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抵臺的日本總督該在哪辦公?鮮為人知的總督辦公廳搬遷史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總統府」,前身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不過,追溯總督府建造的時間是 1919 年,但是第一任總督府樺山資紀是在 1895 年就任,表示第一任總督不可能在總督府裡面辦公。 到底在總督府建好之前,總督大人都在哪裡落腳呢?


總督大人的一小步,等於征討臺灣的一大步

日本剛與清朝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眼看島上還存在反日勢力,臺灣民主國各地大小的漢人、原住民各部落等,因此在尋找辦公廳之前,得先解決抗爭的勢力,於是揭開了「乙未戰爭」的序幕。


日本派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軍隊在澳底上岸(1895 年 5 月 29 日),駐紮在基隆稅關,這是一間西洋殖民樣式的建築,特色是有透風的迴廊及陽臺,外觀看起來頗有歐式浪漫的氣氛。


同一時間,身為第一任總督的樺山資紀還在基隆外海的船艦上,與清國代表李經方進行交接工作。當時的船艦「橫濱丸」,就成為總督大人的第一間臨時辦公室,直到 6 月 5 日才抵達基隆,選擇基隆稅關作為第二個臨時總督府。


乙未戰爭對日本來說,並非輕鬆得勝的戰役,率軍的北白川宮能親王在這場戰役中便不幸喪命。關於親王的死因,臺灣民間有許多傳聞,有一說是日軍在臺南蕭壟的屠村事件,激怒臺灣人向親王報復。不過根據日方說法,親王是在前往臺南的途中感染瘧疾而死。


仔細探究當時的狀況,日軍病死人數遠大於戰死人數,所以親王死於瘧疾的可能性較大。另外,親王死亡的時間適逢明治天皇的誕辰,因此官方延遲報喪,才使得民間對於親王死亡的說法諸多揣測。民間內謠傳親王被臺灣人殺害,現在看來,可說是帶有抗日情節的資訊戰。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基隆稅關駐紮的照片(Source: 《開放博物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從基隆登岸的樺山資紀,進入臺北城已經是 6 月 14 日的事情。

當臺灣人得知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末代巡撫唐景崧與士紳詳談並發布「臺民佈告」,宣告臺灣民主國誕生,由唐景崧擔任大總統,準備與日軍對抗到底。當時的臺灣民主國以將欽差行臺作為籌防局使用。然而,在日軍進入臺北城之前,大總統唐景崧就逃到廈門了,原本板橋林家林維源捐獻的錢,也不見蹤影,一夕之間民主國軍心潰散,只剩下南部的劉永福勢力苦撐抗日。

 

當時,樺山資紀選擇了清朝欽差行臺作為總督府,當作第三個總督辦公室。欽差行臺原本在清朝,是用於接待外地來官員的建築,位於清朝最高內政機關「布政使司衙門」的西側。樺山資紀甚至拆除了欽差行臺正前方的西門街(今衡陽路)街屋,打造一條直通總督府的大道,象徵日本取代清朝作為行政中心。


如今的欽差行臺,已被搬到臺北植物園園內。它之所以從原址(今天的臺北中山堂,日治時期稱臺北公會堂)遷移到植物園,正是因為臺北公會堂興建的緣故。當時對於臺北公會堂的興建位置,臺灣興起兩派聲音,有人支持移除欽差行臺,有人認為不該移除。


當時主持興建案的建築師,是興建臺北帝國大學(臺大)的建築師井手薰,他認為欽差行臺有保留的價值。最後,政府決定將欽差行臺搬遷到植物園內,也就是現今看到的模樣。


作為第一個總督府的欽差行臺,西門街已被打通成道路(Source: 《開放博物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欽差行臺雖然具有政權轉移的重要意義,但是木造建築物容易有白蟻蛀蝕,引起火災,好幾次總督興起蓋新辦公室的念頭,但是考量財政狀況而作罷。因為日本剛接手臺灣時,認為臺灣是一塊燒錢又起不了作用的地方,甚至考慮把臺灣賣給其他國家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總督實在是沒有心力規劃蓋新的辦公室。


直到第四任的兒玉源太郎上任後,事情才出現轉機。接任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為製糖、林業等產業立下基礎,並且對鴉片進行管制,由政府專賣並且課以重稅。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國庫增加不少稅收,解決財政問題,而民間的抗日武裝行動此時也減少許多。


不幸地,就在 1905 年兒玉源太郎任內,欽差行臺發生火災,造成總督府重大的損失,於是催生興建永久廳舍的計畫。除了方便辦公,也考量到臺灣作為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建造一座最高統治建築,對於日本帝國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


學弟搶了學長的風頭,真尷尬

新總督府興建的位置位於武廟街上,在清朝時是兩大家族的宗祠。到了 1900 年,兩座宗祠配合臺北市區都市計畫拆遷,空地短暫成為跑馬場,正好能作為總督府的落腳地。


而後藤新平之所以能夠在臺灣建立許多基礎建設,主要因為他先肅清內部的官員,換掉貪污的技師,並且鼓勵日本內地優秀的建築師來臺灣,他甚至決定採用競圖方式徵求設計圖,臺灣也因此成建築新秀們的展示場。


