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今晚,你想來點涼冰還是酸梅湯?明清的食涼歲時記

王一中 2020-08-10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
五九四十五,難戴秋葉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
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
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

一進入夏至,便迎來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大約要再苦苦等候 81 天,才會進入颯爽的秋冬。於是,明清時人便編造出這首以九日為一循環的「夏九九」歌謠:前四個九日天氣酷熱,人們揮汗如雨,不但離不開扇子,而且要喝冰涼的甜水;到了第五個九日,秋風吹落花葉,才感受到些許涼意。


也難怪會出現「何事伏天錢好賺?擔夫揮汗賣涼冰」這樣的詩句,意指三伏天(約夏至到立秋這段時間)裡,賣冰水可是門最好賺錢的生意啊!


在夏天的京城吃冰:目不暇給

其實,用不著等到夏至,大約在農曆三月的清明前後,北京城就開始有商販叫賣冰品了。


怎麼個叫賣法呢?他們將兩隻「冰盞」(即裝盛冰品的銅碟)夾在手上敲打,發出清脆的節奏,民眾一聽聞聲響,便知道冰販來了。在炎炎夏日中,清脆悅耳的冰盞聲,對北京老百姓來說堪比「太平之音」,正應了明人徐渭的那首詩:

 

門前銅盞呼人急,卻是冰兒來賣冰。
乾喉似火逢薪熱,一寸入口狂煙滅。徐渭,〈沈刑部善梅花卻付紙三丈索我雜畫〉

北京人將擔冰吆喝、叫賣冰品的小孩稱為「冰胡兒」,這首詩原詩很長,描寫徐渭原本正在構思作畫,忽然聽到門外傳來的叫賣聲,忍不住出去買冰──至於吃完了冰,仍是什麼都畫不出來,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徐渭為明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與軍事家,此畫像藏於南京博物館。

說到吃冰,其中可是大有門道,例如古代冰塊保存不易,只要一碰到水氣就會消融,因此商販最怕下雨。若遭逢雨天,他們便用棉衣護在容器外頭,才能為冰品「保冰」。


而冰品的品項更是多元,商販直接販賣冰塊,稱為「涼冰」,將冰塊賣給魚攤用以維持魚貨新鮮,則稱為「冰鮮」。嫌單吃冰塊太單調嗎?行!只要加入紅花、楊梅、桃子等花果,便成了各式各樣的冰鎮果汁。富貴人家的花樣就更多了,他們會將冰水摻入玫瑰醬、櫻桃醬等珍奇的花露與果醬,調配出與眾不同的果汁。另有一種內行的吃法,是在冰裡加入鮮嫩的蓮子,據說口味清新,還有延年益壽的效果。


除了吃冰以外,瓜果也是消暑的聖品。五月下旬,瓜類逐漸成熟,北京商販便沿街叫賣西瓜,品種繁多,三白、黑皮、黃沙瓤、紅沙瓤等不同果肉顏色的西瓜,琳瑯滿目。商販的拖車上滿載了瓜果,堆起來像是駝峰,又像是蓮花瓣。民眾也可以不買整顆,請商販切片販售,當場就可以食用,既能夠清暑,還可以解酒,可謂夏天絕讚的清涼飲。


在這麼多冰品當中,北京、天津人的最愛的是這一味──「酸梅湯」。各攤酸梅湯的做法略有不同,有的是直接在冰水中加入屑梅乾;比較講究者,則會將酸梅與冰糖熬煮後,再混入玫瑰木樨(蜜露)冰水。路上的行人若聽到了敲冰盞的聲響,必定會停下腳步購買酸梅湯。北京城郊的寺廟及風景名勝,也一定有賣酸梅湯的攤販,周圍總是圍繞著一圈人潮。


因為販賣酸梅湯的攤販實在多不勝數,晚清的北京文人富察敦崇還在風土書《燕京歲時記》裡點評:「九龍齋及西單牌樓邱家者,為京都第一!」


原來明清時人不但盛行吃冰品、涼飲,也和當代鄉民一樣,會打卡給分留下 Google 評價吶。

 


和當官的搶冰塊吃

那麼,市面上這些冰品是從哪裡來?很有可能,是商販向宦官私下購買的。


每年十二月,皇家命人將冰塊封存到城外的冰窖中,冰窖深達二丈,堆砌的冰磚宛如小山,而這些事務是由誰經手?沒錯,正是宦官。宦官總會夾帶一些私貨,隔年春天就能拿出來販賣,例如有一種名為「蘋婆果」的水果,冰藏後的果子如同初摘般新鮮,入口即化為泥,令人吮指回味。


蘋婆果又稱為鳳眼果,開花時艷紅如火。

到了立夏,皇帝命人打開冰窖,分賜冰塊給文武大臣。不過,這種冰塊可不是拿來吃的──而是將一兩塊大冰置於座位左右,感受冰塊散發的涼意。據說明朝天啟皇帝寵信宦官魏忠賢及其對食客氏(對食是指與太監關係親密的宮女,客氏則是皇帝的乳母),經常賜冰給兩人,魏忠賢的座車、客氏的起居處咸安宮都放上了大冰塊,而客氏體型肥胖,需要的冰塊特別多。


明朝的賜冰應屬不定期的特恩。有一次,崇禎皇帝考選官員時,將場地遷至陰涼的迴廊下,又命宦官準備冰水讓官員飲用,這可是稀罕之舉,所以被時人特別記錄下來。清朝則將賜冰定為制度,自暑伏日至立秋(約五月初至七月底),由工部頒給冰票,衙門官員就能自行去冰窖領取多寡不一的冰塊。


