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About Fashion 專題代導言】全球時尚界最注目的年度盛事──四大時裝週成立的故事

2019-12-19

I don't do fashion. I am fashion.


這句帶點自信、不屑的名言,來自時尚品牌香奈兒的創辦人──可可香奈兒女士。


香奈兒出生於十九世紀末,當時的法國剛剛結束八十多年的政權更替及動亂,進入第一個長久而穩定的政權。她所居住的巴黎,也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造,有著筆直的林蔭大道,無處不在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廣場與公園,儼然是當時歐洲現代化都市的典範。


像巴黎這樣一個古典又現代的城市,會成為現代時尚產業的搖籃,好像是很合理的事。


事實上,巴黎的時尚火苗,在更早之前就開始萌發了。十七、十八世紀,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年代,巴黎宮廷中就有為貴族舉辦的「時裝秀」存在。而 1858 年,一個定居在巴黎、來自英國鄉下的窮小子,定義了我們今天的時尚產業。


這位英國年輕人叫沃爾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他二十歲來到巴黎的那年,不會說法語,也沒有親戚在法國,口袋裡甚至只有 5 英鎊,卻憑著在倫敦兩年的織品工作經歷,進入巴黎頗負盛名的 Gagelin-Opigez & Cie 高級織品行工作,還成為店裡業績 No.1 的店員。仗著業績嚇嚇叫,沃爾斯趁機說服公司開設時裝設計部,並交由他經營。有利可圖的生意,公司怎麼會不同意呢?於是,沃爾斯就一腳踏入時裝界。


30 歲左右的的沃爾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

一切的起源: House of Worth

對沃爾斯來說,1851 年是生命轉折的一年。這年,他與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瑪麗·韋爾內(Marie Vernet)結婚,也恰巧是在這一年,史上第一場世界博覽會,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沃爾斯設計的服裝贏得大獎,打響了公司在國際的名聲。


四年後的巴黎世界博覽會,沃爾斯又再下一城,再度得獎,簡直就是公司的明日之星。


或許是公司眼紅他的發展,也可能是沃爾斯想放手一搏,接連獲獎的他最終決心出走,建立自己的事業。就在 1858 年的巴黎和平街,他和瑞典人奧托博貝夫合作創立了聯名商店 Worth and Bobergh,但創立之初生意平平。後來,拿破崙三世的妻子歐仁妮皇后竟然注意到沃爾斯,任命他為宮廷設計師,向他訂製了大量華麗的禮服。


有了皇后的加持,要大紅大紫也不是什麼難事了。沃爾斯的事業一飛沖天,時尚事業隨著法國第二共和一起漸走向巔峰。普法戰爭以後,沃爾斯更成立自己的個人品牌 House of Worth。


House of Worth 成為當時上流社會的聚集地(Source: wikipedia)

沃爾斯要求女職員穿上店裡的服裝展示給顧客看,因為他認為靜態的服裝無法展現服裝在行走時擺盪之美,而第一位模特兒,當然就是他的太太瑪麗沃爾斯。沃爾斯也在禮服繡上自己名字的品牌標籤──以前從來沒有裁縫師或設計師這麼做過──「品牌」的概念自此誕生。


沃爾斯還週期性地、每年兩次推出新設計,這種季度的概念,成為現代時裝展的雛型。對照現在一年兩次固定於巴黎舉辦的高級訂製服展(Haute Couture),要說沃爾斯是高級訂製服之父也不為過了。沃爾斯的成功讓許多沙龍開始仿效他的方式,找來真人模特兒進行近三個小時的服裝發表,當時被稱為一種「時尚遊行」。


拿破崙三世的妻子歐仁妮皇后身穿沃爾斯的設計

四大時裝周的誕生:媒體週

二十世紀初,法國的時尚遊行風氣吹過了大西洋,傳入了美國紐約。


1903 年,紐約一間名叫 Ehrich Brothers 的服飾專賣店舉辦了一場時裝秀,被認為是美國的第一場時裝秀。到 1910 年,美國許多百貨商店都開始進行自己的時裝秀。這些時裝秀大多舉辦於午餐或下午茶時間,在店裡的餐廳演出,表演通常都帶有故事性且十分戲劇化。十年後,這種時裝秀已經遍佈全美各地了。


儘管巴黎才是高級訂製服的發源地,但第一場現代時裝週,其實是出現在美國。


1940 年代,美國的設計師、時尚雜誌和消費者仍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時尚之都巴黎,但由於正處第二次世界大戰,從美國去歐洲並不是容易的事,因此許多美國的媒體記者無法前往巴黎看展。為了這些自家的時尚工作者,就在 1943 年的紐約,埃莉諾·蘭伯特(Eleanor Lambert)舉辦了美國第一個時尚週,以展示美國本土的設計師作品。這確實促使記者報導更多美國國內設計師。


當時的時裝週並不叫現在慣用的說法「Fashion Week」,而是稱為「Press Week」(媒體週)──正好說明了,這是為了無法到場的媒體舉辦。到了 1950 年代,這一年兩次的時裝週改稱為「紐約媒體發布週」(Press Week of New York),直到 1993 年,才真正更名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紐約時裝週」,全球四大時裝週之一。