在 1906 年,後藤新平舉辦新總督府的競圖。這不單是殖民地的第一個競圖,更是日本帝國史上的第一個祭出 5 萬日圓的獎金的比賽,吸引不少國內優秀的建築師來參賽。1906 年的 5 萬日圓是多少呢?那時期日本國內的教師薪水大約 11 圓、10kg 白米大約 98 錢(0.98 圓),可見 5 萬日圓是不小的數字。

 

總督府競圖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由評審委員對每一位選手的設計圖,提出修改建議,接著請設計師回去修改,一年後再召開第二次評圖。第一階段入選的建築師有 7 名建築師:分別為鈴木吉兵衛、長野宇平治、片岡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櫻井小太郎及福井房一。


當中有些建築師的作品在現今的臺灣仍看得到,而且他們多數師出同門──都是辰野金吾的學生。辰野金吾是日本近代建築的重要人物,他融合英國維多利亞歌德樣式,以紅磚及白石相間的裝飾風格創造新的「辰野式」,可說是學成西洋技術再自行融合,產生專屬日本洋式建築的特殊風格。辰野金吾的代表作有東京車站、日本銀行總行。這也是大家去日本旅遊,會覺得東京車站與臺灣總督府看起來很像的緣故。


競圖的第二階段,結果卻出乎意料的大翻盤。原本的第一名鈴木吉兵衛,被認為抄襲荷蘭海牙國際法庭的設計,喪失第一名的資格,導致第一名從缺。而獲選第二名的長野宇平治,依舊沒有資格成為總督府設計圖。


長野宇平治對於結果非常不滿,寫信向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抗議,但他得到的回應也只是:請尊重比賽規定。


 
長野宇平治的照片(Source: wikipedia 「建築雑誌 1938 年 3 月号」)

最終,總督府決定拿長野宇平治的設計圖當藍圖修改,指派由總督府約聘土木技師森山松之助來主持計畫。森山松之助也是第一輪入選的建築師之一,他在第二階段沒有得到名次,卻獲得參與總督府真正興建工程的機會。森山松之助與長野宇平治彼此是學弟、學長的關係,師自辰野金吾門下。這樣的結果,確實讓兩人有些許尷尬。

 

森山松之助的照片(Source: Wikipedia)

後來,實際參與總督府工程的建築師,除了森山松之助之外,還有另一位學弟──井手薰。如前面提到,井手薰是臺北公會堂的建築師,但他到臺灣的第一項任務是受老師辰野金吾的託付,協助學長完成建造總督府。


在長野宇平治的設計圖中,中央的塔樓原是六層樓,後來修改成十一樓,目的是要讓總督府成為臺北最高的建築物。塔上有什麼呢?塔上沒有公主,只有飄揚的帝國旗幟張揚國威,還有象徵落成的「棟札」安放在屋架上方,宣告日本帝國的第一棟殖民地最高的權力中心就此完成。


末代總督的辦公廳在哪?

然而,在中日戰爭爆發後,1945 年 5 月 31 日發生臺北大空襲,總督府遭到嚴重損毀。


總督府被當作目標襲擊,是預料中的事情,因此早在事前就在外觀塗抹迷彩,混淆敵機視線。另外,鄰近總督府的總督府法院,在上空看起來跟總督府一樣是「日」字。或許就是這些細節,讓總督府得以免於全毀的命運,只有右翼建物跟塔樓升降梯的結構有些毀損。不過,空襲造成的毀壞仍很嚴重,還發生了建物內的人員為躲避空襲,跑到地下室避難,卻因房屋坍塌而慘遭活埋的慘事。


末代總督大人安藤利吉在空襲之後,暫時搬到臺北市役所(今行政院)辦公,一直到玉音播送那天來臨,宣告日本帝國的時代結束。

總督大人們歷任的辦公廳,與日本帝國的命運緊密連結。從早期對抗日勢力的軍事鎮壓,到後來針對殖民地的建設計畫,興建象徵最高統治中心的總督府,直到戰爭末期毀於戰火。


到了戰後,有很長一段時間,總督府被稱為「介壽館」,同樣是臺灣的最高權力中心。一直到 2006 年,介壽館改名為「總統府」,而這次的改名似乎顯示了社會已走向人民選出領導者的時代,過去遵從單一的領導者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參考資料
  1. 總統府建築沿革
  2. 廖文碩、王建鈞,〈臺灣與朝鮮總督府建築之比較〉,《國史館館訊 01 期》,頁 162-179,2008。
  3. 凌宗魁,〈「辰野式」的源流與影響──台灣近代建築中紅白橫條帶飾風格的世界譜系〉,《台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85,頁 57-75,2013。
  4. 對談凌宗魁:百年總統府與那些八卦的產地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21-08-11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