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場外下注,下好離手!當上海人發現賽馬的新玩法──「香賓票」

2024-05-13
1870年代左右,成群結隊的人們步行,乘坐馬車和人力車,穿過街道前往上海賽馬場(Source:Library of Congress

自從跑馬場開放華人入場以來,不論是觀看或下注均移到了場內,特別是「獨贏」和「位置」的賭法,需要入場才能下注。這對好談「馬經」的「馬迷」來說,固然是樂事一樁,但對那些對於賽馬毫無興趣、只想一試手氣的人來說,不免就有些不便了。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很快就找到場外下注的辦法,就是購買事先發行的馬票──香賓票。
 

因為歐戰爆發而發行的賽馬彩券

這是一種針對每季最後總冠軍賽發行的馬票,性質類似彩券,賭金由贏家獨得,而且獎金高度集中。雖然它中獎的機率極微,但一旦中獎,便是一筆橫財,所以後來演變成華人場外下注的首選。
 

其實跑馬總會早在 1901 年便引入這種賭法,只是它的性質太過接近彩券,恐引起租界當局反感,故一直遮遮掩掩,甚至一度禁止。誰知後來歐戰爆發,為了募款支援戰事,跑馬總會不得不改弦易轍,重啟停止數年的「香賓票」,一方面,將場方抽成比例由一成提高到兩成;另一方面,在賽前數月就開放給會員認購,好讓大家有時間向非會員推銷,後來發行量漸增之後,又默許賣給租界華人。
 

具體做法如下:賽季開始前數月,先開放香賓票供會員認購,每張 10 元,上面依序印有一組號碼,如「10001」、「10002」……等,號碼不能挑選,大家自憑運氣。這種賭法有兩層篩選機制,第一層就是要看所買的香賓票能否進入決賽,也就是說決賽當天,馬會將會搖出與馬匹相對應的票號。例如,若有三十匹馬符合決賽資格,便搖出三十組號碼,像是「華倫飛」(Warrenfield)是「49668」號、「富而好施」(Full House)是「13899」號……依此類推。如果所買的香賓票號名列搖出的號碼當中,便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看馬票所代表的馬是否勝出。譬如,如果「華倫飛」在決賽中跑第一,該票持有人便中頭獎。獎金的計算方法是:全部賣出的票款,扣除跑馬總會兩成的手續費,和一成給搖出號碼但最後沒得名的人作為小彩,餘下數目的七成為頭獎、二成為貳獎、一成為參獎。
 

由於香賓票的獎金高度集中,只有比賽當天才搖出票號,所以每當搖號時,跑馬廳內萬頭攢動,人人緊張地手持票號與看板上的號碼比對。若是自己買的號碼幸運地名列其中,固然讓人興奮不已,但更重要的是,所持的票號是否真為大家看好的熱門馬。要是冷門馬,下注者自然灰心,覺得自己與大獎已無緣;反之,要是熱門馬,也不免患得患失,擔心馬真正上場時可能表現失常。所以說,一張馬票帶來無窮的希望,也帶來無窮的失望。
 

香賓票的獎金雖然高度集中,但實際獎金的多寡,取決於發行的數量。在歐戰前,最高僅五、六千張,頭獎亦不過三、四萬元。但經過跑馬總會的改造,還有會員的努力推銷,1919 年秋賽,共賣出一萬八千餘張,頭獎獎金也來到九萬四千多元。由於華人購買者眾,到了 1923 年,跑馬總會進而將大香賓票分為 A 字與 B 字兩種:A字固定發行五萬張,頭獎為 224,000 元;B字的發行量也在三、四萬張之間,頭獎獎金多則二十萬,少則也有十三萬。以香賓票一張 10 元論,其賠率多達二萬多倍。滬上獎券雖多,但獎金數額之巨,實屬跑馬大香賓第一。加上跑馬總會在上海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獎金向來十足付現,從不拖延,莊家背景之硬,難有其他機構可望其項背,遂大幅加強了滬上華人購買的意願。
 

香賓票一如市面上的其他獎券,得獎與否全憑運氣,既不需要分析馬匹的狀況,也不需要了解騎師的能力,對於喜好鬥智的馬迷來說固然缺乏趣味,但正因為不用動腦筋、不需任何賽馬知識,加上獎金高度集中,可以花小錢贏大錢,反而成為場外下注者的最愛。
 

香賓票的發行很快引起華人的興趣。由於華人必須透過跑馬總會會員才能購得,所以最初僅有在洋人家工作的華人,才有機會一試手氣,但進入 1920 年代以後,有門路的人可以在賽前向會員或會員的朋友轉購;沒有門路的人,也可以在賽季開始後入場購買,因此逐漸出現由中產華人獨力購買的情況。跑馬總會為了配合工部局不得公開發售的禁令,對購買資格的限制時緊時鬆,但大體上處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狀況。譬如,1922 年春賽時,跑馬總會應工部局要求,一方面在場內販賣香賓票的地方圍起柵欄,不准非會員進入;另一方面為了確保馬票的銷量,又經常派會員在柵欄內佇候,華人若欲購票,只要把錢遞進去,說聲“Please”,多能如願。工部局雖派有巡捕在場,但因最後購買的人為會員,不違反工部局指令,所以也無可奈何。
 

