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食安危機,政府的應對措施竟是舉辦烹飪比賽,或是讓高官在鏡頭前大啖美食。
這不是臺灣,而是被狂牛症嚇到手足無措的大英帝國……
英國風起雲湧的十年
福克蘭群島戰爭剛剛落幕,英國揮舞著戰勝國的旗幟而全國歡騰。沒有人想到接下來的 10 年裡,英國食品業即將面臨到風起雲湧的挑戰,更將恐懼傳播到了全世界。
1990 年,柴契爾夫人任期的最後一年,英國通過了《食品安全法(The Food Safety Act)》。此法最大的衝擊是將食品安全的責任歸屬於販售商品的零售商 [1],此法塑造了「賣家需對產品負責」的具體概念,並指出零售商需採取「合理的措施」以確認自家的食品是安全的。
可想而知,此法頒布之後,零售商為了確保上游原料的品質,便不再以最低價格作為交易的考量,轉向要求上游供應商提供認證,證明原料的生產過程安全、合法。
這種風氣上的改變,讓誠信的供應商能在市場上具備更強的競爭力,產業天平朝著「優質自主管理」的方向偏移。超商與有認證的農場交易,不但可在法律上站得住腳,更可藉此行銷自家的商品有更高的食安保證,提高了消費者對自家產品的信心!
空洞的大腦
早在八〇年代,英國的農場裡陸續傳出有焦躁不安,具攻擊傾向的牛隻。困惑的牧場主向科學家求助,希望能找出病因。可惜的是除了在牛隻的大腦裡看到許多海綿狀的空洞外,剩餘的皆一無所知。這種致命的新型瘟疫被命名為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並在牛群裡快速傳播,到了 1990 年,全英國已將近15,000 頭牛遭到感染。
但更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大英帝國奇怪的政策和安撫民眾的方式。
面對逐漸上升的疫情,政府對外宣稱此病無害,希望安撫民眾;對業者卻要求立即撲殺病牛,內外不一的態度讓民心浮動不安。
媒體們給了這個疾病一個驚人的代號--「狂牛症(Mad Cow)」,民眾的信心隨著聳動的名詞快速地崩解!但英國政府依舊以官僚般的陳腔濫調應對大眾:政府資助廚藝競賽、農業部長在電視上表演吃牛肉漢堡,甚至,英國首相也公開宣稱人類絕不會染上此病……
儘管政治人物們一再保證食用牛肉安全無虞,但下令禁止食用的部位卻越來越多,互相矛盾的作法讓業者和人民越來越困惑。人類因食用牛肉而染上狂牛症的傳言逐漸喧囂塵上,1995 年更在一名年輕的死者大腦中發現海綿狀的空洞。
排山倒海的證據終讓政府低頭,終於在 1996 年,衛生部長總算對外承認,牛肉正在毒害英國百姓[2]。
一夕之間全球譁然,英國牛肉成了恐懼的焦點,肉品業者赫然發現他們面臨了史以來最大的危機 — —該如何挽回消費者的信心呢?
引入風險概念,履歷透明化
面對危機,英國政府、供應商和零售商各自採取了不同的措施。
政府的方法是:引入風險概念、更新法令,並實施更嚴格的抽檢。
而供應商們共同成立了公正的第三方組織--英國肉品安心組織(Assured British Meat/ABM),逐步地建立起肉品的品管計劃,作法是從農場、運輸、加工廠到市場都建立起一致的標準,並開放所有紀錄以供查詢,用公開資訊的方式表明肉品的安全性。而零售商則更注重食品的「可追溯性」,以及供應商是否有良好的第三方組織保證。
換言之,零售商傾向於和加入 ABM 的業者進行交易,使得優質業者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更加有利。這種標榜完全公開、嚴格把關的第三方組織能夠追蹤肉品從農場到市場的每一個步驟,而透明化的紀錄更提高了大家的信心。
於是從肉品業的透明管理下,整個生產鏈的縱向協調呈現了更緊密的生態,也讓食品業從被動的遵守政府法令,開始轉向自我制訂規格標準的另一種層次。
英國經驗有其值得所借鏡之處嗎?
