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有明庄】解密!花蓮市最強客家聚落,竟藏著「扛屋搬家」的迫遷史

曾純純 2023-08-10
日治時期,客家移民大多搭船從南濱海邊上岸,部分因地利之便,落腳於鄰近的「知卡宣」地區(今吉安鄉)。然而,隨著軍事需求提高,此塊地遭日本政府強制徵收,一批客家人輾轉遷移至「有明」一帶,並形成今日花蓮市最緊密也最具代表性的客家聚落......(首圖素材:曾純純提供)
花蓮縣境內包含不同的環境和複雜的族群文化,除了大家較常聯想到的阿美族、太魯閣族,客家人口比例其實高達 32%,佔比居全國第四,僅次於客家重鎮桃竹苗地區。而在花蓮客家人主要分布的鄉鎮當中,又以花蓮市為首。不過,由於花蓮市的都會區性質,客家族群反倒居住較為分散,唯獨在主農里一帶的「有明庄」,[1]有著最為緊密與集中的客家聚落。
 
為何這群客家人選擇移居花蓮巿發展?從各地匯集而來的客家移民,進入花蓮巿後如何適應當地環境?在地化過程如何推展?各族群的關係又如何影響在地化的進行?本文將帶領大家穿梭熱鬧的花蓮市,循著客家移民的足跡,走訪花蓮市區裡的客家聚落「有明庄」,認識你不知道的花蓮!
 
花蓮縣的主要客家聚落分布在花蓮巿、吉安鄉、壽豐鄉、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這八個鄉鎮,客家人口數合計 10 萬 1,300 人,其中有 3 萬 4,760 人住在都會地區花蓮巿(Source: 花蓮縣政府客家事務處 / 曾純純重新繪製)

洄瀾客家移民三部曲

從時間的縱深來看,來到後山的客家人,大致可以分三個時期:晚清時期(1870 年代),少數的客家人即已經跟隨清兵來到後山,亦有自行前來者,例如璞石閣客人城(今玉里鎮源城里),或者是被大地主招募至東臺灣墾地;日治時期(1910 年代開始),臺灣西部及北部地區,因為天災人禍連連,生活空間和產物不足維生,大量客家人移墾到花東縱谷;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時期(1945 年代),當時的客家移民原先多受雇於日本籍農民,在東臺灣落地生根之後,積極鼓勵親友移民花蓮,再加上戰後政府推行一連串土地改革政策,似乎吸引更多西部客家人的注目而紛紛起而遷移,形成了戰後初期十數年間陸陸續續地有客家親友移入。
 
今日定居花蓮市的客家人,基本上也按照上述三個時期陸續遷移至此。花蓮舊街區原在花蓮溪口一帶,由於水流形成「洄瀾」狀,漢人見此景遂稱「洄瀾港」(Huelankang)。由於「洄瀾」與「花蓮」的福佬話發音相近,清代時雅化為「花蓮港」,日治時期沿用於街名、郡名即稱「花蓮郡」,中華民國政府時期簡稱「花蓮」。
 
清代移民招墾時期,光緒 3 年(1877)廣東設招墾局,招募潮、汕一帶人民來臺灣東部開墾。根據清領末期的調查,當時花蓮街人口最多的地方為十六股地帶(今花蓮市西北區),福客族群混居,但福佬人居多。由於地勢略高的臺地以及水源充足,替移民提供了絕佳耕作環境,形成今花蓮市的雛形。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指定花蓮溪口間至米崙溪口的弓形海濱為輪船停泊地,南濱仔(今吉安鄉東昌村)開始繁盛,設治於此,後稱「舊港」,以與「新港」區隔。客籍移民搭輪船到花蓮外海再由「駁駁仔船」接駁上岸,自南濱向西內遷,暫居花蓮港街、平野區、吉野區(今吉安鄉)一帶,其後繼續往縱谷地區移動,少數留在原地者與福佬人雜處,從事農墾或經商。之後南濱因水患風災,殖民政府將居民從花蓮溪北側聚落北移鯉浪港(今美崙溪口)。明治 33 年(1900)總督府將花蓮最高行政單位——花蓮港出張所遷移至新港街(今花蓮市舊火車站與花崗山附近),並將新港街定名為花蓮港,確立了花蓮港市街的發展基礎。
 
花蓮港街巿的發展歷程,清朝光緒年間漢人入墾十六股庄,日治初期移民登船抵達南濱(舊港),暫居花蓮港街、平野區、吉野區,之後港口北移到米崙溪口(今美崙溪口),成為人口聚集的中心(Source: 1932-二十萬分一帝國圖(臺灣部分) / 故事編輯部後製)
過去花蓮海岸平直、缺乏良港,大船無法停靠岸邊,必須在南濱外海下錨,再用「駁駁仔船」(一說「薄薄仔船」,以狀其聲)也就是舢舨接駁上岸。直至 1939 年花蓮港開港,花蓮才有正式的港口。(Source: 花蓮縣文化局 / CC BY / 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2.0」)

戰後,第三波花蓮市的客家族群則以境內流動方式,起初循日治中後期客籍移民模式,先定居於花蓮市,隨後往縱谷區移動。民國 60 年代(1971)後,因為通商、教育、交通等因素,移民二代則再次移入花蓮市,以主農里、主安里、主權里、主學里等客屬分布最為鮮明。二次、三次移民後的客家族群,在歷經時間歲月的積累後,也逐漸與當地文化、環境及族群融合。
 
花蓮巿的客家人口佔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據夏黎明等針對花蓮市客家族群分布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花蓮市客家人口較為集中處,概略分布於三個區塊:第一區塊為美崙山以西的國富、國裕、國聯等里;第二區塊也是客家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為美崙山以南的主字輩各里;第三區塊有客家人口零星散布於花蓮市東北邊的民孝、民運、民立、民政等里範圍(Source: 花蓮縣政府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 / 曾純純重新繪製)

 

扛屋搬家:從「知卡宣」到「有明庄」

在東部很少有單純的客家聚落,大多是原住民與客家人或其他族群混居。在日本領臺之初,蘇花公路、花蓮港尚未建成,[2]客家移民大多搭船從南濱海邊上岸。因地利之便,移民上岸之後初落腳於鄰近的「知卡宣」地區(此為南勢阿美族語,今吉安鄉),[3]往北可前往花蓮港街、新城,往南可達壽豐、鳳林等縱谷地區,知卡宣成為東部客家移民的重要中繼站。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支持故事

單篇購買文章請點此

收錄專題
【台灣風土誌】第 3 期:後山客庄
花蓮不只有好山好水,還有客家移民的翻山涉水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