場外花絮:集資中獎和大獎擦身而過

雖說賽季前往跑馬廳,可以購買香賓票,也可以觀賽,一舉兩得,但大部分購買香賓票的人其實對賽馬毫無興趣,也不想花錢入場。他們取得的方式是至洋行、洋商的熟人處,請人出讓。1922 年春賽,頭獎為中國電報局十位職員共同獲得,過程曲折,頗能反映當時華人輾轉購票的情形。
 

電報局有位老職員購買香賓票多年,已成習慣,因此當年春賽開始前,便前往兒子工作的洋行,詢問是否有人願意出讓香賓票。其子建議他轉往舅舅所在的日清輪船公司,於是老職員便轉往在日清任司帳的大舅子處,表示想買兩張香賓票,一張給自己,一張替山東的朋友購買。大舅子答覆可以想辦法代購,要老職員明日再來。第二天老職員再去時,大舅子說只購得一張,但他自己有兩張聯號,不如聯號給老職員,自己留下新買的一張。老職員帶著兩張香賓票回到電報局,眾人聽聞,都搶著入股。說也奇怪,老職員向來獨買,不喜與人搭股,這次卻欣然同意。不過票有兩張,一張是 21250,另一張是 21251,到底該留下哪一張好呢?這時,一旁剛好有同事在看靈學會章程,看到第十一條,遂建議留下尾數「1」的那張,大夥均無異議,於是 21251 被留下,21250 寄往了山東。
 

到了決賽當天,各股東均不認為會中獎,故無人留意此事,直到第二天看報,才發現 21251 中了頭獎。眾人想望的 225,000 多元,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地落入口袋。大夥趕緊找了跑馬總會有勢力的洋人簽字,將錢領出,然後依股份分配:出 1 元的得二萬多元,出五角的得一萬多元,個個都成了小富翁。眾人一連請了三天客,還一同到相館拍了張合照留念;由於靈學會的章程有功,又合捐了 2,000 元,一同入會做了會員。
 

滬上中、英報紙除了定期刊出得獎號碼外,還經常大篇幅報導香賓得主的故事,無形中加強了「好運來時擋都擋不住」的想法。譬如 1924 年 2 月,江灣舉行新年大香賓賽,三位華人警司奉派前往維持秩序,在決賽前一刻合買了一張香賓票,結果竟中頭獎七萬餘元。又如 1924 年 11 月,上海秋賽的頭彩由奉天兵工廠總理英人蘇頓上尉(Captain Francis Arthur Sutton,1884–1944 年)獲得。據說,當時奉天英僑總會向上海訂了三十張香賓票,由會員分別認購,蘇頓的那張是最後沒人要時,硬派給他的。又如 1934 年 4 月,江灣大香賓頭獎由上海知名足球教練英人李思廉(Alexander Huddleston Leslie,1890–1949 年)獨得。李早已買下五張香賓票,到了舉賽當天清晨,又有一位朋友堅決再出讓一張給他,他為情誼所迫,勉強接受,詎料反而中獎。
 

報上還有許多與大彩擦身而過的故事。例如:1924 年春季,香賓頭彩由怡和洋行的惠爾生(Walter England Wilson,1882–?年)夫婦等五人合得。此事是在麻將桌上臨時起意,五人各出2 元,託一位會員朋友購買。這位朋友購入兩張後,自己保留前一號,後一號讓予惠爾生等人,結果竟與二十餘萬獎銀擦身而過。1926 年春賽,B 字香賓頭彩被一位日本人錯失交臂。據說,他共買了三張香賓票,開彩前夕,忽然有一位遠方朋友來信拜託代買一張,他隨手抽出一張寄去,不料卻是頭彩。這些香賓得主的故事,在在鼓勵了讀者一試手氣,說不定好運會從天而降,況且,就算不中,不過是加強了「富貴自有天定」的信念罷了。
 

眼見上海跑馬總會發行「會員香賓」卓然有成,各個馬會也開始紛紛如法炮製。以上海為例,每逢春、秋大賽,萬國體育會與中國賽馬會都會發行香賓票,不過數量有限,一般只發行一、兩萬張,規模遠不及跑馬總會的八、九萬張。此外,北京、天津、香港等地也發行香賓票,只不過兩萬張已屬佳績;另有通商口岸的其他小型賽馬會,數量僅能以千計。上海跑馬總會的香賓票經過一再擴大發行,到了 1930 年,已高居遠東地區各賽馬會獎金之冠,且銷售遍及各個通商口岸,香賓大賽亦被譽為遠東最重要的賽事之一了。
 

1945年的明信片,描繪從南京路眺望,鼎盛時期的上海賽馬場。(Sourece:wiki/public domain)
本文摘自《禮帽與彩票:上海灘的賽馬與社會風貌》(三民出版),文句、段落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調整與新增圖片。
禮帽與彩票:上海灘的賽馬與社會風貌
聲色滿溢十里洋場,勝負僅在毫釐之間
一起回到上海灘,那紙醉金迷的租界生活!

