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入「324 版畫工作房」,首先會注意到溫和搔癢鼻腔的油墨味,彷彿無意間翻開一本被細心珍藏的古籍。工作房裡印製的不是書本,而是生活的記憶篇章──這是國際知名藝術家楊忠銘在臺北城市的小巷弄中,打造的版畫藝術空間。
藝術家打破觀賞與創作的牆
楊忠銘致力推廣版畫藝術文化已經 20 餘載,是首位在臺北故宮展出個人作品的當代藝術家,擅長結合東方印刷術的美學精神以及西方版畫的創作方法,連接古典技藝與當代嶄新記憶,在國內外藝術界享負盛名。
而面對自己生活、創作的空間,楊忠銘也用心刻畫出與空間的獨特故事。
2009 年,楊忠銘的工作室位於內湖老公寓 5 樓,門牌 324 號。他當時在 MOCA 當代藝術館教授版畫,同時在太原路上的日星鑄字行擔任導覽老師,經常在大同區一帶活動,日星老闆娘在閒談間建議他租下對面閒置了一年的空屋。原本遲疑的他,拗不過老闆娘的熱心,便抱持試試看的心態去看房。
沒想到一打開大門,通透的空間感及傳統磨石子地板,便直接「命中」楊忠銘的心。考量到一樓空間對工作室學員來說更方便出入,他決定將工作室搬遷到此處,以老公寓的門牌號碼 324 命名。這位版畫藝術家與太原路老屋的緣分就此開始。
對於善於發現萬物間連結的藝術家而言,這間老屋與他的緣分,早在租屋前就已開始發酵。楊忠銘透露,老屋的前一位租客也從事紙製商品印刷工作,而在楊忠銘承租後,原本乏人問津一年多的屋子,卻在同一天陸續有四組人來電詢問求租。這些小插曲,讓相信緣分的楊忠銘更加珍惜老屋留給他的機緣:
所以我真的相信老空間會等待有緣人的出現。
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讓楊忠銘有機會觀察各國城市空間的生活脈絡,工作室現在的樣貌,便是融匯了巴黎的藝術工作室,和京都的廚房開放式麵包店兩種概念:324 版畫工作房有兩個主要空間,一邊展示販售楊忠銘的版畫作品,另一邊則是他教版畫和創作的開放工作室,讓店裡客人能有機會一窺藝術工作場景。他相信,當你看見創作出藝術作品的空間、工作台以及工具,就會增加對作品的親密感和信賴感,拉近藝術創作者與觀賞者的距離。
工作室內擺放的家具也有講究,由店長徐林均一手布置打造,大多是回收別人淘汰的或路邊棄置的舊物。楊忠銘認為,在過去惜物的年代,物品製成後都被期望可以使用一輩子,甚至延續傳承到後世,交織出屬於當代的獨特故事。因此這些舊物不只是漂亮復古的裝飾品,更是被珍惜使用的家具,和生活重新產生連結,因而獲得第二段生命,繼續陪著人們生活。
在用心經營下,324 版畫工作房漸漸發展成國內外版畫愛好者不遠千里而來的藝術聖地,也因此連結更多新緣分,發展更多新故事。參與老屋新用計畫,就是其中之一。
白蟻困擾串起各種連結
談起參與計畫的契機,楊忠銘認為是一次的有趣的因緣際會。
那時工作室在此處經營即將邁入第 10 年,徐林均發現木牆已經被白蟻侵蝕。當他們正煩惱要如何面對這個老屋大敵時,學員中恰巧有第一屆老屋新用的計畫參與者,並將計畫引介給工作室,工作室正好想要邁向更有開放性和公共性的新階段,老屋新用的理念與楊忠銘一拍即合。與工作室助理馮馨討論後,他們決定提出申請。
324 版畫工作房提出的計畫,包含老屋修繕以及空間利用改善。修繕是白蟻防治,空間利用則是增修工作區的工作桌,讓學員有更多創作空間。此前,老屋新用計畫沒有補助過白蟻防治工程,但評選委員基於鼓勵延續老屋生命週期的立場,通過了計畫案。
因為沒有前例,工作室團隊一致認為,「提出適當的白蟻防治方案」,就是最困難的第一步。因牽涉到生物防治,楊忠銘不希望有效消滅白蟻的同時,工作室的人們和小狗「小松鼠」因此受害。
比對過許許多多的廠商及各種方案後,他們選擇了執行期較長但相對友善的方式來進行:在牆中放入泡過藥的紙捲讓白蟻帶回巢穴,鎖定巢穴位置及白蟻覓食路徑後,就能夠針對這些路徑進行後續投藥。如果順利,可以一舉殲滅該區域所有巢穴,相當符合計畫的公共性,也是臺灣很多古蹟所採用的白蟻防治方案。
無奈的是,為了配合計畫期程,工作桌施工必須同時進行,工程影響到白蟻居住地結構,使得計畫效果大打折扣,只好同時使用化學投藥。結果僅局部消除了工作室牆面的白蟻,也較難使街坊鄰居都受惠。儘管計畫結果有些許遺憾,但工作室夥伴們認為,身為計畫先行者,如果這些經驗能夠為鄰里或是其他有相似需求的人參考,還是相當有價值。
打破「舊=不堪用」的框架
為了將老屋新用計畫所獲得的資源回饋給大眾,324 版畫工作房提出兩個藝術活動:春節期間的「木活字版印春條」,以及骨董「凸版圓盤機」打印明信片。前者是在春節前後 5 天期間讓民眾用活字版印出自己的春條;後者則是讓民眾使用店裡的骨董圓盤機印出明信片。
