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左手火繩槍、右手月形斧,大殺四方的俄羅斯「射擊軍」,如何落得血染克里姆林宮的悲劇?

時空調查局 2023-06-08
伊凡四世初創射擊軍時,歐亞的火器技術正發展到火繩槍。而射擊軍剛好跟上了時代,成為俄羅斯史上第一支火器部隊,亦是當時俄軍中的精銳(Source: Viktor Vasnetsov,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俄羅斯沙皇伊凡四世,又以「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為人所知。他在位期間,是莫斯科大公國擺脫蒙古金帳汗國,在歐俄平原建立起沙皇俄國霸權的重要時期。當時的莫斯科大公國除了要對抗宗主國──蒙古的金帳汗國之外,東方有另一支遊牧強權喀山汗國;西方有信仰天主教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此外北方還有瑞典、丹麥-挪威聯合王國等虎視眈眈。
 
在這種充滿敵意的戰略環境下,伊凡四世亟需一支站在時代最尖端的新軍隊,來做為國家生存的保障,而這支殺手鐧,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射擊軍(Стрельцы / Streltsy)。

 

伊凡四世肖像畫,1897 年由「俄國文藝復興運動」的名畫家瓦斯涅佐夫繪製
(Source: Viktor Vasnetsov,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伊凡四世初創射擊軍時,歐亞的火器技術正發展到火繩槍(arquebus)的年代。所謂的火繩槍,是在槍機繫上一條點火的繩子作為引信,當槍手扣下扳機後,火繩會引燃槍管中的火藥並擊發。而射擊軍剛好跟上了時代,他們成為俄羅斯史上第一支火器部隊,亦是當時俄軍中的精銳。
 
射擊軍一開始是從工匠、技工或零售商等郊區人口中招募,相當於社會上的中產階級分子。然而隨時間過去,雖然具體原因不明,但有可能是因為沙皇希望這麼有戰力的部隊能一直維持,所以射擊軍漸漸成為終身制兵役,甚至世襲化,也讓這支部隊失去了吸納社會中堅人才的活力。用較好懂的比喻來形容,就等於是從全志願役演變成全都是不願役的軍隊,有些人生來就只能當兵,軍隊士氣想當然是高不起來。加上擴張戰爭的減少,部隊疏於訓練,也都導致了射擊軍的沒落。
 
裝束上,射擊軍除了火繩槍之外,也常帶著名為 bardiche 的大斧頭(有些中譯為蛾眉斧)。這些很有東歐特色的長柄武器融合了戟和戰斧,被射擊軍作為穩定槍枝的支撐物,也很可能作為緊急防身的近戰武器、以及反騎兵武器所使用。
 
戰術上,射擊軍採取了火器時代常見的輪射戰術:前排開槍後,退至後排重新裝填彈藥,並由後排替補上來開槍,往復輪替以彌補當時裝填彈藥的空檔。另外,他們也會搭配一種稱為 Гуляй-город (移動的城壘)」的可動木牆作掩護,從其上的開孔射擊。

 

裝束上,射擊軍除了火繩槍之外,也常帶著名為 bardiche 的大斧頭(Source: Unknown autho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從潮男變醜男的前精銳

 在一系列擴張戰爭中功績彪炳的射擊軍,很快地躍升為新興的軍事貴族。在莫斯科政治圈裡,高階級射擊軍的影響力甚至類似於羅馬帝國時期的禁衛軍,或鄂圖曼的耶尼切里(Jannisary,也就是俗稱的土耳其火槍兵)。他們是首都政治鬥爭的實力團體,有能力影響沙皇存廢。例如俄羅斯著名的彼得大帝就不被射擊軍所青睞,他們更偏好彼得同父異母的哥哥伊凡五世,這件事加上下文將提及的另一個因素,直接造成了射擊軍未來的瓦解。
 
除了政治原因外,在經濟上,由於射擊軍被允許經商以及從事手工業,有些人因此成功翻轉為社會上的中產階級,但也因此有些來自農民階級的人沒能翻轉自己的階級。再加上新成立的沙俄政府國庫空虛,發給射擊軍的薪資常常延期,有些地方甚至會改以土地賞賜來充當酬勞。但其中隱藏的陷阱是:你可能會分到一塊貧瘠難耕種的土地,還不如領薪水。
 
在射擊軍內部已產生階級差距、薪資報酬也不穩定的情形下,更嚴峻的問題開始一一浮現,進而導致射擊軍的瓦解:
 

  1. 高社會階級的射擊軍為了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加入首都政治圈中的一些不同的政治派系。他們大部分支持的是較為守舊的政治派系,因此連帶的造成他們在政治上會抗拒彼得大帝的歐式軍事改革──這包含新的操練方式、戰術,乃至於新的武器,或者是從外國引進的先進技術。前文提到,射擊軍一開始是精銳,是因為人們才剛開始使用火繩槍,然而當威力更強大、操作上更方便的燧發槍(flintlock,又稱滑膛槍)誕生後,[1]射擊軍再不進行裝備汰換就會落後於人,而成為時代的眼淚。