臺灣近年來發生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食安事件,如:黑心廠商用塑化劑取代合法的加工劑、擅自添加銅綠葉素假冒高價橄欖油、混摻餿水油假冒豬油等,一再地打擊了民眾的信心,更削弱了食品業者和政府的公信力。而英國的食品業也曾面臨信任危機,他們的作法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呢?
從英國的作法中可以看到,不論是政府實施的新法,或是業者自行推動的改革,都讓市場的優勢逐漸地傾向了守規矩的供應商,讓優質的廠商有較高的競爭力,逐漸地在市場上達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
而剛就任的蔡英文總統,在食安上提出了「源頭管理」、「生產管理」、「加勤查驗」、「提高懲罰」、「全民監督」五項政策,其中有許多令人期待的措施,如:將風險管理納入食安概念中、建立食品產銷資料庫、成立毒物管理所等。
但與英國相比,我國的食安五環概念仍偏向由政府單方面負責,試圖用更繁重的檢驗和懲罰,在數以萬計的廠商中挑出「劣幣」。面對數十萬間的商家,在有限的人、財力條件之下,成效恐怕難以讓每個人都滿意。
反觀英國的作法,讓本國內的食品市場轉型成「優質廠商擁有更高競爭力」的環境,運用零售商、民眾和媒體的力量,以市場機制自然地淘汰掉「劣幣」廠商(滅頂行動可算是範例)。
如果,食品市場能讓誠信的廠商獲得更多優勢,那麼廠商就不再需要仰賴虛無縹緲的「良心」,反而是實值的利益誘因來加強自我管理,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減輕政府的支出,並且未來若有黑心廠商以前所未見的方式汙染食品,消費者不需要等待冗長的立法過程,市場的風氣和機制就會自動地抵制黑心廠商,這種方式將比被動的等待政府修法、執法還要來得更有效!
本文感謝泛科學編輯趙軒翎、上下游新聞網記者郭琇真和文化國小教師沈昭君協助。
[1] 此法的內容包含極廣,本文僅就一部分進行探究。
[2] 人也會產生類似狂牛症的疾病,稱為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cob Disease; CJD)。此病原僅限於遺傳和少數人吃人的案例,但九〇年代後出現了數起非遺傳性、又找不出病因的患者,更可怕的是患者們居住於有狂牛症疫情的英國,因此倍受聯想。此類疾病被稱為新型庫賈氏病(new variant CJD;nvCJD),被認為和食用染有狂牛症的牛肉有關。
- 麥克斯(D.T. Max),《蛋白質殺手-狂牛病、致死性失眠症與普利子的糾葛之謎》,台北:天下文化,2009。
- 許輔,〈提高食品安全-食品登錄與食品追溯〉,《科學月刊》,395(台北, 2014.11)
- 宋華聰,〈狂牛病的認識與防範措施〉,《農政與農情》,143(台北,2004.05)
- 楊鷺花,〈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對我國的啟示〉,《中國食物與營養》,9(北京,2007):13-15。
- 張守文,〈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主要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國食品學報》8.6(北京,2008.12)
- 黃興偉,〈綜述:英國嚴格管理食品生產和銷售〉,《新華社》(人民網,2002年3月14日)
- 白麗,鞏順龍,趙岸松,〈食品安全管理問題研究進展〉,《中國公共衛生》24.12(瀋陽,2008,12)
- 王德生,〈美國食品安全政府監管體系概述〉,上海圖書館服務情報(2012,07)
- 賴秀穗,〈認識狂牛病、放心吃牛肉〉,中華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官方網,2009。
- 中華民國食品安全辦公室 (2015)食品安全管理組織暨運作。中華民國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 104 年第 1 次會議
- "John Gummer: Beef eater." BBC (UK, 11 October 2000)
- Food Safety Act 1990: a guide for your business.
- Hobbs, Jill E and Fearne, Andrew and Spriggs, John. "Incentive structures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Food Control, 13(Amsterdam, 2002): 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