這些企劃其實都是工作室行之有年的慣常活動,面對疑慮,楊忠銘解釋,物品的新舊都和好壞沒關係,企劃也是。「重點是有沒有好的互動經驗和內容。」正是因為經過時間檢驗,工作室才能確定這些活動可以帶來良好的觸及率和反應。
事實上,楊忠銘在生活和版畫創作中一貫重視的「新舊並陳」邏輯,在回饋活動中果真大放異彩。他舉例,「版印春條」活動所使用的活字凸版印刷術,是西元七世紀就存在的技術,但利用老技術所創作出來的物品,卻與二十一世紀的當代生活有全新的互動。
2020 年因為春節期間與總統大選相當接近,工作室新刻了當下最紅的兩個字:「自」和「由」,反映臺灣人不論立場,都有表意自由的驕傲。在他的轉化下,重視精神的藝術與「世俗」的政治,產生了巧妙互動。而民眾的反應也很踴躍,為期 5 天的活動竟吸引了 240 多人共襄盛舉。
而圓盤機是大約 5、60 年前印刷師傅下班後,在家裡印製少量印刷品賺外快的機器,因此較小型,並且靠手動運作。今年圓盤機零件損壞,工作室還悉心維修重建,正是為了讓這個老物件再度與人們、與創作產生新連結。
面對每一位活動參與者,徐林均都會細心講解工作室的改變以及未來規畫。更重要的是,他會詳細解釋老屋新用計畫內容與理念,讓民眾更了解都更處近幾年有什麼樣的專案。徐林均期望如實回饋對於活動的感想,並將老屋新用計畫的理念傳遞出去後,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效應。
而民眾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訝異都更處不只是「拆房子」,同時也在經營老街區改造。甚至有民眾聽說計畫後,真的想要申請參與,也有學員表示想開設工作室,在在都開啟了老屋新用計畫的可能性。
此外,雖然藝術工作室的客群是各地的藝術文化愛好者,但這次計畫也意外讓 324 工作房與鄰里間多了互動的機會。在此之前,工作室與鄰里關係雖然良善,但藝術難免曲高和寡,鄰居不一定會來了解工作室的發展歷程。這次工程除了引起注目以及好奇,讓鄰里主動來詢問他們的動態,白蟻困擾更引起了生活上的共鳴。話題開啟後,鄰里中的人們就有契機踏入工作室,增進了解彼此,對於工作室而言也是意外收獲。
今年春節工作室更首次與隔壁的皮革店串聯辦活動,民眾買完皮革後可以來工作室刻印春聯和斗方,引起廣大回響,讓太原路上這條小巷熱鬧非凡。這次經驗讓楊忠銘開始思考增加串聯鄰里的機會,讓彼此關係更加熱鬧緊密,維繫更多善緣。
聯繫城市新舊記憶
工作室的夥伴都非常認同不只硬體修繕需要被重視,也應該強調文化的延續及新生,也就是「老屋」可以被「新用」的內涵。助理馮馨下了完美註釋:
讓屋子保留原本的風貌,但也保有不同新文化進駐的可能性。
因此,楊忠銘很樂意擔任提升城市生活文化品質的協力者,讓臺北成為更加文化富足的城市。他建議都更處往後可以將計畫範圍擴展至整個臺北市,甚至是積極主動媒合空間及空間的潛在使用者,聯繫兩者的緣分。他最終的期望,是當老屋新用的概念遍及臺北市甚至整個台灣時,會形成一股風氣,讓民間主動進行在地文化的維護與新生。
附錄:老屋整建維護,驅除白蟻篇
臺灣氣候高溫潮濕,老屋又多用木料建材,在整建老屋時最困擾的問題非白蟻莫屬了!
除蟻工法主要有三種:首先為土壤藥劑灌注,在建築物周圍的土壤、或沿著樓板縫隙灌注白蟻藥,防止外圍白蟻繼續入侵,但有環境危害的疑慮。
第二,則為木材藥劑灌注,需要在木材上鑽孔,施工快速且價格便宜,雖然鑽孔注藥的範圍有限,無法確實撲滅蟻巢,且大量藥劑會留在室內,但卻是目前最普遍的做法。
最後則是白蟻餌劑,在建築物內尋找白蟻最常出沒的地方並放置餌食,內含的昆蟲生長抑制劑會使工蟻死亡,蟻群因失去工作階級而被消滅,但整體需要的時間較長。 此外,也必須留意白蟻在屋內移動時留下的蟻道,清除蟻土、補強龜裂,才能維持結構體的強度。
說到「都更」,一般民眾腦海中想到的,就是拆除重建。但「砍掉重練」的更新式重建,真的有比較好嗎?由建商主導的都更,未能呼應各地的發展紋理,清一色的高樓大廈,讓歷史與街區的樣貌消失了,生活在這的人與空間的故事,也被抹除了。
城市的進步,在於生活於此的人能不能感受到歸屬與幸福,邁向永續低碳城市,拆除重建不是唯一途徑!臺北都更處「老屋新用」計畫,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讓空間說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