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我們是沒有國家的人,不被任何地方承認」── 韓國華僑,飄泊在歷史洪流裡的無根民族

2018-10-19

位在臺北市民生社區的一家餃子館門口,表情愉悅的客人用手摸摸自己的肚子,感覺甚是滿足。進門後看見餐桌上擺的都是傳統外省料理,但仔細一看,赫然發現韓國炸醬麵以及豆腐鍋、泡菜鍋等也在其中。原來,這家店的主人是一位來自韓國的華僑林大哥。


身材精壯,說話帶有山東腔調的林大哥,在接受採訪時不斷以手勢比劃他口中描述的畫面,非常熱心地想讓我知道他的故事。林大哥說,他們家族最早在韓戰爆發前幾年移民韓國,而林大哥的胞兄是在韓戰爆發後兩年出生,當時全家都在朝鮮半島上帶著襁褓中的嬰兒,四處逃難。


其實從大陸遷入朝鮮半島的華僑,大部分都是因為躲避戰亂,才會搬離自己的故鄉。在近代遷入朝鮮半島的華僑,可以分成幾個時期,最早是民國推翻清朝後,各方軍閥、國民黨及共產黨等勢力之間的內戰,讓大陸民不聊生。不少原本居住在東北的華人,為了躲避戰亂,一批一批地逃至韓國,開始新生活。另外,還有一批是國共內戰後,為了逃避受到中共整肅而前往韓國的華人,以及 1950 年,中共派兵至朝鮮半島打韓戰的志願軍,在韓戰中被俘虜,最後戰爭結束選擇留在韓國的華人。


這些全部都可以被稱作近代韓國的華僑,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韓華」。另外,無論是美國或是東南亞,大部分的華僑都是福建廣東等地的移民,只有在韓國的華僑因為地緣關係,大多都是從山東移居的,因此韓國華僑的中文通常都有濃濃的中國北方腔調。


林大哥是在 1977 年來到臺灣,在國立臺灣大學讀完書後跑到日本工作五年,之後在中國、韓國跟臺灣之間來回跑單幫賺錢。奔波了幾年遇到大嫂後,就將民生社區的泡沫紅茶店面頂下來,改建成餐館,一做,幾十年就過去了。當時我問了林大哥,為什麼要從韓國來臺灣生活呢?韓國不好嗎?


右為韓國華僑林大哥。(Source: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

無所不用其極的排華政策

「你知道嗎?我們那時候都是來臺灣賺錢到韓國花,那時候的臺灣比韓國好多啦!」林大哥手在空中比劃,讓我彷彿回到七〇年代臺灣錢淹腳目的景象,感受貴為亞洲四小龍頭的臺灣榮景。「那當時大哥的家族在韓國的生活如何呢?」林大哥笑了一下回答我說:「其實我們家在那裡過得還不錯,甚至還有很多土地,但最後都被朋友騙走了。而且我們的身分是華僑,要跟政府機關爭取公道什麼的,並不容易。」聽了林大哥的經歷後我也答覆說:「對啊!我也聽說韓國政府從六〇年代朴正熙執政後就對華僑相當不友善,所以是真的囉?」


「雖然大家都說朴正熙對華僑很苛刻,但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啦。」林大哥語重心長地說:「因為華人在不少地方都掌有當地的經濟大權,印尼、泰國等等都是這樣,韓國人當然會怕你,所以朴正熙才會限制我們韓華的發展。」


當時的韓國總統朴正熙為了不讓在國內的華僑跟其他地方的華僑一樣,靠經商致富後掌握韓國的資源,因此頒佈了一系列限制韓華的「不歡迎華僑政策」。例如,韓華夫妻只能擁有一棟建築,擁有的土地不可以超過一定坪數,要在銀行開戶必須經過比韓國人還要多的審查,貸款更不用說,是難上加難。另外,韓華小孩甚至不能進入國民學校讀書,只可以在韓華自己辦理的華僑學校讀書,就連嫁給韓華的韓國人都必須放棄國籍,與自己的另一半一起面對社會排山倒海的歧視。


而政府對華僑無所不用其極的限制,就是希望他們知難而退,離開韓國。一位韓國朋友曾跟我說,就算韓國人很討厭朴正熙的專制,但都認同他對華僑的政策,認為他成功地排除華人勢力在韓國的發展,保護了韓國人的利益。


「那這樣沒有很多韓華想要離開嗎?」林大哥看了我一眼笑笑地說:「是啊!所以很多人都離開了,有的人去美國、加拿大,有的人就去臺灣。我那時候在漢城華僑小學讀書的同學們,很多也都離開了。」話鋒一轉,林大哥繼續說:「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前幾年才過來的華僑,現在都後悔了。因為現在韓國(經濟)起來了嘛!也開始有一些人試圖想回到韓國工作了。」我們當晚暢聊了幾個小時,林大哥也跟我說了不少韓華在臺灣發展的狀況,讓我對韓國的認識打開了新的一扇窗。


「我們從來不被當作國民」

在忠孝東路不起眼的巷子裡,一家韓國料理店的招牌出現在眼前,我照著林大哥給的地址按圖索驥,找到了另外一位來臺生活多年的韓國華僑劉大哥安身立命的餐廳。踏入已經打烊的店內,劉大哥馬上熱情地招待:「要不要喝點什麼呢?」我客氣地回覆:「喔!不用了,喝水就可以了!」但沒想到大哥熱情地開玩笑說:「我們這裡沒有水喔,只有飲料!」隨即拿來了一瓶可樂讓我解渴。


