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造訪臺灣其實是一時興起?《福爾摩沙踏查》背後的軼聞

2024-09-24

本書以阿道夫自 1898 年 2 月啟程至 5 月回日之間 3 個月在臺見聞為主軸,以夾敘夾議的方式描述其旅程,因此,只要掌握其旅遊行程,便不難理解此書結構。除來臺上岸及旅程之安排與交涉外,整理後總的來說有兩大段行程:一是自臺北向南到新竹、苗栗(Bioretsu)、臺中、埔里、集集一帶,然後返回北部;二是自基隆搭船至澎湖、再坐船到南臺灣的臺南,接著一路向南,往高雄,最後至卑南。可惜的是,除了啟程之時外,阿道夫並未具體記錄各段旅程的時間,只能約略察知各段旅程先後順序。本書出版時將行程切開,分成諸多章節,但仍依時序描述,並不影響閱讀。

 

啟程準備

他的臺灣行去了臺北、臺南等主要城市,也去了像大湖、枋寮等鄉間,甚至到苗栗內山及島嶼南端的屏東、臺東一帶,見到原住民,但略過了西部臺灣中部至臺南一帶及臺灣東部。但阿道夫並未具體提及何以如此選擇,或出自誰的建議。或許,可以大膽地說阿道夫的行程並非事前基於某種對臺認識而為。據其說明,他來臺目的是為了「親眼去見識這個日本的戰利品」。之所以有此期望,在本書一開頭他便提及,當時日本對於領臺耗費過多,有悔不當初的聲音,而且對臺種種疑問的答案,仍「無法透過目前多所闕漏的福爾摩沙相關著作文獻得到解決」。當然,比對前揭〈19 世紀德文臺灣〔福爾摩沙〕相關文獻編註書目〉,便可知雖然未能稱得上大量,但至少也有十數篇是阿道夫來臺之前便可得見的德文文章。更遑論還有上百篇數量更多、流通更廣的英語及其他外語文獻或書籍。
 

他是從日本來臺一事,或許說明了他是在日期間臨時起意,並非蓄積來臺已久、有充足地搜尋參考文獻的準備時間。即便如此,從書中他具體提到的參考文獻:路德維希.里斯的《福爾摩沙島史》、1897 年度《臺灣外國貿易年表》(Annual Return of the Foreign Trade of Formosa)、馬偕《福爾摩沙紀事》、耶穌會資料、日本政府提供報告書、荷蘭人資料、《中國、日本及菲律賓年鑑名錄》(Chronicle and Directory for China, Japan & the Philippines)、1898 年 5 月 21 日《日本每日先鋒報》(Japan Daily Herald)一篇報導、鳥居龍藏對東部阿美族的研究、貝紐夫斯基的東部探險故事、喬治.泰勒(George Taylor)的著作等等,可以猜測,大部分資料可能是行前在日本蒐集,或者來臺後,透過殖民政府協助取得,在旅行途中參考閱讀。
 

不管如何,他說:「我因此決定順從內心熱切的渴望,親自去見識這個日本的戰利品,並了解當地的社會民情,對一個像我一樣無黨無派的人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象,以及在可見的未來內,當地的經濟形勢會有何種發展變化。」這段話清楚地鋪陳了其自稱客觀的來臺動機,他並非打算搜尋更多文獻,因為他斷定現有資料不足,親眼見聞反倒是更好的辦法,而他則自詡將是不帶偏見的報導者;此外,他雖看似未做太多行前準備及功課,但或許他在出發前,便有撰寫臺灣遊記出書的想法,並為此攜帶厚重相機,賣點自然在於:取得殖民地是日本的大事,而且此際國際間對日本新殖民地臺灣的狀況所知不多,因而具有時效性。因此,這本書及阿道夫之行對於後世而言,最珍貴的或許便是他在沒有太多準備的情況下,以其當時在臺見聞的第一手直接而平鋪直述,甚至不少毫無遮掩的情緒性直觀表達,為 1898 年的臺灣留下了寶貴記載。

 

行程規劃及安排

沒有準備的一介外國人該如何來臺旅行,並成功上路、參觀,與地方官員、警察,甚至與原住民有所往來?阿道夫清楚地描寫他如何在來臺後安排臺灣旅程。方法是先到大稻埕的德國領事館尋求幫助,請其提供到臺各地參訪必要之介紹信,以便遞交各地官員及警察當局,並希望在那裡能「遇見幾位可以指點我如何在福爾摩沙旅行的歐洲僑民」;接著到淡水拜訪英國領事及馬偕,「在淡水看完景點,蒐集過旅遊資訊,並做好旅遊規劃後,我在萊因斯朵夫(Felix Reinsdorff)領事的陪同下,前去拜訪福爾摩沙的更高層政府單位,希望能夠取得福爾摩沙的當地護照,以及給各級地方首長和其他行政機關的介紹信」。因此,可以確認他在來臺之前,並沒有先在日本和與臺灣有關的殖民官員有過往來,而是來到臺灣再想辦法,諮詢島上極少數和他身分、文化、思考接近的西方人士,向他們請教旅遊建議,並取得給官員的推薦信或介紹信,而其旅行目的地是在淡水之行結束後決定的。
 