「英法之戰」:設計師的凡爾賽戰爭

蘭伯特不止創立了美國的時裝週,就連巴黎第一次的時裝週,也有她的身影。1973 年,法國時裝協會邀請蘭伯特擔任第一屆巴黎時裝週的監督,舉辦的地點是凡爾賽宮。這次的時裝週,除了向世界展示巴黎設計才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為整修二戰後的凡爾賽宮募款(因為法國政府無力負擔整修費用)。


有趣的是,當時美國與法國各派出了五位設計師,法國出席的設計師大多是已經成名的大師,像是聖羅蘭、迪奧、紀梵希、皮爾卡登等,他們各自企畫了不同主題的華麗表演,秀場上出現了犀牛拉的大馬車、灰姑娘的南瓜馬車、凱迪拉克等搭配著交響樂,就連火箭也出現了。


反觀來自美國的設計師,幾乎都是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新人(現任美國時尚設計師協會CFDA 董事會成員 Donna Kara 當年以助理身份前往),且因為某些溝通上的行政疏失,美國的設計師們竟然都展示相近的主題,甚至由於缺乏模特兒調度短缺,美國設計師破天荒啟用了 11 位黑人模特兒,這是第一次有黑人模特走上巴黎伸展台。


這場美法設計師們的對抗,被後世戲稱為「凡爾賽之戰」(The Battle of Versailles Fashion Week),而美國是公認勝利的那一方。


2016 年重拍的凡爾賽之戰的影片「Versailles '73: American Runway Revolution. 」

1950 年代,蘭伯特成功舉辦紐約時裝週,給了一位義大利富商喬瓦尼·巴蒂斯塔·喬爾基尼(Giovanni Battista Giorgini)靈感。


這位富商經常前往美國做生意,在美國積累了不少人脈。美國成功的經驗讓喬爾基尼意識到,巴黎已不能滿足全世界時尚買手與客戶們的需求,現在正是義大利走向國際的大好機會。於是,1951 年 2 月,喬爾基尼在自己位於佛羅倫斯的豪宅中,舉辦了第一次義大利高級時裝秀,現場展出 10 個義大利品牌與 18 位模特兒,且出席這場秀的美國買家就有 6 位。


這是世界第一次注意到義大利的時尚產業。此後,1958 年,義大利時裝工會於羅馬成立,義大利的時裝週就固定由它們舉辦了。而四大時裝週中的倫敦時裝週,其成立過程與義大利的經驗十分相似,在 1984 年由倫敦時裝協會舉辦,直到今日依舊如此。


所以,「時尚」究竟是什麼?

回過頭來看,幾個時尚週的誕生大致說明了構成時尚的幾個元素:時代、消費、文化與最重要的──人,彼此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如果沃爾斯沒有在世界博覽會接連得獎,這位英國人或許沒有勇氣在異鄉獨立門戶自創品牌;若是歐仁妮皇后沒有任命沃爾斯為設計師,他的名氣或許無法如此響亮,促使「時尚遊行」的普及;如果不是世界大戰中斷了大西洋兩岸航線,美國的時尚媒體或許繼續追蹤巴黎的最新消息,紐約不會成為史上第一個舉辦時尚週的城市;若不是眼紅美國的發展,義大利的喬爾基尼不會自掏腰包舉辦義大利第一個品牌時裝展;如果美國與法國設計師沒有在凡爾賽宮一拼高下,黑人模特兒可能更晚走上巴黎伸展台。


或許可以這麼說,時尚就是某一時期人類社會的文化表現,隨著三者或強或弱的影響,時尚的景觀也就隨之變化,因此造就不同時代社會的不同表現。就像個舞台,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舞台場景,不同的表演者表演不同的故事,誰站上這個舞台,誰就是時尚的主角。就個人角度來看,人類的性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環境變化,對時尚也會有不同的喜好,時尚就是一種個人當下的價值觀表現。


若是到街頭上隨機找人提問:「你覺得什麼是時尚?」得到的答案可能會像一句莎士比亞只在中國說過的英文俗語一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會給出一千個不同的答案。 故事十二月關鍵字 ABOUT FASHION ,無意定義時尚,也無意評論時尚的高級或低俗,而是想讓讀者感受「時尚」在時間中的變化萬千,甚至進一步追問:什麼是時尚?又是什麼塑造了現在的時尚?


關於前者,目前我看過最精確的回答,是來自今年甫過世的老佛爺卡爾拉格斐:

 

Fashion is a language that creates itself in clothes to interpret reality.(時尚是一種在衣服裡創造出來詮釋現實的語言。)


至於後者,故事編輯部誠摯邀請你一起來思考!歡迎在看完專題後,和我們分享你的答案。
 

(本文作者為故事StoryStudio 執行主編)

文章資訊
作者 蔡伊盈
刊登日期 2019-12-19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19|十二月關鍵字:ABOUT FASHION
什麼是時尚?又是什麼塑造了現在的時尚?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