清朝發放的冰塊量相當驚人,按照晚清政書《欽定工部則例》的紀載,朝廷每天發出兩百餘塊冰,其中刑部領二十塊,是領冰最多的部門,工部十七塊、戶部十六塊,翰林院、太僕寺等二十七個衙門則只領一塊。但是這項制度年久弊生,官員持票去兌換時,往往拿到比規定還少的冰塊,甚至不夠一個人使用。


那些消失的冰塊都到哪去了?據說,其實是流入市面上販售、落進老百姓的肚子裡囉。

 


吃冰須節制,還不能崇洋媚外

來到南方地區,因為氣溫較高,難以保存冰塊,所以在冰塊上灑一層鹽,利用鹽巴吸收熱量的物理原理,冰塊就能結得和北方一樣厚實;雖然副作用是隔年食用時,冰塊會略帶鹹味,卻也不失解暑的效果。


江南一帶盛行吃冰,可從當地流傳的一則笑話窺知一二:據說清軍南渡時,在蘇州看到十幾座北方不曾見過的冰廠,於是向人詢問這是在收藏什麼?答者曰:「藏冰者。」清軍一聽,大驚失色,以為裡頭藏的全是伏兵,連燒了五座之後才知道弄錯了。倘若這是真實的故事,那當年的江南人,可就少了許多冰品能吃了。


明清時蘇州盛極一時,此為清代畫家徐揚所繪的《姑蘇繁華圖》一景。

光是動動嘴巴可不夠,明清文人喜愛吃冰,留下不少關於冰品的詩文,而且還不忘拉古人作陪,例如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便屢屢被明清文人引用。會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也知道吃冰不太健康,心虛之下,只好在古籍中尋找知音。在傳統醫學經典裡,冰水有紓解霍亂、頭暈、燥熱的療效,但若過度沈溺於吃西瓜、梨、柿、冰水等性寒之物,則有致病之虞。有首歌謠唱道:

 

不担挑子不推車,冰水楊湯味有餘。
怪得京師誇道好,飲來學個猴拉稀。

便是記錄某人喝了京師推崇的酸梅湯,結果腹瀉不止的慘痛經驗。


清末民初的文人徐珂也認為,冰塊涼沁心脾,最多只能用喝的,不可用冰水沐浴。更有意思的是,徐珂看到了西方傳入的冰淇淋,覺得非常新奇,將其記錄下來,並轉述朋友金奇中分析中西體質的見解,略云:

 

冰其淋亦譯冰忌廉,其淋之義,酪也,以牛乳、雞蛋加香料,如香蕉、檸檬等物,攪和入冰,筒運機旋轉,使漸凝結如冰。食之甘沁可口,西人於常餐時輒進之,冬日亦然,非若我國人之必於炎暑時始一嘗也。金奇中曰:「西人具熱誠,故內熱,須飲冰;我國人之食此者,富貴中人為多,豈以熱中過甚,自知懺悔耶?」

金奇中說,西洋人習慣吃冰是因為體熱必須,而中國只有富貴人家才吃得起冰淇淋,難道他們也是內熱體質嗎?倘若不是的話,就得好好反省為何要追隨洋人的飲食潮流。


吃冰原來還能吃出學問,吃出道理。客倌啊,炎炎夏日,來碗冰鎮酸梅湯可好?



 

本文徵引《北京歲華記》載商販敲冰盞販售冰品、《徐渭集》載徐渭飲冰詩、《酌中志》與《三垣筆記》載賜官員冰塊、《燕京歲時記》載富察敦崇評價酸梅湯事、《欽定工部則例》載衙門發放冰塊數量、《朝市叢載》載飲用酸梅湯腹瀉詩,俱已見於邱仲麟教授的〈天然冰與明清北京的社會生活〉一文。

參考資料
  1. 邱仲麟,〈天然冰與明清北京的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臺北,2005),頁55-113。
  2.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
  3. ﹝明﹞李清撰;顧思點校,《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4. ﹝明﹞金禮蒙輯,《醫方類聚》,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
  5.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6. ﹝明﹞陸啟浤,《北京歲華記》,收入張勃,〈《北京歲華記》手抄本及其歲時民俗文獻價值〉,《文獻》,2010:3(北京,2010),頁153。
  7.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8. ﹝明﹞劉若愚,《酌中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9. ﹝明﹞蔣之翹,《天啟宮詞》,收入《明宮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10. ﹝清﹞小和山樵著;散人標點,《紅樓復夢》,臺北:建弘出版社,1995。
  1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臺北:桂冠出版社,1983。
  12. ﹝清﹞佚名,《欽定工部則例》,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收入清光緒間刊本。
  13. ﹝清﹞李虹若;楊華整理點校,《朝市叢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
  14.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15.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16.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17. ﹝清﹞談遷著;羅仲輝、胡明校點校,《棗林雜俎》,北京:中華書局,2006。
  18. ﹝清﹞顧祿撰;來新夏點校,《清嘉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
文章資訊
作者 王一中
刊登日期 2020-08-10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20|八月關鍵字:故事冰菓室
夏日裡的涼爽滋味,抵擋不了的零度誘惑!歡迎進到故事冰菓室,和我們一起清涼一夏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