姚紹基認為婚後夫婦兩人在日本時一同造訪福爾摩沙。但芙里妲的日記正好略過 1898 年 1 月至 5 月,阿道夫則直到本書末,描述在卑南等船北返時才提到:「濃濃的愁情會湧上我的心頭,讓我不禁思念起遠方的親友與愛人。」想來他應該是獨自赴臺,才會萌生思念。佳人雖不在身旁,從其遊記中明確知道陪伴阿道夫此行者,不計沿路官員警憲外,至少有漢人僕役林阿古、多名為阿道夫與日本當局及蕃人交涉之通譯。另外,在進入大湖樟腦產區的路上,雇了 3 名生蕃護衛入山。其中林阿古(Lin-ah-ku)是他提到篇幅最多的人,來自福州,是他在艋舺找到的幫手,原從事茶葉批發,但因經濟不景氣不得不轉換跑道。雇用漢人僕伇在西方來臺旅遊者之間,雖非罕見,但此處仍與其他人經驗有些許不同,他是自行找尋並僱傭,不若其他人或許透過日本政府或相關人士介紹。
 

他之後的經驗也與日治初期諸多來臺西方人記錄下的情境大致類似:「我把介紹信交給了地方首長,被他鉅細靡遺地盤問我的旅行動機,這是到了每個地方的例行公事……。地方首長人很好,向我保證他會全力支持我。他問我明天打算幾點動身,接著下令使者立刻出發,去苗栗通報我的到來。他還安排兩位武裝警察,供我明天一早使喚,並安排了一位年輕職員,帶我在新竹市區四處走走逛逛。」每每到了地方,在各地,交換名片是開始建立關係的方式,費實抱怨日本人對此事熱衷,導致名片一早就發完。但這似乎並非表示他多麼受到歡迎,而更是在暗示,在當時他經常被視作間諜的狀況下,在臺灣各地警憲官員等掌握其行蹤的工作確實在進行著。


在他初抵臺北時,大概還不太清楚該去哪裡。但在見過德國領事、幾名歐美人士,以及拜訪北臺灣最大外國人社群所在的淡水之後,已有屬意地點。不過,隨著當時各地狀況不同,在與日本高層官員會面並要求協助時,時有被勸阻前往的狀況:「當我拿著地圖向他們指出我想去的地點時,他們有時會跟我說:這裡去不了,因為有叛賊在當地作亂。」並非所有他想去的地方都能前往,比如他希望進入臺灣山區,但當時埔里、集集、嘉義一帶的抗日事件,使日人展開大規模鎮壓圍捕,東部的花蓮也是一樣,官方也不希望他前往。在日本人同意的目的地確定後,他從日本政府高層手上拿到給各地方政府及撫墾署的介紹信,才正式規劃後續旅程。


他並非沿著臺灣西部舊時南北縱貫向官驛道行走,而是分成兩大段旅程,跳過了臺灣中部至臺南一帶,由當時情境來看,顯然是為了使其避開 1896 年中之後糾纏多年的雲林事件的治安重點區域。同時,考慮到鐵道旅遊對新興旅遊業的影響在此時尚未展開,日治時期外國人經常造訪的嘉義阿里山等地景點未獲安排,或許也是意料中事。在安排旅程時不但明白告知,也先行聯絡一路上的日本行政機關,並由官員、警察或憲兵等以護送、迎接的名義,確保阿道夫一行在監控中。此例並非個案,在諸多外國人旅臺遊記中皆曾提及來到日治下的臺灣時,總督府方面名為「協助」、實為監控,透過協助安排遊覽行程,達到控制的目的。


在他一路上碰到的人之中,正因在臺歐美人士是他的資訊提供者,在各地旅行的紀錄中,他也經常不忘仔細描述其生活、身分、娛樂方式等。他也具體提到不少他親自拜訪或與其有過討論之人物,其中有些甚至具有歐洲經驗,包括日本到臺航程中的幾位船長、德國領事萊因斯朵夫、大稻埕俱樂部(Twatutia-Club)、英國領事伯納(Henry A. C. Bonar)、馬偕、臺北的未署名日本高層官員、鳳山縣知事木下周一(曾留學德國,會說德語,獲其對接下來由枋寮往巴塱衛進蕃地的旅遊行程之建議)、東勢角撫墾署越智元雄署長、林朝棟、埔里社撫墾署長長野義虎、澎湖廳長富田禎二郎、安平居住 20 年德國商人(提供安平住處)、代理臺東廳的書記官中村雄助、臺東國語傳習所教諭黑葛原藤太郎、臺東撫墾署、卑南的軍隊指揮官、卑南的西本願寺住持、臺南縣知事(1898 年當時應為磯貝靜藏)等。


