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愛你就要殺死你!吃醋吃到快瘋掉,讓人愛著較慘死的奧賽羅症候群

2022-10-06
《奧賽羅》直指人性的故事,幾經後人改編,各自有不同的偏重與詮釋,但大多離不開針對「嫉妒」的探討

喔,留心吶,我的主人!嫉妒是一頭綠眼的怪獸,且會折磨他到嘴的獵物!

這是莎翁名劇《奧賽羅》中,對於「嫉妒」這個情緒所下的最佳註腳。
 
給不熟悉這部戲的朋友簡單介紹,這齣悲劇講述了威尼斯將軍奧賽羅(Othello)在旗官亞果(lago)的造謠慫恿下,偏執地認為自己的妻子黛絲德莫娜(Desdemona)與副官卡西歐(Cassio)有染。沒能理清頭緒的奧賽羅,最終在妒火中燒下親手掐死無辜的妻子,並在查清真相後懊悔自刎。

 

奧賽羅因為嫉妒,發展成殺死妻子的悲劇

嫉妒所釀成的殺妻悲劇

《奧賽羅》直指人性的故事,幾經後人改編,各自有不同的偏重與詮釋,但大多離不開針對「嫉妒」的探討。
 
包括作曲家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在 1816 年、義大利編舞家威加諾(Salvatore Viganò, 1969 1821)於 1818 年,分別將此劇本改編成歌劇和芭蕾舞劇。不過,最有名的改編,莫過於義大利作家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 1813-1901)於 1887 年改編而成的歌劇《奧泰羅》(Otello),威爾第一直以來都相當傾心於莎士比亞的作品,這次改編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894  年威爾第歌劇《奧泰羅》在巴黎首演的新聞插圖

與莎士比亞原著的《奧賽羅》不同的是,威爾第的《奧泰羅》刪除了第一幕,直接從原著第二幕眾人在港口等待奧泰羅將軍歸來的場景開頭,在暴風雨和閃電、雷聲中揭開了序幕,接著人民在一陣歡樂的歌聲中,慶祝戰爭勝利。
 
《奧泰羅》這齣歌劇的故事在許多情節上,和原著並無不同,對於「嫉妒」的情緒刻劃則更加深刻。仔細觀察劇情,不只有主角奧泰羅受到嫉妒影響,犯下殺妻之錯,其他角色也被嫉妒的情緒牽引著,成為這場悲劇背後的推手。
 
例如,和奧泰羅造謠黛絲德莫娜與他人有染的旗官亞果,是在卡西歐受奧泰羅提拔後,覺得所受待遇不公,才在嫉妒驅使下展開自己的報復行動。另一位推動劇情的重要配角羅德利果(Roderigo)也是因為暗戀黛絲德莫娜、嫉妒獲得佳人芳心的奧泰羅,才被亞果利用,故意和被灌醉的亞果發生衝突,進而引發後續的「栽贓」事件。
 
雖然現今只有主角「奧賽羅」成為善嫉男性的代名詞,但若重新審視整部作品的角色行為,不難看出糾結其中的各種嫉妒情緒,以及莎士比亞試圖傳達的警世訊息。
 

TSO 年度歌劇「威爾第歌劇:奧泰羅」的演出團隊(Sourc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TSO )

那說到這頭綠眼怪物,嫉妒真如威爾第歌劇中所描繪的這般,是如此罪不可恕的情緒嗎?
 
其實並不必然。
 
客觀來說,嫉妒僅是人在無法妥善處理自卑感(inferiority)時自然出現的副產物。正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有機會、或甚至「應該」獲得那些東西,心中才會出現如此強烈的不平衡與挫折感。也因為這份「我也可以」的意念,有時嫉妒能昇華成激勵人們進步的重要動力,並不是只會造成破壞與傷痛。
 
那奧泰羅的悲劇又該如何歸因?後世心理學家給出了新的解釋:他生病了。

 

嫉妒使人狂

1955 年,致力於精神疾病研究的英國心理治療師約翰・陶德(John Todd)發表了〈奧賽羅症候群:一項針對性嫉妒精神病學的研究〉(The Othello syndrome: a study in the psychopathology of sexual jealousy),分析伴侶間出現的病態猜忌與嫉妒情緒的病理。這並不是第一次有心理學家討論此類案例,但熱愛英國文學的陶德透過將病症連結經典名著,讓這個心理疾病走入大眾視野,形成意料之外的普及效果。
 
