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鍋中豬五花、豆干、魷魚、芹菜或蔥等,宛若起舞般,共同翻騰,如果這是你與我都熟悉的客家小炒形象,那麼,隨著不同時代,客家小炒是否有不同模樣的可能性?當五花肉條、豆干、魷魚仍是料理中的核心元素,然而包入干貝、涼皮捲、港式酥餅、竹葉粿之中,是否也能夠稱為「客家小炒」呢?
二十一世紀的新方向:少鹽、少油
客家小炒,其實並非一開始在客家菜餚中就已經存在的稱呼,在客家家庭中似乎「炒肉」這樣的稱呼更是為人所熟知。家中的掌廚者因應每天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材料,大火快炒一道下飯的菜餚,唯一不變的是祭祀後所留下的豬肉、魷魚、豆干成為固定食材,醬香味成為掌廚者共同習慣的味緒,其他則是時節、掌廚者習慣的變因,造就各家不同的炒肉。但隨著 1980 年代臺灣社會將注意力投注在臺灣文化上,臺灣客家文化的內涵也被注意到,「客家菜」、紙傘、山歌成為了社會關注客家文化中時常被提及的民俗文化活動,餐廳烹煮客家菜餚的現象大幅增加,也開始凝鍊出所謂客家菜餚的口味與特色與大眾分享,出現了「鹹、香、肥」的說法,「炒肉」也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被大眾所認識,成形了「客家小炒」的稱呼出現在餐廳的菜單上,更被大眾廣泛地使用。
就像是 1996 年 3 月 31 日《聯合報》一篇關於客家小炒發展過程的報導,報導指出:
「客家小炒」不僅從家庭料理進入了菜單上的選項,更有了新的名稱,也漸漸地成為臺灣社會所熟知的客家菜餚代表之一,2010 年代初期,客家委員會更將「四炆四炒」界定為客家菜代表,「客家小炒」也位列其中,成為官方認定的客家經典菜餚之一。客家小炒⋯⋯這道菜幾乎是客家人婚喪喜慶都會有的口味。⋯⋯獨特風客家小炒是近年客家菜風行後,「修正」出來的雅稱,客家人向來是叫這道菜為「炒肉」,幾乎是沒有客家人沒吃過,也沒有客家家庭不會做的,而所謂「炒肉」並不是只炒五花肉,事實上還加了魷魚同炒。
—《聯合報》(1996.03.31)
然而,隨著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社會健康意識抬頭,「少鹽、少油」就如同一種標語般,在各家客家餐廳中流傳,即便以「傳統」客家料理為核心精神,但是讓顧客吃得健康則是更重要的目標,因而改良客家菜餚,尤其強調「鹹、香、肥」的客家小炒,更是改良的重點之一。如何保有客家的精神,並帶著以眾人記憶中的親切媽媽味,成為顧客讚不絕口的盤中飧,成為了客家餐廳不斷追求的課題。
但是,在經歷過「少鹽、少油」的調整之後,「客家小炒」除了「傳統」這個方向,又是否能夠有什麼樣的變化?以下,透過「客家小炒調查研究」專案的機會,我們拜訪幾家「客家小炒全國爭霸賽」總決賽冠軍餐廳,期待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與我們分享他們心中的客家小炒新形象。
誰說西式藍帶豬排就不能有「客式」風味?
胖匠「守作」料理的施俊守主廚,國中畢業之後,就跟著外燴師傅在屏東、高雄一帶各大場合東奔西跑,學習烹飪的功夫,他說跟著師傅學習料理的過程,也造就了他對於烹飪的想像,不僅只是專注在一種菜系的菜餚上,更是多方接觸,因應著客群們與時代演變下口味的變化。
如何將對母親的記憶,與自身學習的成果結合,就成了他客家小炒創意料理「藍帶小炒起司捲」起心動念的原因。運用藍帶豬排的作法,將客家小炒包入涼皮捲、外層再以豬排包裹,入鍋油炸滋滋作響,起鍋後完成外層酥脆的豬排,內餡秉持他印象中母親烹煮客家小炒的味道,呈現多種層次口感的「藍帶小炒起司捲」。

如果客家小炒充滿海味會是什麼樣?
花蓮港的漁船帶回來了滿滿的漁獲,新鮮的海鮮成為了連記海產從 1990 年創立以來,持續提供料理給顧客最基本的訴求。第二代的主廚連偉成,繼承了父親創辦的這家海鮮餐廳之外,也繼承了父親的料理手法,更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

百鍊下的創意雙重享受
寒軒國際大飯店四十樓的觀海軒主廚張祐銓,端著一盤精緻的小點而來,與我們熟悉的客家小炒模樣不同。用竹葉捲起的是「家鄉竹葉粿」,從客家米食「粄」創意發想,將客家小炒包入粿之中,多了一層軟糯的口;另外,採用港式酥餅外皮的是「千層皇酥餅」,在客家小炒的內餡之外,是做工繁複的千層酥餅,就好像剝開一層又一層的禮物盒。

小炒新滋味未完待續
歷年客家小炒全國爭霸賽,參賽的餐廳眾多,對於客家小炒的詮釋並不只是「傳統」,如何讓大眾看到「不一樣」的客家小炒,是所有餐廳經過一次又一次失敗與努力,才完成的嘗試。就如同觀海軒主廚張祐銓所說,他們並不就此停下腳步,會持續嘗試,為顧客帶來更多美味的可能性。當客家小炒的核心精神:五花肉條、豆干、魷魚俱在時,如何讓顧客耳目一新,如何讓顧客品嚐到「滿足」,這或許也是一種客家小炒能夠呈現的路線,就像是最初還在各家家庭料理階段的炒肉,也其實並未有固定的形式,目標則是讓一同用餐的家人能夠「滿足」,各家餐廳的努力何嘗不是如此。
這場小炒新滋味的嘗試,未完待續⋯⋯
.jpg)
客家小炒美食地圖手冊——《小炒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