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化部響應世界閱讀日的指標品牌-「走讀臺灣」已邁入第 5 年,今年以「走!讓書本帶路」為題,在全球歷經疫情而停擺的這三年來,「走!」不僅是一種動態意象的詮釋,同時也是鼓勵一同出發,讓書本帶領我們展開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2020 年首創的經典路線,推動「文本」結合「走讀文化路徑」,更奠定了走讀活動樣態的典範,也讓閱讀得以轉換為更多元的面貌走入民眾生活,加深整體活動的文化性質以及走讀核心價值。
今年,故事 StoryStudio 延續品牌的歷史脈絡及議題梳理特色,策劃經典路線「閱讀風土,以書帶路」特別企劃,從 17 本文學著作萃取出遍及北中南東四地的深度走讀路線。企劃中的「閱讀風土」揉合了「風」與「土」的意象,土代表了在地、沈穩,代表了文化的傳承與累積;而風則是變動不居的,象徵著文化的流動與互動,兩者形成了張力與對比,恰好提醒我們,每個地方的生活與文化,都是在歷史的延續中,同時不斷突破與更新。
今年的經典路線著重三個主軸:不同族群與文化的混合、在地與世界的鏈結,以及人文與自然的互動,以凸顯臺灣文學與文化的特色。期待透過「閱讀風土,以書帶路」八條經典路線,邀請讀者與我們一起在風與土之間、走與讀之間,再次認識臺灣。
經典路線1
海產的雞籠
臺灣的歷史與海洋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基隆的發展更是如此。基隆市街上的古樸廟宇、城隍、媽祖、開漳聖王,無一不證明著基隆當時曾為漢人移民新天地的痕跡。但在更早一點的十七世紀,便有歐洲人從海上來到基隆——當時的「雞籠」。基隆的發展更是與漁業、漁港息息相關,本路線要從「海產」的角度切入,邀請大家聽聽這座終日陰雨綿綿城市的繁華前世。
核心文本:
曹銘宗,《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臺灣海產的身世》,貓頭鷹,2023
延伸閱讀:
黃之陽,《怪奇海產店:海島子民的海味新指南》,遠流,2022
曹銘宗,《艾爾摩沙的瑪利亞》,時報,2021
林楷倫,《偽魚販指南》,寶瓶,2022
經典路線2
臺中漫遊路
日治時期是臺灣歷史發展的重要時代,也是構成臺灣土地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這座島嶼的生活,如今仍深深受到該時期的影響,尤其是飲食方面,隨著日式文化的引進,臺灣的飲食型態也有所改變。此條經典路線以楊双子老師的《開動了!老臺中》為核心文本,安排與食物文化相關的路線,讓民眾跟著此書的足跡,一同踏訪臺中的古早美食。
核心文本:
楊双子,《開動了!老臺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玉山社,2021
延伸閱讀:
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遠流,2021
經典路線3
海與討海人
漁業是島嶼相當重要的傳統產業,討海人的豪放及膽識是從一次次出海後磨練的結晶。此條經典路線,以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所著的《最後的海上獵人》為核心文本,文本中以小說的敘事方式來描寫「海上獵人」的故事及生活樣貌。有如觀察者一般絲絲入扣的細節,引起讀者對於討海生活的興趣。路徑將安排民眾搭上漁船,走入海面,在海洋的氣味和浪潮的拍打下感受廖鴻基老師的文字張力以及漁業的辛勞及成就。
核心文本:
廖鴻基,《最後的海上獵人》,聯經,2021
延伸閱讀:
廖鴻基,《魚夢魚:阿料的魚故事》,有鹿文化,2022
經典路線4
女人的鹿港
1983 年,作家李昂出版了《殺夫》一書,轟動當時的臺灣社會,更開啟了許多人對於女性與性別的思考。40 年後看來,本書所觸及的議題仍未過時。在這本作品中,除了對於女性處境的深刻描寫,也有著對於故鄉鹿港的人文關懷與紀錄,同時批判鹿港傳統人情與風俗習慣。在作品出版 40 週年之際,這條路線邀請讀者一起來到這座熱鬧的歷史文化小鎮,並從女性的眼光,體驗作品中所描述的鹿港。
核心文本:
李昂,《殺夫:鹿城故事》,聯經,1983
經典路線5
大港的傳說
#臺灣臺語路線
胡長松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臺語小說創作者,他的新作《幻影號的奇航》,以一艘從高雄航向日本長崎郵輪為起點,透過魔幻寫實的手法,講了一個臺灣捲入國際複雜政治漩渦的迷人故事,也因此成為首次獲得金鼎獎的臺語文學長篇小說。在這本長篇小說之前,胡長松就以長期耕耘高雄的在地書寫,以不同文學形式,記錄這片土地的歷史。這條經典路線以胡長松的臺語文學作品為出發點,希望帶領讀者重訪高雄歷史,特別是以哈瑪星為軸線,看見貿易、港口與海洋的故事。
核心文本:
胡長松,《幻影號的奇航》,前衛,2021
延伸閱讀:
陳柔縉,《大港的女兒》,麥田,2020
經典路線6
南光照北埔
#臺灣客語路線
鄧南光,本名鄧騰輝,出身於北埔的客家人。日本時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攝影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以他的眼光,記錄下了時代。在《南光》一書中,小說家朱和之以鄧南光的故事,帶領讀者探索寫真術初生與現代性的議題。這條經典路線預計以鄧南光紀念館為起點,並走訪同樣在臺灣客家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姜阿新洋樓、金廣福公館和天水堂,以及北埔代表文學作家龍瑛宗的生命史。
核心文本:
朱和之,《南光》,印刻,2021
延伸閱讀:
劉知甫、周芬伶,《龍瑛宗傳》,印刻,2015
經典路線7
祖居的山林
#臺灣原住民語路線
臺灣戶外登山的起源,大約從日治時期的山林調查開始,其中山林協作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有一群在山林的人,用自己的腳走出深林路徑,用頭帶指引族群與登山者生命經驗。原住民寫作者沙力浪,在《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中跟隨這群巡山員、高山嚮導、山林協作等人,加上自己透過二十年來的山林協作經驗,希望藉此紀錄族人的生命故事與山林的文化歷史。
核心文本:
沙力浪,《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健行出版,2021
延伸閱讀:
郭彥仁,《走進布農的山》,大家出版,2022
尤巴斯‧瓦旦,《魂魄YUHUM》,玉山社,2022
經典路線8
南國與萬國
隨著電視劇「斯卡羅」引起關注,許多人開始注意到十九世紀屏東多元而豐富的過往,以及牡丹社事件對於臺灣與東亞歷史的重要。在那個時代,今天的國境之南,原來是與萬國相遇的窗口。而今電視劇雖然已經落幕,歷史的挖掘卻仍在持續中。日本學者平野久美子的《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可以說是晚近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這一條經典路線,我們希望帶領讀者重回十九世紀,走訪牡丹社事件背後那段複雜的歷史。
核心文本:
平野久美子,《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游擊文化,2021
2023走讀臺灣,讓我們一起挑本好書,在風與土、山與海、走與讀之間,從文本裡的故事,再次認識孕育我們的這塊島嶼。
完整走讀路線與活動報名方式將於 5 月起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