題外話:除了奧賽羅症候群,同年陶德還發表另一篇以英國經典文學為名的精神疾病研究論文──「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又名為陶德症候群 Todd’s Syndrome)。係指人對物體大小以及遠近的認知被扭曲,就如喝了藥水的愛麗絲,覺得自己變大(或變小)了。
 
奧賽羅症候群的正式名稱是「病態型嫉妒」(pathological jealousy),又名「妄想型嫉妒」(delutional jealousy)。作為妄想型疾患(delutional disorder)的亞型,妄想型嫉妒的重要診斷特徵(之一)便是與客觀現實脫節的妄想。與幻想(fantasy)不同,妄想不必然會「超乎現實」,很多時候反而會契合某種確實存在的「可能性」,只是擁有者偏執到走火入魔,才會對與之相關的生活面向帶來負面影響。
 
例如,我們確實有可能遇到圖謀不軌的壞人,因此會對陌生人懷抱戒備。然而,當這個念頭上升到「被害妄想」的層次,患者將陷入偏執,以致於無法與人、與社會建立正常關係,甚至被迫採取極端行為來「自我防衛」。
 
同理,嫉妒作為人際互動中常見的負面情緒,一旦脫離當事人的掌控、走向妄想,便容易引發像《奧泰羅》的慘案。但反過來說,在接觸與妄想無關的事物時,症狀尚不嚴重的患者往往表現正常。這也是妄想型疾患在診斷與治療上的挑戰,因為即便是最親近的人都不一定能及時察覺到異狀,更遑論求助於專業資源。
 
不過,雖然「奧賽羅症候群」這個名字響亮好記,但就現在診斷標準來看,奧泰羅很可能是被誤貼了心理疾病的標籤。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 DSM)的統整,妄想型疾患主要的診斷標準包含(但不限於):
 

  1. 一種或一系列相關的妄想。
  2. 上述妄想持續至少三個月。
  3. 不符合思覺失調症的診斷。
  4. 沒有持續性的幻覺(可以有短暫的聽幻覺,但不能是第三人稱或批評式的內容)。
  5. 可以有間歇性的憂鬱症狀(只要沒有情緒障礙時,妄想依然持續)。
  6. 排除器質性精神疾病(因為腦損傷而導致的疾病)

即便奧泰羅最後偏執到殺了自己的妻子,但臨床上可能會因持續時間太短,不足以被診斷為精神疾病患者。再加上,奧泰羅對黛絲德莫娜的偏執並非無中生有,是亞果透過造謠、栽贓等手段刻意營造「罪證確鑿」的情景,以此作為奧泰羅有「妄想」的依據也不太公平。

 

TSO 年度歌劇「威爾第歌劇:奧泰羅」中的男女主角。左為飾演黛絲德莫娜的左涵瀛,右為飾演奧泰羅的布萊恩.利傑斯特(Sourc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TSO )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只是個名字,何必計較這麼多。但考量到《奧泰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教材,我們更該釐清不是所有被嫉妒驅使的行為都符合臨床的「病態」診斷。不亂貼標籤,更不該以心理疾病作為脫罪的藉口。
 
畢竟,我們終究是有自主性,得為自身行為負責的個體。

 

病嬌是我婆?小心被殺掉!

 雖然奧泰羅本人被「除病化」,但這不代表以他為名的奧賽羅症候群就不存在了。
 
雖說因為妄想型嫉妒的敏感性,很難在歷史中找到名人明確有此診斷的紀錄(醫病保密協議啊各位)。然而,有趣的是,妄想型嫉妒(以及此疾病擁有的症狀)近年來透過特定媒介的轉化,似乎轉變成某種受到部分族群喜愛的樣子。
 
如果你熟悉日本 ACG,肯定接觸過所謂的「病嬌」屬性(ヤンデレ),甚至喜歡過幾個經典的病嬌角色。病嬌的定義複雜,但在大多會包含「極度依賴心儀對象,且會不擇手段地消滅潛在威脅」的特質。在二次元作品的渲染下,此扭曲的特質被過度美化,一度成為讓許多男性趨之若鶩的二次元屬性。
 
事實上,這種迷戀病嬌的行為並不難理解。畢竟,在病嬌開始「病」之前,他們基本上都是父權結構中的「理想對象」。包括在身心上完全依賴交往對象,願意無止境地付出一切,更對關係有著極高忠誠度,滿足了男性的一切需求。如此積極地單方面付出,很容易讓其對象生出「被人呵護」、「被人愛」、「被人包容」的正向感受,認為自己遇到了天命真女。
 
