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大口吃冰!來一場夏日臺灣尋冰的時空旅行

張哲翰 2020-08-10

每逢暑假、寒假或是學期結束前,日本時代的學生,都會習慣性來一場「修學旅行」;一趟收穫滿滿的旅行,更是努力成為一個日本好國民的最佳證明。


不過,炎炎夏日著實令人失去遊玩的興致,這時,我們應該怎麼安排這場「修學旅行」呢?假如當時有本「飲冰指南」伴行,告訴你一邊在烈日下參觀神社、博物館、動物園、角板山,一邊還可以搭配冰品消暑,是不是超有繼續旅行的動力呢?試想,當雪白的冰霜端上桌,上頭淋上甜蜜蜜的糖漿,吃下一口,一股沁涼直衝腦門,下到心窩,這就是夏天飲冰呀!……


等等等等,什麼飲冰,冰不是用吃的嗎?


修學旅行第一課,你一定要知道,其實所謂的「飲冰」,是漢語裡習慣的用法之一,甚至後來推動清國戊戌變法失敗的梁啟超,都曾引用《莊子》〈人世間〉裡的一段話:「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歟!」,表達自己對國事的焦慮如火,難以透過飲冰而澆熄。同時,也以「飲冰室」來稱呼自己的專欄與書房,並持續在裡面進行創作、發表論述。

 

對於面對重大國事的梁啟超而言,或許飲再多的冰,也無法澆熄心中的火。但若是要抵抗南國的烈日,冰應該是最好的良方。那麼,臺灣有哪些飲冰的好去處呢?就讓我們回到過去,邀請日本時期的名人嚮導,一起來一趟臺灣尋冰之旅吧!


就像所有的校外教學一樣,飲冰修學旅行正式出發前,有些注意事項,需要跟各位事先說明:


咿~飲冰愛注意

飲冰這件事,可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作為日本時期全民最愛的消暑活動,中央研究所藥學博士中尾萬三,在 1924 年 7 月 20 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就曾提醒大家要「文明飲冰」,注意事項如下:


  1. 最重要的一點:「切忌鯨吞虎吸」,避免身體過寒,造成腹瀉下痢。

  2. 「注意場所、容器清潔」,若是貪戀冰品清爽,而忘記食用環境的整潔,一樣足以致病。

  3. 「少飲有添加物的冰」,近來常有蕉油、荔枝水等等的添加物,或是以糖水與酒石酸喚起人的食慾,至於添加染色物的則往往不明其由,或許少量還好,但多吃則可能有危害。

看到沒,減少食用加工食品,可是從日本時期就開始提倡的觀念呢!不過,有趣的是,中尾萬三博士在這邊說的添加物,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是可以在食品店找到蹤影。像是蕉油,又稱「香蕉水」或「香蕉油」(「乙酸異戊酯」或「乙酸戊酯」),就是小時候那首「小皮球,香蕉油,滿地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兒歌裡面的「香蕉油」。


不過,為什麼會叫做「香蕉油」呢?除了它可以從臺灣名產「香蕉」中提煉之外,特殊的化學物質,在經過稀釋之後,會散發出淡淡的香蕉、水梨香味,因此得名,時常被添加於食品中,以增加水果清香。(不過,千萬不要和現在工業用香蕉油搞混了,用於稀釋油漆的有機溶劑,是不可以食用的。)


有名的添加物不只香蕉油,還有可由葡萄提煉的酒石酸(tartaric acid),也是相當有名的代表,不僅可以加入食品中增加甘酸味,同時更擔任食品抗氧化劑的角色,像是是日本時代的清涼飲料「ラムネ」(ramune,彈珠汽水)就有添加酒石酸。1941年的《臺灣日日新報》更報導:科學國家隊的研究下,可以從台灣滿地的茄苳抽取酒石酸,對食品、製藥有很大的幫助。


說了這麼多,總之關於接下來的行程,飲冰愛注意喔!