正因為他事前閱讀不多,功課也似乎做得不夠,有些地方的記載或許來自道聽途說,出現明顯錯誤,例如他提到荷蘭時代荷蘭人和排灣族接觸,傳教士的聖經翻譯只留下一些語彙在虎尾壟語中,他指的可能是 17 世紀荷蘭傳教士編纂的《虎尾壟語語典》,但將臺灣中部平埔原住民誤附為南部的排灣族。諸如此類似是而非的錯誤,在書中經常可以看到。但與其他同時期西方人留下的遊臺紀錄相比,他途中遭遇的人士數量較多,這些珍貴的相遇紀錄,突顯本書與其他類似著作的不同。

 

兩段主要行程

以下借用蔣凱杰繪製「費實在臺灣旅程的路線圖」表示此兩段行程大致路線:

 

費實在臺灣旅程的路線圖(Source:蔣凱杰,〈百年前的德語臺灣遊記:初探阿道夫.費實的《福爾摩沙漫遊》〉,頁165 圖5。)
第一段:中部樟腦產區之旅(臺北-新竹-苗栗-大湖-罩蘭-東勢-臺中-霧峰-埔里社-水社-頭社)
這一段旅程由臺北搭火車出發到新竹,目的是為了前往苗栗一帶往南的樟腦地區,觀察有生蕃活動居住的大湖內山的樟樹林和樟腦寮,最後回到大稻埕。這段旅程分成兩個章節,可能是作者考量篇幅均衡之故。

 

第二段:南臺灣之旅(基隆-澎湖-安平-臺南-打狗-東港-枋寮-力里社-浸水營-姑仔崙社-巴塱衛-太麻里-卑南-南岬-安平-基隆)
第一段旅程結束回到臺北待了 8 天後,他應該是和臺灣總督府外事課的杉村濬及囑託三好重彥有不少交涉,選擇搭船前往澎湖再往臺灣南部旅行。此次改道,想必與總督府希望他避開抗日事件頻仍的臺灣中部有關,當時全島鐵路仍未建成,因而有此迂迴之旅。此段旅行在本書中分成澎湖到枋寮、枋寮到卑南、從卑南乘船返回基隆三個章節描述,和第一段為探訪樟腦產區目的明確不同,在南臺灣像是走到哪看到哪,但因19世紀末葉以來發生日軍攻臺、南岬燈塔設立等等諸多歷史事件,阿道夫的描述充分提供事件後此地狀況、地方原住民(排灣族力里社等)文化傳統,甚至地方記憶與政治的描述。最後他由卑南搭船輾轉返回北部基隆,隨即搭乘往日本的大型輪船「臺南州」號返日。
 
本文摘自阿道夫.費實 ,《1898.福爾摩沙踏查:德國旅人阿道夫.費實的臺灣漫遊手記》(聯經出版),標題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調整。
1898.福爾摩沙踏查:德國旅人阿道夫.費實的臺灣漫遊手記
百年前的德語臺灣遊記
日治初期臺灣第一手珍貴觀察史料
時隔125年首度在臺出版

  
1898年2月,時值日本統治臺灣的第四年,
一位來自德國、熱愛旅行的藝術收藏家阿道夫.費實,
為了親自見識「日本的戰利品」,造訪了臺灣島,留下了詳盡的踏查紀錄……

  ★ 塵封一百多年的珍貴臺灣民族研究史料,首度直接由德文中譯出版
  ★ 收錄百幅以上照片與素描圖像
  ★ 忠實重現日本名畫家和田英作美術設計

  本書介紹阿道夫.費實的生平簡歷及其民族誌研究,他出生於奧地利,喜愛藝術及旅遊,為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的創辦人。1898年2月至5月,費實親身探訪日治初期的臺灣,彼時國際間對這個日本的新殖民地所知不多,費實想觀察的重點是臺灣在進入日本統治時代後,島內不同族群以及與外來者之間的關係為何,並且注意日本人以何種方式建設臺灣以獲取經濟利益。

  費實的臺灣紀行雖充滿帝國主義及個人主觀批判,卻也十分詳細地記載了當時漢人及原住民的文化及其處境,對於有興趣了解百餘年前臺灣社會狀況的讀者而言,食衣住行育樂的描寫皆不缺,乃彌足珍貴的第一手旅遊書寫紀錄。
 
【新臺灣史運動】主編推薦書單
新臺灣史運動由《故事》與「臺灣吧」發起,透過「國度間的交流」、「多族群視角」,以及「跨物種的參與」,從海、島、人的三種面向,邀集眾多臺灣史學者與作家,以多媒體的網頁、影片進行的新計畫。由《故事》主編兼聯經總編輯涂豐恩,精選 8 本臺灣史推薦書籍,帶你探索更豐富多元的臺灣歷史。
文章資訊
作者 阿道夫.費實(Adolf Fischer)
譯者 張新
出版 聯經出版
刊登日期 2024-09-24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