特別是自從女性意識抬頭,遭遇求愛挫折的男性,更容易被病嬌初期的「可愛」吸引。即便不少病嬌作品結局淒慘(例如鼎鼎大名的《School Days》),但觀者完全可以用「是男主角先犯錯,我肯定不會這樣」的想法來合理化病嬌的行為。
 
然而,二次元終歸是二次元,同樣的屬性放在現實世界很可能就是悲劇的開端。
 
2019 年,日本女子高岡由佳因不滿交往的男公關多次與客人發生關係,趁他熟睡持刀刺傷對方。被警察逮捕後,記者拍到高岡由佳滿身鮮血、對著鏡頭露出甜美笑容的照片,讓「病嬌」這個詞成為日本熱切討論的社會議題。當時的網路討論版不乏「這麼可愛,我願意被他殺掉」等偏激言論,除了讓人感慨,也間接點出「嫉妒」情緒在當前社會不受重視的事實。
 

新聞報導,高岡由佳因嫉妒與男友相交甚密的女性,因而持刀刺傷男友

面對異常的嫉妒情緒,一般人還是容易把它視為「被他人行為觸發」的反應,進而陷入「不要讓對方沒有安全感就好啦」的偏誤思維。但不論是病嬌或妄想型嫉妒,其本質仍是種心理疾病,即便病理尚未明瞭,但它運作的機制絕非「不要碰就沒事」那麼簡單。
 
若你身邊有人出現類似跡象,尤其發現自己也是對方妄想的一部分時,千萬不要小看它、更不要想著自己解決。對妄想型疾患患者來說,最危險的,就是在不穩定情況下被質疑妄想的真實性。這不只會危及你的安危,還有可能在無意間使對方的情緒惡化,進而發生憾事。
 

殺死心中那頭綠眼怪獸

妄想並不是理性的產物,而是被情感驅使的「衝動」與「執念」。在大腦處理的優先順序上,感性永遠走在理性前面,這也是為什麼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等重視挑戰非理性信念的治療方針,都會要求心理師先建立信任關係,並確認個案是處在放鬆、有安全感的狀態下再進行後續治療。
 
有別於大家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主要角色在經歷重大打擊後大徹大悟、從此擺脫妄想的美好發展,真實的妄想型疾患治療得花上非常長的時間,過程中出沒於患者生活中的風險因子,也會是治療上的一大難處。
 
把治療交給專業,那一般人面對妄想型患者就沒有其他能做的事了嗎?其實還是有的。
 
在治療場域外,每個人都是患者重要的社會支持網。消除妄想並不輕鬆,患者肯定會經驗到嚴重的不安與迷惘,這時若有人用中性、不批判的態度提供陪伴,緩解他們的心理不適,將對於治療帶來顯著助益。如果有餘裕,甚至可以主動提出要陪伴他們走完療程,讓患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有足夠的底氣去面對內心深處的扭曲認知。
 
雖然這樣說有些矯情、也有些諷刺,但在面對妄想型疾患時,他人給予的「愛」確實是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只要不再有人餵食,再可怕的綠眼怪獸終會有餓死的一天。
 

本文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廣告合作
TSO 年度歌劇威爾第《奧泰羅》將於10月21日(週五)晚上7:30 及 10月23 日(週日)下午2:30 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節目與購票資訊詳 TSO 官網與 OPENTIX 兩廳院文化生活系統

演出者
指揮:馬可.波米 Marco Boemi, Conductor
導演:王嘉明 Chia-Ming Wang, Stage Director
奧泰羅(Otello):布萊恩.利傑斯特 Bryan Register
黛絲德莫娜(Desdemona):左涵瀛 Hanying Tso-Petanaj
亞果(Jago):丁一憲 Ilhun Jung
愛蜜莉亞(Emilia):鄭海芸 Hai-Yun Cheng
卡西歐(Cassio):王典 Fernando Wang
羅德利果(Roderigo):宮天平 Kingston Kung
洛杜維可(Lodovico):黃譯陞 I-Sheng Huang
蒙塔諾(Montano):曾文奕 Wen-I Tseng

空間敘事:黃怡儒 I-Ju Huang, Scenography
燈光設計:王天宏 Tien-Hung Wang, Lighting Design
服裝造型設計:賴宣吾 Chris Lai, Costume Design
合唱指導:彭孟賢 Meng-Hsien Peng, Chorus Master
TSO合唱團 TSO Chrous
金華國小合唱團 Jinhua Elementary School Choir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演出曲目
威爾第:歌劇《奧泰羅》Giuseppe Verdi: Otello

演出長度
170 分鐘(含中場休息 20 分鐘)

協辦單位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文章資訊
作者 異吐司想
刊登日期 2022-10-06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