羅斯帝國的變化,二十世紀的美國]
 

[1] 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當中,由英國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公佈之課綱僅限於英格蘭地區(England),威爾斯、北愛爾蘭與蘇格蘭並不使用,故本文標題譯作「英格蘭」以示區別,特此說明,以免造成讀者混淆。

文章資訊
翻譯/說明 曾怡嘉
刊登日期 2015-09-06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