第一站:下船嘍!從基隆出發看製冰廠

「修學旅行」當然少不了交通工具,就讓我們搭乘時下最時髦的輪船,從南部北上來到基隆。下船後,向南走過媽祖宮(今基隆慶安宮),到達和興頭,就可以到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基隆製冰會社」啦。


基隆市街圖(1935)

基隆製冰會社,儘管早在 1910 年 7 月就開始製冰,但卻不是臺灣最早的製冰會社。最早的製冰廠出現在臺北大稻埕。1896 年時,在臺灣的英國商人賀禮那就發現,臺灣夏季炎熱但又缺乏冰廠,從日本運來的冰塊,居然可以翻三倍價格賣出,可見製冰業背後可觀的利潤。也因此,他便與大稻埕有名的茶商李春生合作,在大稻埕的建昌街一丁目(約為今日臺北市西寧北路)開設製冰廠,據說可以供應到基隆、新竹等地。


台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1897)

另外,因應日本人對臺灣炎熱天氣的不適應,原先在 1896 年 10 月,於東京成立「台灣製冰株式會社」,將冰塊送往台灣提供在台日人,之後乾脆直接在枋寮街(今新北中和)建起製冰工場。不過,賣冰塊就是一個和時間競爭的行業,為了更靠近運輸核心,1908 年會社更增資,在台北驛北側的上奎府街(今臺北車站後站,鄭州路與太原路交叉口一帶)成立「台北工場」。


1913 年台北工場,此時台灣製冰會社已經合併基隆製冰、台中製冰、台南台灣冷藏、高雄古賀製冰等會社,成為「新高製冰會社」的大企業。(Source:村崎長昶,《台北寫真帖》,台北:新高堂書店,1913。)

此後,為了突破臺灣製冰會社的壟斷,製冰會社如雨後春筍冒出來,像是 1903 年在臺北成立的「高砂製冰會社」,到 1906 年重組後,再次與「台灣製冰會社」一決雌雄。即使每年總是在五、六月才進入熱銷期,九月就開始出現淡季,但是,加入製冰行列的商家仍然絡繹不絕。由北而南,由西至東,每個城市都可見一、兩個製冰會社,銷售對象更從小賣店到漁業、醫院、貨品運輸等等,銷路之廣更證明了臺灣的冰品需求有多龐大。


冰品產業的銷售戰場,更是以基隆港最具代表性,在這裡,除了有一般民間飲冰需求外,漁業運輸也是製冰廠的銷售主力,雙重需求的市場環境,讓基隆可說商機無限。
 

想要賺冰塊財的製造商們,在基隆開始了一場競價戰爭。首先,1906 年 4 月,「台灣製冰會社」不願意再讓中盤商批發,在基隆牛稠港設點,成立基隆出張所,穩定冰價。到了 1910 年,又有基隆製冰會社企圖突破壟斷。


這樣還沒完, 1910 年後,在全臺遍地開花的製冰會社中,又以「基隆製冰會社」與「台灣製冰會社」的競爭最為激烈,一斤冰的價格,甚至跌到只要八厘(= 0.8錢)!根據 1909 年《臺灣日日新報》對臺北生活費的統計,臺灣人平均每天消費30.2 錢,其中還包辦了各類食物與其他開銷。


冰價暴跌,讓一斤(0.6公斤)的冰價,變得和家庭常備的醬油價格相同,消費者大呼過癮。另外,為了招攬生意,基隆製冰會社更研發將柳橙、葡萄、蘋果、西瓜、芭蕉、梨、莓、杏子等各種果蜜注入冰塊中,不僅果蜜不會因此腐壞,還很好吃,創造出新的居家旅行必備良伴。


不過,俗話說:打不贏你,那就吸收你!從 1911 年開始「台灣製冰會社」便企圖與「基隆製冰」、「台中製冰」、「台南台灣冷藏」、「高雄古賀製冰」等會社簽約,共同成立「新高製冰會社」,開啟 1912 年起新一波的獨佔風潮,這也造就後來經營權轉手後的日東製冰、再到大日本製冰會社的「托拉斯」傳承。


位於基隆港的大日本製冰會社。《基隆市日本職業別明細圖》(1929)

第二站:來到風城,探訪記者最愛的夏日美味!