韓國華僑劉大哥安身立命的韓國料理店。(Source: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

閒聊了一下子後,我們就開始進入正題,劉大哥也慢慢地道出他的家族在韓國和臺灣的故事。「我的家族應該在二戰前就從山東到韓國,爺爺十四歲時,就一個人到韓國仁川討生活。」我驚訝地問:「十四歲不是才國中嗎?」「對啊!但是那時候大陸到處都是戰亂,到韓國還比較穩定,至少可以安安穩穩過生活。」


劉大哥繼續說:「但到了我這一代,因為韓華長期受到歧視,所以會想要離開。」劉大哥特別跟我說自己家族的經驗:「早期韓國華僑通常不會把錢存在銀行裡,因為沒有帳戶可以存,所以我們都存在韓華組織的私人金融機構。但有一次,仁川最大的韓華金融機購倒閉了,存錢進去的韓華全部在一夕之間變成窮光蛋,那一次真的影響我們家裡非常大,很慘。」


「其實最主要是因為你在那邊(韓國)是不會被當作國民看的,你就只是一個華僑而已。」劉大哥邊笑邊說:「我在韓國讀書的時候,那邊的韓國人都會叫我們『짱깨』(醬狗),字面上就是諷刺華僑經營中華料理店時,身上沾染的味道,其實就是歧視你的語言。所以那時候我們韓華都會一起跟韓國學生打架,韓華在那邊都還是很團結的。」


韓國華僑除了對韓國的壓迫相當團結之外,對自己的「祖國」中華民國政府的不平等對待也不遑多讓。其實一直在 2015 年 8 月之前,韓國華僑進入臺灣,都還是要像外國人一樣申請簽證才可以進入,所以讓他們相當反彈。


「我們是沒有國家的人,不被任何地方承認」

「我弟弟現在拿的就是無戶籍護照,他來臺灣每次都只能待三個月,每三個月就要出國一趟,根本不是國民的待遇。」跟劉大哥聊著聊著,就談到臺灣對韓華態度的議題。


華僑在韓國的身分一般都只有在韓外國人的身分,因此所持有的身分證件都是居留證。而這樣的居留證分成五級,由 F1 到 F5 等五級。[1]雖然現在韓國政府對華僑的態度有漸漸轉變,但還是不會給予正式的國民身分。沒有身分證的韓華拿的是中華民國的護照,但弔詭的是,這本護照跟我們一般人的護照不一樣,是無戶籍護照。[2]


每個國家的護照和戶籍制度都有所不同,而臺灣和韓國特殊的護照及戶籍制度,造成了無戶籍護照的出現。從民國推翻清朝後,大量華人移居韓國,並將戶籍設在韓國,並不是中華民國境內,但是身分卻是中華民國公民。而這樣的制度一直到了今天仍然存在,所以才會出現一本護照兩種身分的特殊性。


「一國國民,兩種待遇!平等護照,抗爭到底!」在 2014 年 7 月,全韓國各地的華僑代表聚集到首爾鐘路區的臺北代表處門口抗議。從 Youtube 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每位前往抗議的華僑很有秩序地呼喊著口號,就是希望辦事處的人員可以聽到他們的心聲,將他們的意見轉達給臺灣政府,改變這種次等公民待遇。


在經過一連串的申訴、請願跟抗議之後,臺灣政府終於在 2015 年 8 月,改變韓國華僑必須申請簽證的規定,讓他們可以像一般臺灣公民一樣,自由進出國土。但是,一本護照兩種身分的狀況仍然存在。因為韓華領的無戶籍護照,在前往給予我國免簽證待遇國家時,卻沒有同樣的待遇,也就是說,他們仍然需要申請該國家簽證,沒有一般國民擁有的福利。


「我們韓華常常會開玩笑地說,我們是沒有國家的人。」劉大哥苦笑說:「在那裡的時候,沒有人承認你。你不屬於中國大陸、不屬於臺灣,也更不屬於韓國。」聽著劉大哥無奈的口氣,心中有點不忍。我繼續問道:「那經過這麼多的歷練,現在已經在臺灣結婚生子,事業也慢慢穩定,你現在覺得自己是什麼人呢?」


劉大哥笑了笑回答我:「其實我在那裡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韓國人,我就是一個華僑。但我在臺灣這麼久了,也有身分證了,我現在認為我是一個臺灣人。」無獨有偶的,之前林大哥也跟我講過類似的話,他也不曾覺得自己是韓國人,而現在來到臺灣打拚這麼久,終於可以安身立命,才讓他有了國家的歸屬感。




[1] 韓國政府給予華僑或是移居至韓國的朝鮮族的居留證,都是以 F 做為開頭,等級依照允許工作或居留時間共分成五級。


[2] 韓國政府在 2010 年修改國籍法,允許「高科技人才等特定人士」擁有雙重國籍,但一般民眾仍無法擁有雙重國籍。

 

 
本文摘自臺灣商務印書館《最陌生的鄰居:韓國》
華麗面紗之下的韓國社會逐一浮現,曾在韓國NGO工作的國際獨立記者楊智強, 抱持記者的使命站在示威現場與邊境禁區,揭露朝鮮半島的風光與闇黑。
從世越號獵巫、閨蜜門事件、濟州島反海軍基地、演藝生態內幕,到親訪脫北者、朝鮮族、韓國華僑這群在政治角力裡犧牲的民族……一趟關懷與反思齊行的採訪,一回理性與感性交織的閱讀,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既熟悉、卻又如此陌生的韓國。
文章資訊
作者 楊智強
刊登日期 2018-10-19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