  在西方列強的掌控之下,租界變成「國中之國」、「法外有法」的特殊場域,隱藏在其中的發達機會與滿盈財富,更吸引商業巨賈、黑道幫派、市井小民在此聚首,既各有所求,亦各取所需。經典電視劇《上海灘》裡,繁華又放浪的舞廳、賭場、百貨公司如雨後春筍般開張營業,各種新興娛樂活動除了滿足人們的欲望,也代表身分地位、階級與財富的流轉。

  在這些窮盡豪奢的娛樂裡,「賽馬」這項充滿速度、技巧與激情的競技運動被洋商引入,帶著對上流階級的想像與效仿,在上海租界生根發芽。場中馬匹奔馳競速、騎師使出渾身解數,駕馭愛駒向著終點衝刺;場外觀眾更是成日吶喊助威、血脈賁張,不僅期望支持的馬匹率先衝線,更希望自己手上那張彩票能夠換回鉅額財富!

  ★英式賽馬傳入中國,最早只是在華洋人的大型野餐會?
  英式賽馬作為一項上層階級的社交活動,最初傳入中國時,與帝國主義殖民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來華經商的洋人們把賽馬給引入,一開始只是聚會娛樂時的節目,既沒有專業場地,也沒有負責單位,可謂隨興至極。上海開埠後,幾家知名洋行熱心推動、爭奇鬥富,好不熱鬧!上海賽馬也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發展起來。

  ★急馳、續跑都難不倒,蒙古馬個頭嬌小也能出頭天!
  相比高大俊挺的英軍軍馬,關外引進的蒙古馬顯得粗頸短腿、嬌小可愛。不過雖然長相輸一截,實力卻不可小覷!蒙古馬有著過人的膽識與續航力,反應又是聰明矯捷,加上不必從海上引進的產地優勢,讓牠們在上海賽馬界日漸占有一席之地。賽馬要奪冠,倚靠的可不是「顏值」,而是最先回到底線才算數,衝吧!

  ★比洋人更瘋迷!華人馬主如何一頭栽進賽馬的世界?
  賽馬熱門度這麼高,馬會裡卻連一位華人會員都沒有?沒關係,且看商業鉅子葉子衡如何出錢出力籌辦華人的賽馬會!至於在全英文的世界裡,華人馬主如何為自己與馬房取個響亮又有意義的名號?怎麼挑選醒目的騎裝顏色與樣式?馬匹應該要叫什麼名字才有辨識度,又能展現馬主豐富的學養呢?透過華人馬主的參與,也讓租界內的賽馬發展出獨特的文化。

  ★金尊、白相、上海灘!杜月笙、張嘯林等人的馬場風雲錄
  說起清末民初的上海,不免讓人想到青幫大亨呼風喚雨的龐大勢力,而像賽馬這樣需要人脈與財力的活動,自然無法避免與他們打交道。另一方面,杜月笙、張嘯林等人也想跨足娛樂界,既有商業利益可謀,更可以參與殖民社會的運作,表面上還能得意風光,真是何樂而不為!

  ★從「看跑馬」到「買馬票」,一券在手,發財致富希望無窮
  賽馬比賽的舉辦期間,就像是一段節慶假期,吸引各路人等來湊熱鬧。不僅場內競賽刺激、場外活動有看頭,更多人期待手上的彩票能帶來天降橫財!為了投注贏面大的馬,賽前分析、成績摘錄都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想投注常勝軍,穩紮穩打地贏取獎金嗎?還是會被高賠率吸引,轉而支持冷門的組合呢?無論如何,一券在手就有無窮希望!

  ★非男性專屬!從觀賽到直接參賽,上海仕女也愛跑馬?
  女性在賽馬比賽中的身分地位變化,無疑是令人好奇與關注的一面。賽馬如何讓租界內的女性從「觀眾」變成「被關注的對象」?她們又如何設法突破性別限制,爭取馳騁賽場的機會呢?透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參與方式,女性從觀眾、頒獎人、馬主或騎師的家人等身分,轉而成為真正的馬主與騎師,也突破賽馬長期被男性壟斷的局面。

  ★城市生活的寫照、殖民社會的縮影,也映照出繁華起落的近代上海
  賽馬與大英帝國、殖民、階級、現代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全球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介紹英式賽馬在中國,特別是聚焦在上海的起源與發展,從場館選擇、馬匹養成、賭博、服飾,到場邊的女性活動,帶讀者回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上海,從這項無論中外人士、男女老幼皆風靡其中難以自拔的活動,觀察中西文化匯聚下形成的衝擊和影響。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寧
出版 三民
刊登日期 2024-05-13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