在北北基參觀完製冰工廠後,讓我們搭上火車,繼續往南,下一站來到南邊一點的新竹驛。


在新竹,我們邀請到曾任臺灣民眾黨要角、《臺灣民報》記者,以及新竹市議員的黃旺成(1888–1979),作為一位將飲冰視為日常消遣的冰品愛好者,他非常適合擔任我們在新竹飲冰行程的在地嚮導呢。一邊旅行,讓我們一邊補充一點黃先生的愛冰小故事吧!

 

問:黃先生都什麼時候飲冰呢?

當然是無時無刻都可以飲冰。餐後來一碗冰,再與朋友閒聊,更是人生一大暢快。1913 年,黃旺成剛在新竹公學校任教的第二年,便曾與好同事在學校吃完新竹有名的炊粉,飯後散步順路帶回十錢的冰,聊到半夜十二點才解散。另外,黃先生的日記裡,更有提到他在 1915 年的夏夜,因為感冒發燒不適,晚餐隨意吃了扁食混炊粉後,也是吃了碗冰,這才退下高燒,安穩入睡的呢。

 

問:黃先生只吃加糖水的刨冰嗎?

當然不是!各種冰品都是他的最愛,在他受臺中蔡蓮舫家雇用為家教(1920)的後一年,在四月的某個晚飯後和朋友出外散步,就曾一起在公園享用「冰淇淋」。除此之外,1925 年,黃旺成先生辭退蔡家,回到新竹成立新竹青年會、臺灣文化協會新竹支部,投身政治運動後,好友張傳在某個夏夜請客的冰品,也是吃「冰淇淋」。黃旺成先生對冰淇淋的愛,甚至連到了日本也不減,1930 年 6 月,在遊歷中國之後,搭上船從天津來到日本的下關,先是晚餐吃了可口的海鮮,黃先生又在附近夜市買便宜的冰淇淋吃呢。 

 

問:臺灣當時居然有「冰淇淋」!那要在哪裡買的到呢?

其實,早在 1898 年,大稻埕的製冰會社就有生產冰淇淋,根據記載, 1911 年大稻埕裡更有超過五百名的冰淇淋攤販,冰淇淋在臺灣,可以說是已經非常普及。

 

問:熱愛飲冰的黃先生,還嘗試過什麼樣的冰品呢?

除了尋常的冰品外,1927 年,黃旺成與張榜、張傳兄弟在酒樓「水龜樓」聚會,微醺地離開酒樓,散步途中又遇到好友鄭作衡等人,便一起飲了「宇治冰」,同時大聊政治理想與抱負。


雖然,我們無法確實找到「水龜樓」的過往痕跡,不過整理《新竹商工名人錄》,新竹的酒樓、料理店等主要集中在車站前的榮町、東門町與南門町,可以想見,黃先生很可能是在周圍散步緩和醉意,同時巧遇鄭作衡,一時興起就在附近冰店吃起來自日本的傳統抹茶刨冰吧。另外,黃先生還嘗試過一種以糯米皮包著冰淇淋的和菓子,叫做「アイスモナカ」(aisumonaka),是黃先生的好友張榜特別贈送的禮物。


從黃先生飲冰的種類之多,可以發現,冰品在臺灣已有流行各種風格與吃法。


新竹市街附近平面圖(1941)。

第三站:跟著名人走,邊逛慶典邊吃冰

夏日需要消暑,除了吃冰之外,同時也有不少慶典正在舉辦,像是五月端午、六七月迎城隍等等,飲冰的修學旅行怎可放過這些活動呢?讓我們從新竹搭上火車來到臺中,請在地的地頭蛇、曾經豐原下南坑的第一保保正張麗俊(1868-1941),帶我們前往台中迎城隍活動,同時為我們介紹冰品吧。


《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1921)