  2. 低社會階級的射擊軍為了爭取權益,往往會掀起暴動乃至於叛變,而成為危害社會秩序的亂源。在 17 世紀時,射擊軍便掀起了多次暴動事件,甚至涉及了皇室的政治鬥爭,亦即 1698 年的射擊軍叛變[2]

 

染血的結局:1698 年叛變

時間來到 1698 年,當時正值彼得大帝親政、正在西歐學習嶄新科技的時刻,卻有四支射擊軍團正因為飽受折磨而心生憤懣。原來,這四支軍團本該被派駐到莫斯科,卻在前一年無預警被改派到距離莫斯科約五百公里外的邊境,而且在缺乏馱馬和糧食的狀況下,必須從原駐地徒步扛著自己的軍械前往新駐地。
 
是以,四支軍團當中,有 175 名射擊軍逃離駐地,前往莫斯科,希望能找到原先攝政的索菲亞公主(彼得大帝同父異母的姊姊,也就是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羅剎國公主)來為他們說情。
 
然而,此時的索菲亞公主由於其意圖取代弟弟的野心,已被彼得大帝監禁於莫斯科近郊的女修道院中,對射擊軍的陳情也是愛莫能助。這些擅離職守的射擊軍理所當然地被趕回駐地,但也埋下了叛亂的火種。
 
1698 年 6 月 6 日,憤怒的射擊軍擅自解任了他們的長官,並離開駐地朝莫斯科進發,準備用武力嚴懲那些虧待他們的貴族,還有那些被彼得一世引進宮廷,提供各種奇怪建議的外國顧問。就這樣,2300 名射擊軍湧入了莫斯科。
 
但是射擊軍叛亂的情報,早已被彼得大帝所安插的祕密警察知曉;因此,當 2300 名叛亂的射擊軍開進莫斯科,來到城內的新耶路撒冷修道院前時,即遭到 4000 名經由歐洲教官指導的新式軍隊無情鎮壓;鎮壓者中,甚至可能還包含了一些原先的射擊軍,他們因站在彼得大帝、支持改革的一方而取得完全不同的立場,兩群來自同一軍種的同袍們對彼此開槍,那畫面實在令人唏噓。

當然,這不是射擊軍第一次掀起叛亂。早在童年時期,彼得大帝自己便目睹了射擊軍衝進首都街頭、甚至殺入克里姆林宮的嚴重騷亂。1682 年,彼得還是個年僅十歲的小沙皇,權力根基不穩,是以彼得母后的政敵煽動射擊軍叛亂。射擊軍們在彼得的面前強行帶走、殺害兩個舅舅,無助的彼得僅能試圖安慰他的母后,而同父異母的姊姊索菲亞公主,則在一旁冷眼旁觀。
 
那場叛亂導致彼得需要與同父異母的兄弟、也即索菲亞的親弟弟伊凡五世共享權力、並稱沙皇,攝政權則旁落在索菲亞公主頭上。如今這些射擊軍又趁彼得出國考察之際掀起叛亂,對彼得大帝來說,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為了警惕與報復這些舊時代的代表,彼得殘酷地以活埋、斬首、絞刑、鞭刑、死亡輪(將受刑者四肢綁於巨大木輪上,行刑者再以棍子擊碎四肢,任其緩慢死去的酷刑)等刑罰伺候這群射擊軍衛隊,還將大量叛軍屍體像曬米粉一樣吊掛於索菲亞公主謫居的修道院外,警告著其他圖謀不軌的人們。
 
過時、擁權卻又迂腐守舊和成為社會問題的射擊軍,就這樣不光彩地消失於歷史舞臺。過時的火繩槍被揚棄,取而代之的,是手持刺刀與燧發槍的步兵──火槍兵呈排站立,各排輪流射擊、填彈往復交替的線列戰術時代即將到來。

 
彼得大帝在克里姆林宮的宮牆前,公開處決 1698 年企圖造反的俄羅斯射擊軍。此畫作為《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由俄國畫家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蘇里科夫於 1881 年繪製(Source: Vasily Surikov,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1] 火繩槍與燧發槍的差異在於兩者點燃火藥的方式不同。燧發槍是在槍機鑲上一顆打火石,扣下扳機後利用打火石敲擊金屬,產生火花並引燃火藥。兩相比較,火繩槍的火繩更害怕下雨、颳風等要素熄掉火苗,且在黑暗中搖晃的火繩會暴露持槍者的位置,遠沒有燧發槍方便。
 
[2] 準確來說,在彼得大帝時期,射擊軍發動了不只一次牽涉政治鬥爭的叛變事件。本文為求簡便,只以直接造成射擊軍失勢的 1698 年叛變為代表。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23-06-08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