1927 年的臺中迎城隍很不一樣,先是在六月底,有涉及治警事件的律師鄭松筠等人規劃反對迎城隍運動,標榜「敬神在虔誠、注重衛生」,引起百餘人響應,騎單車在臺中各處發傳單。


相對來說,支持舉辦者已經邀請共四十餘臺藝閣參與,許多由商家支持,藉以打廣告。在 7 月 13 日下午一時開始,霎時間人山人海。張先生這一天,先在「富春會社」的餐廳吃過午餐,在十二點半從豐原驛搭上火車,趕往臺中迎城隍,不過,他還要先與好友王淑潛到納涼市飲冰消暑。


臺中納涼市,是一個由商家共同舉辦的夏季促賣會,從 7 月 1 日開始到 7 月 15 日,由綠川的新盛橋一路過了柳川福星橋到樂舞臺,路上有漂亮的電燈裝飾,還有定期表演與煙火施放,可見南國的夏季,飲冰往往也伴隨著各種慶典活動,熱鬧非凡呢。


第四站:饕客報你吃,南臺灣的飲冰指南

我們繼續搭車南下臺南,這次,我們請到很懂美食的吳新榮先生來介紹怎麼飲冰。


吳先生認為,能夠與朋友在涼亭下無憂無慮的飲冰,就是最好的消暑方式。像是 1938年的夏日黃昏,好友毛昭癸來訪,吳新榮便帶著毛昭癸到後街的佳里金唐殿周圍店家買了一碗三毛錢的牛奶雪花冰,回到吳新榮家後面的涼亭,配著這一年大豐收的龍眼,享受夏日舒服的午後。


就如同前面我們曾經談過的,雖然有不少製冰會社會期望獨佔賣冰的權利,但是各地仍有不少製冰會社冒出,與大會社一拚,在臺南佳里也不例外,這讓吳新榮先生驚呼:「因生意競爭的結果,可以吃到一碗三毛錢這麼便宜的牛奶雪花冰。」

 
《美軍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1944)

在臺南佳里吳新榮家,與他一同吃完牛奶雪花冰後,這趟由北到南的飲冰修學旅行也進入尾聲。想想在各地吃過的冰,可以發現日本時代臺灣冰品種類,已經非常多樣,像是原料單純的清冰、冰棒,到製作費工夫的冰淇淋、牛奶雪花冰等,應有盡有;賣冰的地方從店面到夜市、從廟前小攤到都市餐館等,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只消能夠消暑的,就有他的生意可以做。


最終站:文明人要記得「文明飲冰」喔!

只是,當我們汗如雨下,迫不及待一口接著一口吞下眼前的刨冰時,別忘了最初的提醒:「文明飲冰」。


1939 年 8 月 23 日,可能是吳新榮先生最痛苦的一天,前一晚狂風大作,已經睡不安穩的他,一早起更是腹痛難耐還拉肚子。如此痛苦的原因,根據吳先生擔任醫師的專業判斷,這應該是食物中毒,所以,他稍微盤點一下昨晚的飲食:


  1. 擔仔麵 一碗
  2. アイスクリム(ice cream) 一????
  3. 那拔(芭樂) 一粿(個)
  4. 餡菓子 一個
  5. 氷蜜水 二杯
  6. 蟹 二疋(隻)

你發現了嗎?他一個晚上又吃冰淇淋、又飲冰蜜水,另外還吃了兩隻螃蟹與和菓子等食物。雖然依據吳先生自己的判斷,認為是螃蟹與和菓子內餡的新鮮度問題,但是,讓我們一起回想修學旅行的事前提醒,飲冰指南101:「切忌鯨吞虎吸,避免身體過寒,造成腹瀉下痢。」所以說,飲冰雖然消暑清涼,但還是要特別注意食用的份量啊。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哲翰
刊登日期 2020-08-10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20|八月關鍵字:故事冰菓室
夏日裡的涼爽滋味,抵擋不了的零度誘惑!歡迎進到故事冰菓室,和我們一起清涼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